公元前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清廷戰敗,不得已與英國等在南京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這一場戰役西方列強用船堅利炮打破了清廷的國門,為此身在北京的道光皇帝甚至去太廟哭了一場,就是不知道那個時候的皇帝是否意識到了鴉片戰爭的結束遠遠還不是結束。
但是當時朝中已經有了一種聲音,提到了林則徐。他們認為如果是林則徐來指揮鴉片戰爭,大清斷然不會落到如此地步。那麼歷史真的存在這種可能嗎?如果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林則徐沒有被罷官,那麼他真的可以力挽狂瀾,大清真的有可能在鴉片戰爭中取勝嗎?首先我們必須肯定林則徐的歷史地位和斐然的政績。林則徐在任湖廣總督期間,就在兩湖地區大力禁煙,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他在上書中痛心疾首的寫道「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此言可畏一針見血,道光皇帝也看出了鴉片的危害,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煙患最嚴重的廣大地區禁煙。最終林則徐在虎門將收繳來的大批鴉片全部銷毀,在這方面林則徐民族英雄的稱謂是當之無愧的。但是林則徐也有自己的缺點。林則徐和當時和很多官員一樣,也不瞭解英國的具體實力,甚至連基本情況也不瞭解。
林則徐曾經對洋人有過這樣的描述「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可見當時林則徐也沉浸在天朝上邦的迷夢中。此外林則徐從中進士入朝為官就一直是文官,從來沒有過指揮軍隊的經驗,如果真的由林則徐指揮清軍,結果應該也不會比那些將軍們強多少。此外,當時的整個官場已經十分的糜爛;而林則徐與他們格格不入,從政一直雷厲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