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德軍在巴巴洛薩行動開始後,在北部及中部戰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只是在南方留下一個巨大的突出部,在這裡有一支龐大的紅軍,包括幾乎整個西南方面軍,在烏曼戰役中雖然取得很重大的勝利,但大部份紅軍在謝苗·布瓊尼的指揮下仍然留在基輔一帶,由於大部份裝甲力量已在烏曼戰役中被消滅,他們因此缺乏裝甲及機動力量,他們不可能再威脅德軍的進攻及在當時是紅軍在東線的最大一支部隊。 1941...
漢初三傑為何只有張良得以善終並獲得劉邦尊重?
高祖劉邦建國時,文臣武將如雲,而蕭何、韓信、張良居功至偉,史家稱為「漢初三傑」。儘管「人傑」均功勞蓋世,但是功成名就之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一個處變不驚、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終化險為夷免於難;一個是心高氣傲、好大喜功、貪圖富貴,隨被誅滅三族,演繹出一場極其慘烈的悲劇;另一個是心懷坦誠、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後歸隱山林博得善終,給世人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睿智的蕭何很早...
不簡單的傅斯年:連蔣介石都不得不聽他的話!
因為傅斯年嫉惡如仇的耿直性格,就有了「傅大炮」的美稱,他炮轟孔祥熙和宋子文便是極好的例子。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為了穩住中國的抗戰局面,減輕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向中國政府提供15億美元貸款,折合100億元法幣。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的孔祥熙,卻利用職權夥同中央銀行業務局局長等人倒買倒賣,從中貪污3390萬元。事情敗露後,傅斯年在參政會上提出質詢。蔣介石怕事情鬧...
歷代帝王均提倡植樹 永樂年間盜木十株「廷杖四十」
導讀:遼會同元年(938年),當時的幽州(今北京城區西南部)升為幽都府,成為遼的陪都,建號南京,又稱燕京。統和十五年(997年)正月,遼聖宗耶律隆緒下令在都城周邊廣植樹木,特別是在通往燕京城的道路兩側「密植林木,以惠路人」。短短幾年,燕京城便被綠樹環繞。 前是中國植樹節。陽春三月,植樹已蔚然成風。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便重視種樹與綠化。而今京城有古樹名木四萬餘株,遍佈壇廟...
十個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拿破侖其實是個高個子?
拿破侖是個矮個子? 拿破侖情結,用以描述那些實際上有自卑心理卻因此變的野心勃勃的小個子。長久以來,拿破侖一直都是小個子們的偶像,但是事實上,拿破侖一點也不矮。實際上,拿破侖的身高,157公分,是在法國舊的度量制下測量得出的結果。用現在的標準來測量,拿破侖身高為167公分,在他那個年代也不算矮個子。 富蘭克林發明了電? 本傑明·富蘭克林擁有眾多榮耀,他是美國國父,啟蒙運動的代...
讓英國人驚呆的清朝7件奇葩事:西方人眼中的清朝
創刊於1842年5月14日的《倫敦新聞畫報》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以圖像為主要特色來報道新聞的週刊,其影響力遍及歐美亞等許多國家。它的圖片收藏堪稱是世界上覆蓋面最廣的插圖版畫和老照片寶庫,其內容包括了從1842年至1970年的世界各國幾乎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1856年開始,該刊開始往中國派遣特約畫家兼記者。從那時起,凡是在中國發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從第二次鴉片戰爭...
兩晉最流行的清談:類似於現代社會的高級沙龍
清談如同現在的心靈雞湯,在士大夫的「朋友圈」發瘋似地流傳蔓延。一方面是因為關在儒學的屋子裡太久了,死板沉悶,透出殭屍的味道。突然窗戶打開,吹來了一陣清新之風;另一方面,可以忘記現實的苦痛,在麻醉中得到暫時的快樂。 清談是兩晉的特產。哪個人不會清談,就像現在不會打高爾夫球一樣,進不了上流社會。名士們舉辦高級沙龍,娛樂活動主要就是清談。
清談到底是什麼...
歷史上哪條神秘預言讓漢朝皇帝們恐懼了幾百年
一句讓兩漢皇帝以及政治野心家們糾結了幾百年的神秘預言,究竟應當作何解? 讀漢史和三國史,經過會遇到一句話:「代漢者,當塗高。」前半句很清楚,說的是誰將取代漢朝,後半句就太模糊了,從字面上很難理解。作為政治預言,這句話又十分著名,不僅正史裡有多次記載,而且在野史、小說、傳說裡更是經常被提及,漢武帝劉徹感歎過、漢光武帝劉秀與人爭論過,袁術、闕宣等人還把它拿來作為稱帝的依據,...
西晉的奢侈大賽:石崇斗富贏了皇帝的舅舅王愷
紈褲子弟司馬炎同志運氣非常好,一當皇帝就把人所共知的三國時代結束了,卻使得全國人民忽然失去了閒談的故事來源,偌大個國家,沒點八卦也不行,總不能讓大臣們辛辛苦苦工作一天後只能上床睡覺吧。必須要有娛樂性,於是,司馬炎充分發揮出自己紈褲子弟的優勢,從自己的強項著手,搞出一個全國至尊奢侈大賽。
此次奢侈大賽沒有年齡限制,沒有地位要求,所以參賽人員很踴躍,參賽手段很豐富,全國人民很興...
朱元璋整頓官吏作風:報告空洞者會被施以廷杖
朱元璋大力整頓官吏作風,在改善文風、提高效率上動了不少腦筋。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後,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書規範,「頒示中外,使言者陳得失,無繁文」。他自己也身體力行,現存朱元璋的許多重要指示,乾脆就是口語,鄉下老太太都能聽得懂記得住,這在歷代皇帝中極少見。
《明史》裡有個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讀來還讓人會心一笑。
1376年,司法部副部長茹太素給朱元璋打了一份報告,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