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絲綢之路開創者
騫是西漢時偉大的探險家。他自請出使西域,歷經13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
當時,漢朝正在準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瞭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其王族被匈奴單于殺死了。於是漢武帝想聯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
沙漠、雪山、綠洲,時而長風漫卷、飛沙走石,時而萬里寂靜。牧人的炊煙裊裊升起,直接雲天,駝鈴響過,這片大地又復天地開闢時的蒼涼。這就是古代中國的西域:新疆及與之山水相連的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西,直到中亞的巴爾喀什湖一帶。
然而,要越過西域7000多千米流沙與荒漠,絕非小可,橫越西域,既要有外交家的辯舌,又要有探險家的膽魄。宮廷用招賢榜的方式,想全國招募賢能之士。張騫義無返顧地應招了。張騫以郎官身份應招,肩負出使大月氏的任務。
公元前139年,張騫由匈奴人堂邑父做嚮導,率領100多人,浩浩蕩蕩從隴西(今甘肅一帶)冒險西行。張騫一行一路逐水草、簧野火,躲避一切可疑的亂蹄蹤跡,提防著隨時可能發生的明攻暗襲。可是即便如此小心,他們還是一出甘肅臨挑就與一隊匈奴馬隊遭遇。除張騫和堂邑父被俘外,其他人無一倖免。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張騫和堂邑父被迫分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他們還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11個春秋。一個月黑之夜,張騫帶上匈奴妻子和嚮導堂邑父,趁匈奴不備,逃離了匈奴。
大驚初定,張騫依然初衷不改,又繼續起「出使西域」的重大使命。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乾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只能忍饑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堂邑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神之手。
他們沿天山南麓,經過焉耆、龜茲、疏勒,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盆地)。這裡是中亞的一個富裕之邦,人口數十萬,有70餘城鎮,盛產「天馬」。大宛王早有通漢之念,所以欣然派出嚮導、翻譯,護送張騫來到大月氏國,但是,此時大月氏的國情已發生很大變化。大月氏已在大夏建立了新王朝,改稱「小月氏」,事農耕,國富民強,時過境遷,對匈奴已無圖報之志。張騫仔細考察了西域諸國的山川地理、城網市鎮和民風民俗。他還來到這一帶的大邦大夏國都藍氏城,發現這裡有高度集權的王室,民多事商賈,兵弱怯戰。這些情況,張騫一一記在心上。
張騫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多後啟程回國。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控制地區,改道向南。他們翻過蔥嶺,沿崑崙山北麓而行,經莎車(今新疆莎車)、于闐(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進入羌人居住地區。途中又為匈奴騎兵所獲,被扣押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等3人乘機逃回漢朝。漢武帝詳細地聽取了他對西域情況的匯報後,十分高興,封他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他又率隊從四川出發,對中國西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探險活動,但因蠻人阻殺而失敗。之後,他又以中郎將身份,第二次出使西域,取得了外交進展。公元114年,也就是二次出使西域後一年,張騫病逝於長安。人們以「張騫鑿空」四字概括了他出使西域的貢獻和傳奇的一生。
張騫出使西域後15年,漢朝軍隊在西域大敗匈奴,控制了張掖、酒泉等關口,疏通了西域交通線。約公元前105年,漢朝派出了一個絲綢商隊到達安息,使邊境出現了中國與西域間的物產大交流。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