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劉備故意下的套?
一言以蔽之,諸葛亮第一步戰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優化後的方案實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會有赤壁之戰,不會有三足鼎立。二、諸葛兄弟暗中聯手完成第一步改良型戰略由於第一步改良型戰略對劉備和諸葛亮都有利,所以不僅劉關張三人密切合作,諸葛兄弟也是捨生忘死、竭盡全力。按說,孫、劉不是兩個簡單的自然人,都是有王志的大英雄,而且身後都有各種不同利益的人群,即便有聯合的必要也很難在短期內達成一致。但為什麼事實上就是那麼迅速、緊密地聯合起來了呢?多虧諸葛亮和諸葛瑾的隱性合作!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個擅長根據對手心理作虛實變化的謀士,比如博望坡令趙雲詐敗、草船借箭,等等。可誰知他早在出山以前就玩過了,他與諸葛瑾就是以「各為其主」、「先公後私」為托詞的形散神不散的兄弟。
如後來諸葛亮聽說諸葛瑾家小被孫權囚禁之後,向劉備哭著說:「兄死,亮豈能獨生?望主公看亮之面,將荊州還了東吳,全亮兄弟之情!(第66回)」兄弟之情高於國家利益的本質終於昭然若揭。且看他們在此前功勞和面子還不夠大時又是如何暗中相助的。書中描述諸葛瑾的來歷是周瑜薦魯肅,魯肅薦諸葛瑾。實際上諸葛瑾無論智謀還是權謀都高於魯肅(諸葛恪甚至說其父優於諸葛亮。但筆者以為高也高不了多少,水平相當。東吳當時的智謀排序是龐統、諸葛瑾、周瑜、魯肅。其中統和瑜是忠謀士,瑾與肅是權謀士。從魯肅勸孫權稱帝的心機,以及他在臨江亭試圖誘殺義士關羽的詐術等方面可以判斷。此為古代的人性邏輯,篇幅有限,另文詳解。)規模空前的赤壁之戰可謂是吸引了當時天下所有的謀士參與,甚至包括武將黃蓋都忙著出謀劃策,為何單單諸葛瑾要作壁上觀呢?是為了迴避諸葛亮而犧牲自己嗎?不是,他沒閒著。試想,魯肅乃一「凡品」(第82回東吳趙咨評),有生以來好不容易「思得一計」,請關羽單刀赴會,還被關羽劫為人質。此等水準,他最初是怎麼想到要捐棄世仇新怨為劉表弔喪,並藉機聯合劉備的?而諸葛亮遠在荊州,又是怎麼做到精準預測他這一次意外行蹤的?毫無疑問,是諸葛瑾私通情報,而且他早已對魯肅洗腦,將其變成了自己的木偶和掩體。
魯肅由於有自己的野心,也就很願意來回調停於孫權、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由於諸葛亮相信哥哥對魯肅的操控能力,所以明明廁身於周瑜的刀光劍影之下,還敢對劉備說:「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自魯肅死後,諸葛瑾果然就頂替魯肅,從幕後走到了幕前。此間微妙,稍加意會,即可言傳。書中諸葛亮對於天文、地理之外所有的人事預測實際都是故弄玄虛,背後另存機關。羅貫中不認為人有鬼神不測之術,即便是預測天氣也有失誤的時候。三、諸葛亮原意是想和諸葛瑾完成第二步戰略出乎諸葛瑾意料的是他能操縱魯肅,卻操縱不了孫權,魯肅死後就沒有人能夠幫助自己左右孫權的意志了。當然也因為孫權本來也不是劉備式的言聽計從的主,他是個半信半疑的人,民主中滲透著權謀,對所有的都督、謀臣都是根據形勢需要而委任,稍不合時宜就擱置,決不論功賞官。雖然諸葛瑾是討回荊州的首功之臣,但孫權卻偏偏委派了更單純,更有發展前途的新人陸遜擔任鎮西將軍、荊州牧。諸葛瑾也因此竹籃打水一場空,沒能得到荊州兵權,與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勢。這就是說,諸葛亮第二步戰略的本意是想以自家兄弟取代劉備兄弟完成兩路伐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諸葛亮的這一打算並非完全出於私心,還有更高的立意:第一,親兄弟的合作可以讓吳、蜀的聯合更加緊密;第二,諸葛亮、諸葛瑾具有比劉備、關羽更強大更均衡的作戰能力,加之曹魏一方還有諸葛誕內應,所以更易獲得成功;第三,諸葛兄弟有著比劉備兄弟更先進的儒法混哲學及相應的施政綱領。這些理由也就決定了諸葛兄弟具有取代劉備兄弟的合理性,他們的戰略是主觀為天下,客觀為自己的正義理想。由於在第二步戰略上諸葛與劉備兄弟矛盾不可調和,所以諸葛亮要捨棄戰略要地荊州,並搭上一個關羽。可謂是一舉兩得:不僅破掉了劉備兄弟,還成全了自家兄弟。如果諸葛亮是真心幫助劉備,他就不會讓關羽一個人長期面對兩方虎狼。
況且他後來也明知關羽與孫權的關係鬧僵,出現了與「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八字方針不相符的變化,隨時可能導致他所說的「荊州危矣」的局面。然而在危急關頭,諸葛亮卻既沒有按照第二步戰略設想去秦川牽制曹魏,也沒有派人去支援關羽,只安坐在西蜀評選五虎大將、封官賜祿。為什麼?原來他正在與諸葛瑾悄然實施對關羽東恩西惠的兩面夾擊。兄弟倆一個告誡關羽千萬要「東和孫權」,否則必會出事,單槍匹馬是絕對不能抵擋兩面的;另一個則在暗地裡挑撥關羽和孫權的關係,要你「東和」不成。想想看,東吳剛剛出爾反爾搶走了孫尚香,諸葛瑾馬上又來提親,這不是明擺著要惹怒關羽嗎?擱了誰都會罵人,更何況重義守信的關公呢?的確是「虎女」與「犬子」的差別。而諸葛瑾之所以要反覆捅「關虎將」的鬍鬚就是怕孫權恨不死他。很明顯,若不是諸葛瑾來回搬弄是非,孫權就不會下狠心殺關羽,他並非不知道關羽的份量。孫權本身也不是一個願意得罪人的人,比如對曹魏的於禁就只關押,後來還放了。奇怪的是,當初囑咐關羽千萬不想著「分兵拒之」的諸葛亮,後來卻要劉備放心,說關羽定能威震華夏。而另一位慇勤幫助關羽招婿東和的諸葛瑾卻在孫權殺關羽時不見了蹤影。為什麼不也哭著為西蜀的親兄弟求點情面呢?可見諸葛兄弟的迷魂陣並非沒有破綻!順便提一句,張飛也主要是先被諸葛亮縱智、縱勇、縱酒之後自我膨脹而死。所以,諸葛亮之所以敢於孤身進入江東舌戰群儒,與諸葛瑾後來敢於在成都和荊州之間招搖過市一樣,都是得益於兄弟的悉心關照。赤壁大戰前諸葛瑾暗助諸葛亮是為了實現孫、劉聯合;「走麥城」前諸葛亮明助諸葛瑾則是為了同時取代孫、劉。可惜的是,諸葛瑾遇到了和自己同樣深沉的後生——陸遜,沒能操控他。統一天下還需要更加宏偉的戰略。四、五大家族存在遺傳DNA現象諸葛瑾不得志的內心後來也由他的兒子諸葛恪做了瘋狂的流露。諸葛恪之所以要歇斯底里聯蜀伐魏,實際上是子承父志。諸葛瑾生前就指責他的兒子「聰明盡顯於外」,可見他本人是多麼善於蟄伏。諸葛誕則比諸葛瑾更倒楣,生性多疑的曹魏為避孔明之嫌遲遲沒有重用他。
他也僅在最後階段胡亂做了一通發洩。在《三國演義》中,諸如此類的家族DNA現象俯拾皆是,可以說它既有一定的客觀存在性,也是該書特有的人物互為映襯、互為表現的文學手法。例如孫堅有勇有義,故兩個兒子孫策尚勇,孫權尚義。劉備入贅東吳時是「果然被聲色所迷,全不想回荊州」,劉禪後來是「此間樂,不思蜀。」曹操的思想變化是從儒皮轉為純法,所以表面喜歡儒雅的曹植,內心卻寵愛權謀專家曹丕。原來,他們的後輩不但是自己肉體的分裂,還是他們精神意識的極端強化,直到萎縮、消亡。這就是羅貫中的遺傳學。只有司馬氏的遺傳最為「優生」:慧、智、勇、義、仁,不但五項俱全,而且是需要什麼人時就出什麼人,依次排列。他們的控制範圍也是逐漸增大,司馬徽掌控世外謀士,司馬懿把持魏國朝政,司馬師蕩平魏國在野,司馬昭收復西蜀,司馬炎統一全國。這才是當時最優秀的戰略部署。順便提一下,一般人認為哲學是知識的總匯。但在中國古代,知識高度和濃度最大的是文學。西方文藝復興是從藝術開始向百科分裂,而中國則應從文學開始切入。遺憾的是我們後人沒有認識到中國文學之妙,適時將它作「優生」的學科裂變。到頭來只好向西方移花接木。筆者以為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或許還存有後發機會。五、赤壁之後諸葛亮和劉備的蜜月隨即結束再回過頭來看看,諸葛亮從第一步戰略到第二步戰略是什麼時候開始轉換的?實際上這中間存有對立統一規律,也就是說兩個兄弟集團的合分是一個相互作用、徐徐漸變的過程。我們說赤壁之戰就是因為有了諸葛兄弟的親情潤滑劑,有了劉備兄弟的鼎力配合,所以孫、劉兩家只用一個回合就完成了聯合,不但牢固,而且贏得了寶貴時間,趕在隆冬第一陣東南風刮起之時就做到了「萬事俱備」。
然而,隨著這場戰爭結束,隨著關羽違犯軍令狀放走曹操,諸葛亮和劉備的蜜月便隨即戛然而止,一天也沒有延續。而且兩人是互知底細的明爭暗鬥。(註:在對諸葛的認識上,三兄弟有所不同,關羽只是略有直覺,張飛則幾乎全然不知。)赤壁大戰之後,曹操已敗走,原荊州之主劉琮也死去,劉備應該是再沒什麼不好意思,可以合情合理坐擁南郡等荊州之地了。然而,諸葛亮卻開始有意製造隱患,將荊州從此置於動盪之中:一、他先讓周瑜取南郡、襄陽,然後耍滑頭從中搶食,讓東吳不服氣而總想著討回荊州;二、節外生枝重新扶劉琦為荊州之主;三、以顧全聯吳大局的名義答應魯肅,在劉琦死後歸還荊州;四、用酒色將剛剛在赤壁還驍勇善戰的劉琦整病。這一連串的手段幾乎將劉備噎死,教他有口難辯。劉備之心,本是路人皆知,他並不想做東漢忠臣,更不想居於劉琦之下,不然他早該安心做他的安喜縣令、平原縣令、新野縣令或者在許都皇帝跟前呆著了,幹嘛要拖家帶口出來鬧革命呢?諸葛亮是一下就掐住了劉備的「七寸」:你不是獨尊儒術不忍心奪劉家天下嗎?那就做我的傀儡,乖乖地跟著我打天下吧。不過劉備也不是老實人,儘管表面上打掉牙齒和血吞,喜怒不形於色,私下裡卻想著如何擺脫諸葛亮。如第52回他就想自個兒征伐南部荊州,「遂用馬良為從事,伊籍副之」,去取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但未等他拿下一寸地盤,孔明就主動請纓「自引一軍到來」,讓劉備再一次陷入了盛情難卻的無奈。孔明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荊州問題的話語權;另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荊州降將的控制權。他這一次的熱心與他後來在劉備西征時的冷漠形成了鮮明對照。前後雖然行為相反,目的卻相同——死死摁住劉備。六、馬謖是劉備有意送給諸葛亮的定時炸彈仔細閱讀《三國演義》就會發現劉備和諸葛亮的鬥法實際非常激烈。
劉備在意識到諸葛亮甩不掉之後,便採用了無為而治、邊走邊看的策略。他很清楚諸葛亮像曹操一樣,要的是整個天下而不是荊州或西蜀一隅,加之自己人多勢眾,所以在定天下之前用不著擔心諸葛亮篡權。再者說,就算我做你的傀儡,可你畢竟還是我的臣子,終究越不過我的位次去。果然當劉備準備作最後一搏,西徵取天下時,就不想帶上孔明,讓他再奪功了。(他們在西征時是互離互棄的關係。)劉備伐吳失敗之後,便徹底灰卻了奪取天下的雄心,而且也不寄望比自己弱的劉禪能有更大的作為,只要偏安西蜀就萬事大吉了。那麼劉備是如何防範諸葛亮篡兒子皇位的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們偉大的劉備生前沒有掰贏過諸葛亮,死後竟結結實實勝了一場。他在臨終前先是誇讚諸葛亮智識比自己強,接著提醒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再接著又試探性地授意諸葛亮可以隨時取代劉禪,待諸葛亮表忠心磕破頭皮之後,劉備便欣然指令兒子們稱呼諸葛亮為相父。好個揚——抑——揚,真是妙不可言!第一,你孔明是安天下的大龍,可別覬覦我成都之主喲!只要你能保證做到這一點,我就給你開出「相父」的條件。(劉備心裡想的是,按照君臣父子排序,兒皇帝也還是比相父大,交易仍然於自己有利。)第二,我要教你永遠奪不到天下,終生只能輔佐我劉家。我們知道劉備在用人方面向來信奉感化,大度能容,從不預先下結論,但他這回卻鄭重其事地提請諸葛亮疏遠馬謖。為什麼?此乃小忍之後的大謀也!他這是用暗激將法逆向強化諸葛亮已有的選擇,讓他越加去重用馬謖。劉備知道諸葛亮向來藐視自己,而自己死後就更會反其道而為之!諸葛亮果不其然就栽倒在了馬謖的手裡。
彼時,他之所以情緒反常,「揮淚」斬馬謖,不是懷念劉備的先見之明,而是頓悟到馬謖是劉備有意送給自己的一顆定時炸彈——他實在無法接受被傀儡反算的事實。自從「失街亭」之後,諸葛亮基本上就威風不再、夢想破滅。劉備也如願以償讓庸碌的兒子多享了幾十年的皇位和富貴。另外,劉備臨終時不僅貶斥馬謖,還故意拉攏趙雲、李嚴等人,讓諸葛亮爾後不敢大用這些劉派的托孤重臣。如此得失,諸葛亮焉能不敗?所謂暗激將法,是激將法的一種變異,是弱勢利用強勢對自己的不屑而偽做正面勸導,實際卻是要對方更加固執於原有的錯誤主張。也就是說劉備如果不特別提醒,諸葛亮還不至於那麼垂青馬謖。由於該計謀一般用來對付傲慢、倔強之人,且為暗中「殺熟」,所以比普通激將法更難讓人覺察。不過它在《三國演義》中很常見,程昱和楊修反曹時就曾用過,程昱利用曹操對自己的輕視,正面提醒他防範東吳火燒鎖定的戰船,本質上則是要他在自己和龐統之間傾向於龐統。楊修也是利用曹操對自己的厭惡,故意以拙劣的方式支持曹植,實際則是希望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間確定曹丕,讓曹家早敗。(曹丕是比曹操更極端的法家,他後來完全依賴於司馬懿就是他善小巧無大謀的明證。曹植是儒家,至少在哲學理念上就處於上風,更不要說才學比曹丕高了。)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和諸葛亮始終是相互鉗制的鷸和蚌的關係,不同於曹操與劉備當初的螳螂與黃雀的關係。劉備儘管智謀比不了上諸葛亮,但在韜晦之術,以及用人的眼光和肚量上卻大有過之。這也是他能做到反手點穴諸葛亮,制勝於未來的法寶。當然他們又都是老黃雀兼漁翁——司馬氏的果腹美食。或許會有人說,真正有本事平定天下的高手只有一個,在眾多失敗者中,誰也不比誰聰明多少,誰也沒比誰苟延多久。然而,若不是他們先期慷慨提供了多樣化的經驗和教訓,又怎麼會有最後的王者歸來?此亦羅貫中遺傳學與勵志學的精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