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玄學是什麼? | 陽光歷史

 

A-A+

中國古代的玄學是什麼?

2016年08月12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14 次

  魏、晉、南北朝流行的一種崇尚老莊社會思潮,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學說。語始見《晉書?陸雲傳》。魏晉名士以談「玄」,釋「玄」,崇尚虛無,空談名理為風氣,並建立起不同的流派,故名。

  「玄」這一概念,最早見於《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為經典,稱為「三玄」,討論有無、本末、動靜、言意象,以及自然與名教等的相互關係,以綜合儒、道、名、法諸家學說的新的思想形式,代替趨於衰微的漢代經學。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阮籍、嵇康、王弼、向秀、郭象等。其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

  綜觀魏晉玄學,其基本特點有:以「三玄」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老子》、《莊子》註解《易經》;以辯證「有無」問題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體為其基本內容,有提出以無為本」及認為「有」是獨自存在的,不需要「無」作自己的本的思想;以解決自然與名教的關係為其哲學目的;針對漢儒支離繁瑣的解釋方法,強調在論證問題時把握義理,反對執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以「辨名析理」為其的思維形式。由是形成兩晉南北朝玄學的獨有特色。魏正始年間,以何晏、王弼為代表,崇尚《老子》,輔以《易》學,提倡「貴無」,主張以寂然不動的「無」為世界的精神性本體,但也注重儒家的喪祭服制和歷代的典儀,服膺孔子,以自然為本,名教為末,統一儒、道。宣傳「以寡治眾」,「君主無為」。史稱「正始之音」。而阮籍、嵇康則視自然與名教為對立,主張毀棄禮法,「越名教而任自然」。認為達於「自然」,必能「通於治化」,幻想無君、無臣的自然社會。魏晉之際,裴頠批評「以無為本」,肯定萬有存在的真實性,並反對寄生思想和縱慾主義,反對「貴無」和「崇有」,認為萬物皆「塊然自生」,用神秘的「自生」代替「無」為世界的本原,否定萬有的真實性。主張「名教即自然」,君臣、上下之分乃是「天理自然」的體現。

  東晉以後,玄學與佛學趨於合流,其特點是以玄學解佛學,主要代表人物為僧肇,提出無不絕虛,有非真有,以一種非有非無,有無合一的學說,企圖凌駕於玄學各派之上。至此,玄學歲餘波未泯,但佛學已逐漸取代其地位。魏晉玄學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它是由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又鑒於漢末儒學衰落,為彌補其不足而產生出來的;它亦是漢末魏初清談直接演化而來的產物。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