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由來:故宮為什麼俗稱叫做「紫禁城」? | 陽光歷史

 

A-A+

紫禁城的由來:故宮為什麼俗稱叫做「紫禁城」?

2014年10月21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4,317 次

  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公元1402年,朱棣繼承了皇帝之位後,下詔在北京城營建紫禁城。

  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包括宮殿樓在內的建築共786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紫禁城的房屋傳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只比天帝的一萬間少半間,據現代古建築物專家的科學統計,故宮大小宮、殿、堂、樓、閣等共有房屋8700多間。

  太和殿是外朝的主殿,俗稱金鑾殿,現在人們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的,殿前廣場面積3萬多平方米,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的地方。舉行盛典時,文武官、儀仗隊近千人在此整齊地排列等待謁見皇帝,由於過於寬廣,大臣們可以說完全看不到在殿內的皇帝,使皇帝和眼前的金鑾殿越發顯得神秘莫測。


  向太和殿延伸的台階,雕鑿著雲和龍的紋樣,這樣的台階只能允許皇帝一人通過。上面就是中國民間所說的金鑾寶座。寶座正上方有「盤龍藻井」。藻井上雕刻著一條龍,龍嘴下面叼著一個晶亮的圓球,稱為「軒轅鏡」。據說它是中國古代祖先「軒轅氏」製造的,可以分辨真假天子,袁世凱登基時,因為心虛害怕軒轅鏡會掉下來砸死自己,於是下令將龍椅往後移了若干寸。

  永樂帝在營建紫禁城時,將處理各種政務公事的場所外朝和皇帝的個人生活場所內廷分開了,在保和殿的北側是內廷,也就是皇帝的住處。內廷的進出口乾清門前,放置著雌雄各一隻金獅。

  儘管當時的永樂帝把宮殿造得異常高大,戒備十分森嚴,甚至想用這些銅鑄石雕猛獸懾服他的臣民,但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震動了全世界,也改變了紫禁城的命運,宣統皇帝溥儀成為了在紫禁城的最後一個皇帝,也被稱為末代皇帝。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之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河水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有4個門,南有午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簷、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緻,縝密佈局舉世無雙,堪稱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偌大的故宮處處體現中國文化。故宮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不可不看的外朝主體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高的巨大平台上,總面積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狀元的場所。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就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為「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緻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后活動的場所。清朝後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裡就成為皇帝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更有趣的是,故宮的一草一木都有某種象徵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粹。「紫禁城」這個名字就與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宿,其中紫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垣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紫」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故宮裡的地名,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太和殿等,這些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傳統的儒家理念。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