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世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十大秘聞
30多年前的那天,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祖國大地,巨龍騰飛,震動了整個國際朝野。但是,原子彈的爆炸成功,談何容易。除了要突破科技領域中的無數難關,真正掌握確保原子彈起爆成功的奧秘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歷史情況,那就是國家當時正處於經濟最困難時期,可以說中國人勒緊了褲帶,把原子彈研製出來,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科學務實、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會永放光芒。我要向世人說的有許多許多,現在只能將其中鮮為人知的部分重要內容作一回顧。
一、毛澤東對製造原子彈的決策是這樣形成的
1945年8月13日,美國人在廣島投下了原子彈。幾天以後,毛澤東在延安的一次幹部會議上說:「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爭?不能!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鬥爭,原子彈只是空的。」
1946年8月6日,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棗園樹下採訪了毛澤東,毛澤東說出了流傳於世的一句話:「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並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國科學院院長、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約裡奧-居裡(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國共產黨員)讓人傳話,「請轉告毛澤東同志,你們要反對核武器,自己就應該先擁有核武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形勢的變化,毛澤東對原子彈在戰略上蔑視,而在戰術上逐漸重視起來。
1954年,毛澤東對來訪的赫魯曉夫提出,能否在製造核武器方面給中國以援助。
1956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說:「我們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58年,毛澤東正式表態:「那麼好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國的核工業正式上馬了。原子彈正式開始確定研製了。
二、赫魯曉夫翻臉不認賬,卻給中國製造原子彈燃起了自力更生之火
1957年,中國與蘇聯經過多次談判協商,10月份,兩國正式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該協定明文規定,為援助中國製造原子彈,蘇聯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並派專家來中國幫助研製。
核武器研究院的科技人員,聽到這一消息,都甚為興奮。為了配合這一援助計畫,科技人員每天突擊學習俄文,辦公室、走廊上、宿舍、食堂一片俄語聲。我當時是研究院的自動組件研究室負責人,後為院學術秘書兼團委書記,我們年輕人在一起談話的內容,離不了希望早日得到蘇聯的原子彈樣品和圖紙資料,早日上馬,早日出成果,早日作出自己的貢獻。
但是,就在我們每天等著、盤算著的時候,情況發展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1959年初來了一位蘇聯專家,但是他對原子彈的技術問題隻字不提,怎麼問他都不說,就是重複一句話「你們都去工廠實習」。他口袋裡裝了一本資料,上班拿出來看看,下班裝著就走,從不讓中國人接觸。有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啞巴和尚」。
1960年7月16日,赫魯曉夫完全翻臉不認賬了,決定撤走在華全部專家。8月23日,在核工業部系統工作的200多名蘇聯專家全部撤回國,並把重要的圖紙資料全部帶走,原來應該供應的設備也不供應了。
中央果斷決定,自力更生,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核武器研究院很快組成三大部——理論部、試驗部、總體部,排列出原子彈的各項技術關,分工到各研究小組,分配到每個人,全面開始攻關;在長城外面很快建立了小型爆炸物理試驗場,迅速開展了試驗工作;在青海草原建立大型爆炸物理試驗場和特種炸藥澆注車間,以及其他相應配套的自動控制、機械加工等場地,各項理論研究和實際試驗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攻關如此有成就,進展如此之快,出乎國內、國際上的預料,包括研製人員本身在內。五年之後,原子彈爆炸獲得完全的成功,十分巧合,卡中國人脖子的赫魯曉夫也在同時被他的同伴發動宮廷政變趕下了台。
赫魯曉夫低估了中國人的志氣,更低估了從事核工業的科技人員,他們在中國是一流的,在國際上也是一流的。
三、原子彈的重大技術關——同步聚焦被成功突破了
美國人在1945年製造出三顆原子彈,其中兩顆是「內爆」型,一顆是「槍法」型,在廣島投下的是「槍法」型,在長崎投下的是「內爆」型。據1960年7月17日《紐約時報》報道,「內爆」 型原子彈如果研製成功,就表明下一步有可能研製出氫彈,「內爆」型是一種有發展前途的原子彈。
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採用了「內爆」型。所謂「內爆」型是將大量炸藥起爆的能量壓向內心,產生高溫、高壓,使內心裡的核材料產生裂變,釋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難的問題在於炸藥起爆後,能量並不是完全向內心壓縮,而是向四周擴散,這就無法實現核裂變。
從60年代開始,國際太陽能技術的許多報道,曾多次提到同步聚焦這一問題,但是沒有關於這一技術內容和實現手段的任何報道。
要解決這一重大技術關,應當是如何使炸藥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學家把這一技術問題叫做同步聚焦。
中國人的最大優點之一是發奮和勤勞。面對這一技術難題,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經過無數次的理論計算和試驗,從北京長城腳下試驗到青海湖金銀灘,從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從局部到整體,一步一步的試下去,最後實現了炸藥起爆的能量完全壓向內心,同步聚焦技術關成功突破了。
四、原子彈的核心材料——鈾235研製出來了
1964年初,國務院國防工辦在常務副主任趙爾陸上將的主持下,召開國防各工業部部長會議,核工業部部長劉傑在會上高興地說:「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核材料鈾235已經研製出來了。」大家聽了甚為興奮,趙爾陸說:「好!那好!我們已經有了糧食,有了糧食,我們就可以做飯了。」這句話生動風趣地表達了這一成果的重要性。
核材料鈾235是原子彈的核心材料,原子彈是用鈾235原子裂變時產生的巨大能量而爆炸的,沒有鈾235,原子彈是無法製造出來的。
鈾235研製過程真是一件了不起的系統工程,從探礦、選礦、開採到最後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經過了許多家工廠。從南方的礦山開挖、選礦,由粗加工到細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的篩選,一步一步的提取,將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廠,再由北方某工廠加工後送到西部多家工廠,最後提取。整個工藝流程要經過大半個中國,缺少一道工序也不成。每一道工序都有極嚴格的技術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藝要求之細、技術要求之強,不是有真才實學的行家裡手,是完不成的。
趙爾陸在得知鈾235核材料研製出來後不久,決定前往西部某地親自查看。他在核工業部部長劉傑的陪同下,第一次看到了寶貴的黑色鈾235,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糧食就是這塊「黑金」。我當時有幸隨同前去,榮幸地看到了這塊世界上極稀少、極珍貴、極秘密,既可以為人類造福又可以為人類帶來災難的「黑色金子」。
五、周恩來和中央專門委員會委員審看了原子彈怎樣才會起爆的紀錄影片
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是國家管理領導兩彈事業的最高機構,由周恩來、賀龍、李富春、聶榮臻、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羅瑞卿、趙爾陸、張愛萍、劉傑等人組成,周恩來是主任。
隨著原子彈研製工作的開展,中央專委委員和中央的許多領導人都特別關心進展情況,他們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原子彈究竟怎樣才會起爆?研製工作進展到了什麼程度?取得了哪些成果?性格豪爽的陳毅外交部長,著急地跑到核武器研究院瞭解情況。他說:「有了原子彈就有了實力,做外交工作講起話來就有了份量了,我支持你們。」當時任國防部長的林彪,也把專家叫去詢問,原子彈搞得怎樣了?他說出一句既表示要有決心,又很外行的話,「用柴火燒也要把原子彈燒響」。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在同步聚焦技術取得初步成果後,拍攝了一部絕密電影,從聚集元件開始介紹,對各種部件、器件的研製,到炸藥澆注,再進行各部件組裝,從內心到外層,一層一層的展示,最後組裝一個大球,引出了密密麻麻的電線,這個大球除了核材料鈾235未裝上,其他的幾乎全部裝上了,離原子彈的真正實體已近在咫尺。最後的鏡頭是這個大球起爆,雖然不是原子彈,但是爆炸的威力和蘑菇雲也非同小可。
1964年初,影片製成,沒有配音(出於保密也不讓配音),只同意在放映時,有人做口頭介紹,並決定在一次中央專委開會前放映。我是這次放映的具體負責人和組織者。我們選了兩位放映員,一位是國防科委的,一位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女同志,又從核武器研究院選了一位解說員,是位女技術人員。我們提前兩小時就到了中南海西花廳會議室,在會議室後面的一間小屋子掛上了銀幕,在我往柱子上釘釘子時,工作人員說,總理正在休息,讓我輕一點。
下午2時,專門委員會準時開會,首先放映這部影片。中央專委委員們和有關領導,看了以後,興奮得直點頭,給我一個明顯的感覺,他們都認為我們國家的原子彈有希望了。
六、美國當權者曾多次揚言並打算要對中國扔原子彈
在過去的歷史中,美國當權者曾多次揚言並打算對中國扔原子彈,這是有案可查的。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志願軍發動猛烈的進攻,把敵人打得節節敗退,潰逃了400多公里,麥克壓撒緊急報告了美國總統杜魯門。
杜魯門這位曾經下令向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的總統,產生了可怕而危險的念頭,並很快公開了他的想法。他對新聞記者說:「要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武器,挽回朝鮮戰局。」
隨即,美聯社播出重要新聞,「杜魯門總統於11月30日表示,美國正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來對付中國共產黨人,如果有必要採取這一措施的話」。
這條帶有爆炸性的新聞震動全世界,引起西歐各國的恐慌,英國首相艾德禮立即飛往華盛頓,會見杜魯門,陳述利害。杜魯門向中國人扔原子彈的威脅才縮了回去。 1952年12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去南朝鮮訪問,美國的許多軍官向他建議:「應考慮使用小型原子彈和核大炮,封鎖中國大陸和東北基地。」1953年春季,艾森豪威爾下令,美國秘密地將原子彈運到了沖繩島。根據30年後解密的美國檔案證實,這位總統確實下令準備對中國使用原子彈。同年5月份,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露骨地對印度總理尼赫魯說:「如果朝鮮不能實現停戰,美國不對使用核武器的後果負責。」
1955年,我國沿海的一江山島和大陳島被解放,美國國會正式授權總統可以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隨即,美國軍方研究出原子彈襲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多種方案。
據美國現在解密的檔案證實,1955年3月10日,在國家安全委員會上,國務卿杜勒斯說過,「我們將不得不使用原子武器,只有它們才能有效地對付中國大陸的機場」。3月15日,杜勒斯對新聞界宣佈「我們可能利用某些小型原子武器」。
美國當權者雖多次揚言並打算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卻遲遲不敢按下核按鈕。在很大程度上是當時中蘇結盟,蘇聯擁有的核武器對他們有很大的遏製作用。現在看來,中國決心研製核武器,在當時和今天是有多麼重要的意義啊。
七、原子彈能否爆炸成功,最後一道主要工序插雷管至關重要
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採用鐵塔上爆炸的方式,即先把原子彈在地面組裝好,不能插雷管,而後吊升到塔頂,進行固定、檢查、測試,等各項工作完成後,最後才能插雷管。
這個鐵塔是北京金屬結構廠生產的。當年工廠只知道生產這個高度102米的龐大鐵塔是個重要任務,而並不知道做何用途。我幾乎每月都要去工廠一次,看看生產情況,質量如何,成了他們的常客。
這個高塔豎立在大戈壁上,成了羅布泊一幅獨特的風景,除了它,四周幾百里都是一色的沙漠,鐵塔如同佇立在萬里荒漠的一位巨人。
鐵塔豎立在大戈壁,因為當地多風多沙,早晚溫差甚大,技術人員在鐵塔上工作非常困難,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外,就是鐵塔的自然擺動。我上到鐵塔後只呆了20多分鐘,鐵塔的擺動就使我頭暈眼花,比乘船反應還大。
在如此困難的工作條件下,必須把數量甚多、危險甚大的雷管插好,多麼困難、心理壓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當年的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今天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特別強調這一點,原子彈能否爆炸成功,就看最後插雷管的了。這是因為雷管是否能按規定要求插到正確的位置,直接影響到原子彈是否能同步起爆,否則原子彈爆炸試驗就失敗了。
當年曾爬到塔頂上插雷管的一位技術人員,後來在電視上講了當年在鐵塔上插雷管的感受。他以他的忠心和無畏精神,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將雷管插的完全到位,同步起爆獲得了完全的成功,我們應該記住他。
八、毛澤東和周恩來在聽到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報告後,都同樣問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現場總指揮是張愛萍(當時任副總參謀長),副總指揮是劉西堯(當時任核工業部副部長),他們根據中央的決定和命令,在首次核試驗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宣佈原子彈試驗的倒計時,零點定為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下午3時。
1964年10月16日那天清晨,羅布泊的天氣不太理想,雲層較低,能見度不太好。但隨後不久,試驗場整個場區氣象好轉,為正式試驗提供了較好的天氣條件,是個好兆頭。
北京時間下午2時59分40秒,歷史性的時刻到了,主控制站技術人員按下決定歷史的電鈕,10秒鐘後,自動控制系統進入自動控制狀態,這時倒計時從10到零點順序跳動。這10秒是扣動人們心弦的10秒,因為在10秒內原子彈從雷管點火,炸藥起爆開始,能量向內心聚焦,高溫高壓壓縮鈾235材料,核材料達到超臨界值,中子轟擊原子核,原子核產生裂變,釋放出大量能量。只見零點一到,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雲翻滾而起,直上藍天。成功了,我們向全世界說成功了。
張愛萍拿起現場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辦公室的專線電話,極為興奮地向周恩來報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來第一句話就問「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張愛萍繼續報告,我們已看到火球,蘑菇雲正在上升,鐵塔已經消失……周恩來當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彈研製和參試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隨即趕到人民大會堂報告毛澤東。當毛澤東聽到這一報告後,更為嚴謹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繼續查清楚,最好讓外國人先報道,我們再發表」。
當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播放了《新聞公報》,《人民日報》印發了號外。美聯社和路透社也相繼進行了報道。國內、國際上引起了一場不小的地震。
九、原子彈是全國大力協同的成果
核武器研究院制定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方針時,就明確為:主要技術以我為主,同時要考慮全國大力協同。
在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物理爆炸試驗、各項主要技術關突破、核材料生產等,都必須由核工業部自己負責研究解決,別的部門代替不了。但原子彈的其他相關部件、器件、測試手段,以及相關的配套協作工程,十分龐大。涉及到國防工業各部門、民用工業部門、科學研究部門、大專院校、各軍種、兵種許多部門,是一件了不起的全國系統配套工程。不是直接參與這項工作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的。例如原子彈本身配套的特種雷管、炸藥是兵器工業部所屬廠、所研製的,許多特殊電子元件、器件是電子工業部所屬廠、所研製的,短時間可釋放大容量的電源是民用部門研究出來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曾看過一個協作配套項目表,僅中央各部、中國科學院、部隊科研生產部門以及地方工業部門就有數十家數百項重要的配套項目直接與原子彈爆炸有關,涉及機械、電氣、電子、輕工、化工等許多行業。
這裡舉幾個例子,將原子彈托舉起來的鐵塔,是北京地方工業生產的;為隔除各測試點電容的影響,需要用塑膠布覆蓋,這些塑膠布,數量甚為可觀,也是地方工業生產的;爆炸前,每個人都要戴上一副防止光輻射的眼鏡,這也是民用工業生產的。還有從新疆境內主要火車站向核基地運輸龐大的物資和人員,大量的解放牌汽車,一條一條長龍通向羅布泊,從天上往下看極為壯觀,這些汽車是機械工業部生產的。還有許多測試儀器,如高速照相機、特殊示波器、精密天平、精密電表等等,缺一不可。總之,幾乎各行各業都為原子彈爆炸出了力。
十、中國人勒緊褲腰帶研製出原子彈,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搬上銀幕可獲得奧斯卡獎
我國的原子彈正式起步研製是1959年下半年,這個時期正是我國經濟困難時期,糧食定量供應,副食品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廣大科技人員,同樣度過了每天挨餓、身體浮腫的艱苦時期。
但是,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卻出現了奇跡,科研人員熱火朝天,沒有灰心喪氣,沒有消極沉悶,整個核武器研究院的人員,像蒸汽機車一樣,加上點煤、水,就用盡全力向前奔馳。
科研人員每天在食堂都吃不飽,但回到研究室立刻開展工作,兩個多小時後,肚子提抗議了,於是有的人拿出醬油瓶沖一杯湯;有的人挖一勺古巴黃色糖沖一杯糖水;還有的人拿出伊拉克蜜棗,含到嘴裡。「加餐後」立即又埋頭科研工作,就這樣堅持到下班。大家自我鼓勵和互相鼓勵:喝一杯醬油湯或糖水,應堅持工作1個小時以上;吃一粒伊拉克蜜棗,應堅持工作1個半小時以上。
我國的兩彈元勳鄧稼先,當時是院理論部主任,他的岳父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德珩,有時支援他一點糧票。他拿這點糧票,作為獎勵,誰的理論計算又快又好,他獎勵誰幾兩糧票。在當時從事國家尖端技術的人員,能得到幾兩糧票,是一種最高獎賞,今天的人們是無法理解的。
兩彈元勳鄧稼先
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著名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從長城外爆炸物理試驗場回來,途中買一點青顏色杏子,回到院內送了幾個給我。因快要下班了,正是飢餓的時候,我既沒有洗手又沒有洗杏,馬上吃進肚裡,是苦是澀是酸,也未來得及感覺,但覺得有了點力氣,就繼續加了一會兒班,看著窗外還未落山的太陽,說了一句「光亞同志今天真是雪裡送炭」。這件事彷彿就發生在昨天。
遠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百萬大軍在那裡從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那裡大戈壁的客觀條件本身就很艱苦了,在三年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曾經出現過斷炊的問題,更是雪上加霜。羅布泊本來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樹葉、沙棗樹籽,甚至駱駝草,幾乎都被他們拿來充飢了。
這裡我想起當時的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的一段話:「我以革命的名義向大家募捐,請求你們立即搞一點糧食和副食支援我們的試驗基地吧,我們的科技人員太辛苦了,他們能不能活下來,是關係到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今天的朋友們,你們可曾想到過曾經有過如此困難、如此忍饑挨餓的人把原子彈搞出來。有了他們艱苦奮鬥的閃光精神,才有我們今天的強大中國。這難道不是奇跡嗎?
原子彈爆炸後,第一時間看到的能量是閃光,科學家把它叫做光輻射,有極強的亮度,但是它比起從事我國原子彈事業的科技人員的內心的閃光,也只是第二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