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商代跪坐石人像身份成謎 雙手反縛呈驚訝狀
位於天府廣場西側的成都博物館新館很快就要開館了。帶著成都文化記憶的文物,將進入新館的12個展廳進行輪展。文物是會說話的,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文物為成都的歷史作證。借這個契機,「成都繪」選擇從出土的石器文物角度切入,梳理一部鮮活的成都文明史。
除了金器、銅器與玉器外,石器是金沙遺址發現較多的一類器物。目前金沙遺址出土的石器共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造型優美、簡練生動的跪坐石人像,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較早、製作最精美的一批立體圓雕石刻藝術作品。
金沙遺址共出土了12尊跪坐石人像,人像呈跪坐姿態。頭頂髮式中分,四角高翹,腦後有辮發兩束。兩束並為一股,直垂於後背的雙手之間。裸體,赤足,雙膝屈跪,雙手被繩索反縛。人物平胸圓肩,身體微前傾,面部表情作驚訝狀。人物眼、口及頂部髮式均以陰線刻劃,部分位置施以彩繪,人物左右眼不完全對稱,耳垂雙面鑽孔,左耳孔穿通,右耳孔未穿,左耳垂殘缺。由於石質風化,人像自頸到腰部、下腹及後背部有多條裂紋。其身份、性質較為特殊。這類形象在三星堆遺址、成都方池街遺址都曾有過發現。金沙跪坐石人像均出土於遺址的祭祀區內,有的與石蛇擺放在一起,有的置於玉璋之上,有的跪於石虎之前,有的旁邊還伴存著石璧、銅器、陶器等。
這些石人代表著怎樣的人?他們有著什麼樣的身份?為什麼會被捆綁?為什麼要跪坐著?這些疑問引起了學者們濃厚的興趣,並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據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王方介紹,目前學術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部分專家認為可能是戰俘
仔細觀察這批跪坐石人像,不難發現,在人像的雕刻過程中,重點是細膩刻畫人物頭頂上奇異的髮式、腦後的髮辮、綁手的繩索;渲染的是人像的跪姿及被反縛著的雙手,其目的在於要交代這個可能來自於異族人物的身份,突出的是其臣服與卑賤低下和受奴虐的地位。
另外的專家認為也有可能為巫師形象
根據跪坐石人像的造型特徵,也有學者提出了另外一種看法,認為跪坐石人像可能像征著古蜀社會的巫師形象,是當時舉行祈雨祭祀活動的真實寫照。商周時期中原地區因氣候多變,商王朝統治者經常舉行各種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成都平原此時亦是災害頻繁,經常發生大旱和洪水氾濫。金沙遺址古蜀族雕刻的這些具有豐富象徵含義的石像,在造型上「剪其發」「磨其手」,並具有「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的寓意。因此,它在祭祀活動中,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古代蜀人心目中可能是備受尊崇、身份特殊的偶像。(原文來自搜狐歷史)
位於天府廣場西側的成都博物館新館很快就要開館了。帶著成都文化記憶的文物,將進入新館的12個展廳進行輪展。文物是會說話的,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文物為成都的歷史作證。借這個契機,「成都繪」選擇從出土的石器文物角度切入,梳理一部鮮活的成都文明史。
除了金器、銅器與玉器外,石器是金沙遺址發現較多的一類器物。目前金沙遺址出土的石器共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造型優美、簡練生動的跪坐石人像,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較早、製作最精美的一批立體圓雕石刻藝術作品。
金沙遺址共出土了12尊跪坐石人像,人像呈跪坐姿態。頭頂髮式中分,四角高翹,腦後有辮發兩束。兩束並為一股,直垂於後背的雙手之間。裸體,赤足,雙膝屈跪,雙手被繩索反縛。人物平胸圓肩,身體微前傾,面部表情作驚訝狀。人物眼、口及頂部髮式均以陰線刻劃,部分位置施以彩繪,人物左右眼不完全對稱,耳垂雙面鑽孔,左耳孔穿通,右耳孔未穿,左耳垂殘缺。由於石質風化,人像自頸到腰部、下腹及後背部有多條裂紋。其身份、性質較為特殊。這類形象在三星堆遺址、成都方池街遺址都曾有過發現。金沙跪坐石人像均出土於遺址的祭祀區內,有的與石蛇擺放在一起,有的置於玉璋之上,有的跪於石虎之前,有的旁邊還伴存著石璧、銅器、陶器等。
這些石人代表著怎樣的人?他們有著什麼樣的身份?為什麼會被捆綁?為什麼要跪坐著?這些疑問引起了學者們濃厚的興趣,並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據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王方介紹,目前學術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部分專家認為可能是戰俘
仔細觀察這批跪坐石人像,不難發現,在人像的雕刻過程中,重點是細膩刻畫人物頭頂上奇異的髮式、腦後的髮辮、綁手的繩索;渲染的是人像的跪姿及被反縛著的雙手,其目的在於要交代這個可能來自於異族人物的身份,突出的是其臣服與卑賤低下和受奴虐的地位。
另外的專家認為也有可能為巫師形象
根據跪坐石人像的造型特徵,也有學者提出了另外一種看法,認為跪坐石人像可能像征著古蜀社會的巫師形象,是當時舉行祈雨祭祀活動的真實寫照。商周時期中原地區因氣候多變,商王朝統治者經常舉行各種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成都平原此時亦是災害頻繁,經常發生大旱和洪水氾濫。金沙遺址古蜀族雕刻的這些具有豐富象徵含義的石像,在造型上「剪其發」「磨其手」,並具有「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的寓意。因此,它在祭祀活動中,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古代蜀人心目中可能是備受尊崇、身份特殊的偶像。(原文來自搜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