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也有“神社”?據說日本人仿東京靖國神社而建
去年11月,日本靖國神社發生爆炸的事件曾經引發高度關注。
其實,在南京也有一座日本神社舊址,是日本侵略南京的重要罪證,目前已經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靖國神社發生爆炸
東京靖國神社建築。
東京靖國神社建築。
走進南京五台山體育中心東邊的江蘇省體育局宿舍大院,「日本神社」就位於這個院子裡。
「日本神社」主要由於兩棟建築組成,其中一座正對著大院正門,黑色屋頂,牆壁為明黃色,窗戶為赭黃色,大門朝向南方,是典型的日本廟宇式平房。
該建築門前有兩個石獅子,屋頂上的大字顯示,其如今被某單位使用。
日本神社朝南的建築。
另一座建築位於大院東部,大門朝西,已被改建為會議室和「老同志之家」。建築牆體上,可以找到「日本神社舊址」的文保標誌牌,證明這兩座建築已經被公佈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日本神社朝西的建築。
日本神社文物標誌碑。
1937年12月—1945年8月,南京淪陷在日軍鐵蹄下期間,日寇在南京建造了一些建築,但屬於日式「和風建築」風格的,只有這處神社。
兩座日式建築牆體上均有南京市政府2010年立的「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築」銘牌,編號為「2010002」,說明文字對其做了簡單描述:這兩棟建築為磚木結構,柱跗式台基,方形外廊柱,歇山頂,均為一層。
兩座日式建築之間的草坪上有若幹件日式風格的石質燈座、以及底部有雕花紋飾的老路燈。
老路燈。
1944年,德國女攝影師赫達在南京拍攝了大量照片,其中一張反映的就是該神社建成初期的影像。
赫達拍攝的就是如今大門朝南的那座日式建築,建築前旁邊的石質燈座至今尚存。
赫達拍攝的五台山日本神社老照片。
老照片上石質燈座尚存。
在朝南「神社」建築側面接近地面處,有一塊長方形的石碑,上面的銘文已經漫漶,依稀可以辨認出「……十七年二月 十八年七月」等字樣。
這到底是不是這座建築的奠基碑,已難以考證。
疑似奠基碑。文中的"十七年",可能是昭和十七年,也就是1942年,也就是該神社投入使用的年份。
南京師範大學經盛鴻教授所著的《南京淪陷八年史》中對該神社的來歷有詳細描述。
1939年10月,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在南京成立,日軍總部著手在南京建立一座在中國佔領區內規模最大的神社——「南京神社」。
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南京淪陷期間,這裡是「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
「南京神社」供奉日本神道教的天照大神和在中國戰場斃命的日軍官兵。
日軍總部選定了五台山建神社,因為當時這裡是南京城裡的制高點之一,而且與此毗鄰的清涼山有一座火葬場,日軍陣亡官兵的屍體在清涼山火化後,骨灰可直接送到這裡祭拜。
「南京神社」的設計師是日本人高見一郎,基本仿照了東京靖國神社的規制和格式,此工程開工於1940年2月,建造者是日軍兩個大隊的士兵和一部分中國民工,於1941年底基本竣工。
「南京神社」經常舉辦各種祭祀儀式,其中最隆重的一次,是1942年12月底舉辦的。
1942年12月18日,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塚田攻大將(追晉)所乘坐的飛機在安徽大別山上空被擊落,塚田攻斃命。塚田攻和隨從將佐的骨灰後來就運到五台山的「南京神社」祭拜。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塚田攻在1937年12月進攻南京的日「華中方面軍」參謀長,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元兇之一。
鼓樓區文化局的文物專家說,現存五台山「日本神社舊址」兩座建築,朝西的被稱為「大廟」、朝南的被稱為「小廟」,即正殿和側殿。
大廟供奉供奉天照大神像和被擊斃、病死的日軍校官以上軍官,小廟則供奉尉官以下的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
這是「小廟」,供奉尉官以下的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圖片來自網絡)
「南京神社」是日軍侵華的重要鐵證,記錄著中國的國恥。1945年抗戰勝利後,這座「神社」也迎來了它的末日。
日軍投降後,這座神社的「大廟」被改為「中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堂」,日軍牌位被清除乾淨,換上在抗戰中犧牲的中國軍隊將士的靈位。
「小廟」則專門用來陳列中國軍隊從日軍手裡繳獲的戰利品。
日本神社被改為「中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堂」
據記載,何應欽曾經在紀念堂前豎立過紀念抗戰的石碑,可惜今已不存。
如今神社「大廟」前的草坪上還有一塊石碣,上面寫著「國民政府主席 蔣中正手植」,旁邊是一棵黑松,據說是蔣介石為了紀念堂而親手種下的。
蔣介石手植黑松(此圖來自網絡)。
和南京菊花台的日軍「表忠塔遺跡」一樣,五台山「日本神社舊址」也是侵華日軍留在南京的重要罪證,因此具有特殊的文物價值,能提醒後人永遠不要忘記日寇侵華的那段歷史。
在專家的呼籲下,這座神社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