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何走向全盛:對官二代和平民子弟一視同仁 | 陽光歷史

 

A-A+

唐朝為何走向全盛:對官二代和平民子弟一視同仁

2018年02月26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42 次

  在唐代以前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士族門閥作為社會和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成為幾百年間中華大地執牛耳之階層。而唐代,出身平民者日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政壇上如此,文化藝術界也是如此。對此現象,很多史學家們有所關注,他們有一個大致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唐代開啟了社會流動的大門,讓平民能夠在各個方面發揮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但是,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當事人的立場上,就會感覺到壓力:在士族佔據了主流幾百年之後,平民是否真的有能力駕馭時代之車?平民們,是否能夠推動唐代一步步走向全盛的局面?

  還好,歷史給出了完滿的答案。

  張九齡:平民出身而成就事業的主流

  開元時期的宰相張九齡代表了平民出身而成就事業的主流。


1453125932790792.jpg


  張九齡同樣出身於非士族家庭,他的祖父因擔任韶州別駕,所以全家遷居到該地,成為被視為「瘴癘之地」的居民。他的祖父是中下級官員,他的父親沒有做官,因此張九齡完全是靠著個人的才能拚搏出來的。

  張九齡的文學才華出眾,他13歲就曾經寫信給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十分欣賞他的文學才華,認為他必將一鳴驚人。果然,他參加進士科的考試,然後入仕做官,被任命為校書郎。校書郎雖然沒什麼實際權力,但文采出眾者往往都是在這個職位上得到進一步陞遷的。張九齡就是如此,當時的太子李隆基選拔那些文學之士,考察他們的政治能力,張九齡所寫的對策被評為最高等級,順利地通過這次選拔,被任命為右拾遺。

  憑藉著過人的文才和對人物的品鑒能力,張九齡曾多次被任命為科舉考試的「閱卷」官員,以公允著稱。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陞遷並沒有出現飛躍,而是按照當時的陞官序列,一步一個腳印地靠著才幹得到提拔。就這樣,他先後做到了吏部的司勳員外郎和中書省的中書舍人。

  當時的文壇鉅子、宰相張說十分欣賞張九齡,他認為張九齡必將是日後的文壇領袖,因此對他十分照顧。後來張說被同僚傾軋而罷相,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外放為地方刺史。他本來要去東部任職,但考慮到母親年老,他便主動請求到南方去,因此先後在洪州、桂州一帶為官,增加了地方管理經驗。後來,唐玄宗召他回京,任命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而後又升他做中書侍郎。至此,他才真正從一個文學之士轉型為中央的政務官員。他針對當時的政策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若干改進措施,唐玄宗多有採納。

  到了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正式被任命為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唐朝已經進入最鼎盛的時代,他則站在歷史的高峰上,對唐代未來的發展進行了規劃。當然,文學之臣的出身,讓他對於各級政務機構的工作並不完全瞭解,所以他提出的暢想在落實上總有問題。可是,應該看到,在以經驗主義為基礎的古代官僚體制下,張九齡能夠做全局、宏觀的考慮,對國家的未來提出發展思路,是非常難得的,如果那些精通行政工作的官員能夠予以配合的話,唐朝可能不會轉向衰亂,而是應該出現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但是,當時以具體、務實的行政能力而著稱的「吏治」派代表李林甫因為個人的私慾,處處針對張九齡進行非難。同時,唐玄宗李隆基也覺得張九齡的想法雖然好,但從短期來看不易實施,也就漸漸疏遠了他。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相,不久後因病去世。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