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後和武則天同是一國之後 為何呂後沒有稱帝? | 陽光歷史

 

A-A+

呂後和武則天同是一國之後 為何呂後沒有稱帝?

2018年01月30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02 次

  呂後和武則天是歷史上兩個極為相似的女性,她們都有極強烈的權力慾,都曾臨朝稱制,擁有廢立皇帝的權力。而且她們掌權後,與民休息、發展經濟,執政表現都還不賴。在私生活上,兩人也很一致,都比較喜歡重用自己的男寵。這樣兩個女人,大概最大的不同就是武則天稱帝了,而呂後卻沒有。呂後比武則天早了八百年,可以說,沒有她的「承讓」,武則天不會是歷史上第一個女帝(也是唯一一個)。那麼為什麼武則天稱帝,而呂後沒有稱帝?對於權力慾極強的呂後來說,不想的可能性不大,真正沒有稱帝,是因為不能。擺在武則天面前的是一盤可口的佳餚,她自然毫不猶豫就吃掉了。而擺在呂後面前的,卻是一塊硬骨頭,呂後咬之前,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牙口到底咬不咬的動。

  為什麼說李唐是軟柿子,而劉漢是硬骨頭?這得從中國自古的宗室制度說起,在古代,皇帝老婆眾多,兒子也多,動輒幾十個兒子,但是皇位只有一個,剩下的怎麼辦?畢竟都是親兒子,就封為王。這些王又開枝散葉,最終形成龐大的宗室群體。有多龐大?舉個例子,明末時,皇帝宗室一共有三十多萬人,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直系後代。

  採取何種宗室制度成為皇帝們的一大難題。古代皇帝們做了很多嘗試,例如秦朝,實行無功則無爵制度,即便是皇帝的兒子,也只能享受錦衣玉食卻無爵位和封地,這導致宗室力量過於薄弱,結果隨著起義軍旗桿一立,帝國立刻分崩離析,漢朝吸取教訓,採取封國制,王子掌管地方,都有很大權力,結果卻招致七王之亂。唐朝中後期,為了消除宗室威脅,將宗室全部養在京城,好吃好喝供著,但是沒權力,地方大權都在節度使手上。結果呢?節度使羽翼漸豐,最終形成藩鎮割據。

1.jpg

  呂後不能稱帝,問題就出在宗室制度上。劉邦的封國制是非常徹底的,各封國儼然就是國中之國,各封王享有軍事、人事、財稅的自主權。漢初時,劉邦的大兒子劉肥佔據齊國,其他兒子掌握代國、趙國等,此外他的兄弟侄子還佔據楚國、吳國。這構成強大的宗室勢力,領土、軍隊、人口甚至遠遠超過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區。這一集團盤根錯節,雖然他們未必是鐵板一塊,不過有一個核心訴求是相同的,那就是維護劉氏的正統,因為只有天下姓劉,他們才能永保自己的王位。因而,呂後殺了少帝劉恭時,若她另立其他劉氏為帝,則諸王沒有意見,但要是她自己稱帝,則諸王必然群起而攻之。不光是在外部強敵環伺,內部也是阻力重重,陳平、周勃為代表的功勳大臣是另外一股制約呂後的力量。事實上,即便經營多年,殺了不少宗室,扶持不少呂氏勢力,去世前還令呂氏親信兩人掌握兵權,但外地諸王一經發難,內部陳平周勃響應,結果呂氏勢力完全不堪一擊,可見,即便到呂後去世前其勢力仍然不足以與宗室抗衡。

  反觀武則天這邊,在唐高宗李治還在世時,就整垮了長孫無忌、於志寧為首的老臣集團,為將來掃平一大阻力。唐朝另外一個重要的先天不足就是宗室制度了,唐朝沒有封國制,初期宗室親王雖然可以去封地,但只是兼領刺使一類的官職,沒有發展自己勢力的機會。因而,在武則天登基這樣對李唐來說生死攸關的時刻,居然是外姓徐敬業兄弟起兵反武。四年後,李氏中才有琅琊王李沖(博州刺史)、越王李貞(豫州刺史)起兵討武。不過一個打了七天就兵敗被殺,一個堅持一個月後自殺。可見李氏宗室力量之薄弱。也難怪武則天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對李氏隨意屠殺了。

  由於太多的勢力覬覦皇權,往往導致皇帝制定的政策防住這個漏掉了那個,比如漢朝,重用宗室,使得呂後沒機會稱帝,但卻導致了七王之亂,漢武帝「推恩令」後,宗室威脅消失,不過宗室被閒置,重用外戚,卻間接成就了外戚的崛起。唐朝也是,完全不用宗室,結果導致藩鎮割據。宗室、外戚、權臣、將甚至是宦官,都可能成為皇帝的威脅,沒有哪一個制度,可以完美的解決所有的威脅,也最終導致沒有哪個王朝可以超過300年。

2.jpg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