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未解之謎:為什麼十億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這事得從乾陵的修建說起。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於公元684年,歷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質的山峰,三峰聳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當時群眾稱為「奶頭山」。從乾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徵。
唐時的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大有利於女主。所以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昭令當時朝野聞名的大術士袁天罡和李淳風,要他們為皇上選址風水寶地。二人分別遍遊九州,回來後交旨都說選在了好畤縣「今乾縣」的梁山上。武則天便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頂,袁天罡說他在這裡埋下一枚銅錢,李淳風說他在這裡訂下一枚鐵釘。刨開土,李的鐵釘正好紮在袁所埋的銅方孔中,在場的人無不拍手驚奇。於是,武則天便把陵址選在了梁山,即現在的乾陵。單從風水來說,乾陵就超過了唐朝所有帝陵。
揭開未解之謎 為何十億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為何呢
乾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
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至於裡面的寶貝,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裡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揭開未解之謎 為何十億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為何呢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像花粉一樣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歷代所有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中,他的反動程度僅次於明末的張獻忠。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幹了,其實當時的唐朝皇帝正糾集力量準備反擊呢。
這時,有人告訴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築完乾陵後剩餘的原料。黃巢大喜,立即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剷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
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後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300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由此可見,沒文化的人千萬不能成暴發戶,因為錢也好,兵也好,在他們手裡不是造福一方的資源,而是勞民傷財、禍害天下的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