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十萬大兵過香港卻未敢收回主權的真相 | 陽光歷史

 

A-A+

國民黨十萬大兵過香港卻未敢收回主權的真相

2015年07月11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248 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中英兩國就香港日軍受降和接收權問題的爭執,以英方獲勝告終。英軍登陸後建立了軍政府,恢復了對香港的管制。

  此時,進駐廣東的國民黨政府軍第二方面軍正是原來奉命進入香港的部隊,該軍上下對於喪失香港日軍受降權深感不滿。第十三軍於9月中旬開始接收廣九鐵路沿線,解除當地日軍武裝。許多官兵在深圳一帶面對分界線另一方的英軍崗哨,怒火中燒。某日,有數名日軍俘虜和漢奸分子逃入英界,中方一個連前去追捕,被英方軍警攔阻,雙方衝突中一名英軍被打傷。中方排長帶領土兵高呼「收回港九」,並鳴槍示威後撤回。這類摩擦事件曾多次發生。

  問題不僅出自國民黨部隊下級官兵,當時的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張發奎,也經常流露出對香港英國當局的對抗情緒。這位在北伐時期率領「鐵軍」征戰,高呼「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將領,對於未能揮軍進入香港一直耿耿於懷。不久,第二方面軍建制改為「行營」,張發奎就任廣州,行使軍權。此後,粵港軍方在多方面仍時有摩擦和糾紛。

  事有湊巧。張發奎突然接到蔣介石由戰時「陪都」重慶發來的密令,從10月開始,陸續將其部隊主力經香港北運。背景是當時中共原抗日部隊已有十萬之眾進入東北,並創建根據地;而國民黨的精銳之師還遠在西南、華南,鞭長莫及。雖然國共雙方正進行和平談判,但內戰即將開始。國民黨政府要求英國允許其部隊由廣東經香港船運北上,美國提供運輸支持,前去搶佔東北地盤。於是,廣東軍方與港英之間的一幕對手戲出台了。

  1945年10月初的一天,駐守新界邊境的港英哨兵被突如其來的情境嚇得目瞪口呆: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部隊跨越邊界線,浩浩蕩蕩進入新界,向九龍進發。事緣於廣州行營接到重慶軍委命令:「即以第十三軍開入九龍候船北運。」張發奎認為,外交事務中央負責,我們只執行命令,於是在未徵得港方同意的情況下,就將第十三軍一個師強行開入九龍,進駐九龍塘。這支部隊在九龍塘駐地佔用民房和公共場所,封鎖交通、設立警戒線,使用「國幣」購物,一時造成了緊張氣氛。

  急壞了的港英政府再三要求與廣東軍方進行協商。10月下旬,廣州行營參謀處長李漢衝到香港,代表張發奎與英方談判。

  英方代表菲士廷陸軍少將要求雙方共同規定過境部隊每次人數、停留天數、行動範圍、紀律維持等細則,經反覆爭議後達成原則協議:

一、中方國民黨部隊每一次(批)過境人數不超過5000人,但如美國運輸船增多則不受此限,增加人數通報英方。

二、過境部隊每次(批)在港停留不超過72小時,但如受天氣及船期影響則例外。

三、過境官兵候船期間,可在九龍地區自由活動,但不能去港島,而經部隊批准有特殊需要者不受此限。

四、雙方共組紀律執行隊,廣州行營和駐港英軍各派一個憲兵連參與,過境部隊的師級單位再派一個營協助。

五、過境部隊在規定活動範圍之外行動時,軍官可攜自衛槍械,士兵一律不得佩帶武器。

六、過境部隊軍官在港九任何地區行動,不受港英軍警的盤查,僅由紀律執行隊約束;過境部隊官兵在港九境內發生涉及法律的事件,均由中國軍方處理,英方無法律管轄權。

這些協議由雙方制訂命令,付諸實行。
 
  從以上協議內容來看,雙方都做了讓步。廣州行營方面,張發奎為首的高級將領預先內定了幾條原則:一、應考慮國家主權問題,而不局限於部隊過境一事,爭取在港九地區,至少在九龍有長期駐軍權;二、維護中國軍隊的尊嚴和地位,必須堅持獨立的軍事法權,不受港英法律的任何約束;三、關於部隊紀律的維持,應以中方為主,不能任由英軍插手。這些原則反映出國民黨廣州軍方領導人對港英的強硬立場,而這個立場又得到廣東省參議會以「民意代表」名義的支持。當時,爭取長期駐軍權的要求是不現實的,英方也是絕對不會答應的,重慶國民政府從外交角度亦不會支持這個主張,蔣介石就曾批評過張發奎的一些有關「收回香港」的言論,並責令他「約束部屬」。至於獨立軍事法權和「以我為主」維持部隊紀律的原則,顯然是英方被迫讓步的結果。

  港英方面雖然由陸軍代表出面談判,似乎完全是兩軍之間事務性的操作問題,其實幕後的決策者是倫敦的外相。英國人將這件事的處理原則服從於他們的亞洲以至全球利益。首先,不允許有任何影響英國在香港的管治權的協議;其次,不涉及管治權的臨時性事項,可以靈活處置。英國人明白,國民黨部隊過境是暫時的事件,盡快將他們送走便是。即使雙方發生摩擦,也應息事寧人。

  一位國民政府駐港外交官對李漢沖透露,英國人目前處事非常小心。據說,太平洋美軍統帥麥克壓撒曾提出,九龍可以由中美兩國駐軍。倫敦方面十分煩惱,他們擔心,一旦與國民黨官兵的衝突引發,美國借口調停,派兵進駐香港,那就後患無窮了。為此,駐港英軍司令菲士廷曾赴廣州拜會張發奎,以示修好,並暗示某些國民黨過境部隊有不良行為,也屬於「區區小事」,不必驚動將軍。由此看來,英方在協議中做些讓步,完全是符合其整體利益的策略。但允許廣州行營憲兵連駐港維持軍隊紀律一項,後來發現「上了當」,這會成為變相駐軍,於是要求廣州方面將憲兵連撤走。

  當時粵港之間沒有出入境管制,居民可自由來往,軍人以個人身份也有此權利。1946年2月,英方要求廣州行營限制軍裝人員赴港,並規定,中校以下軍官必須持有特殊證明,才能攜帶武器進入香港。於是,廣州方面一切變相駐軍香港的意圖都落空。

  廣九鐵路恢復通車之後,一列列滿載兵員、大炮、卡車的專列,不分晝夜從廣州、東莞等地開往九龍。從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總共10多萬國民黨部隊經香港北運,其番號包括十三軍、第一軍、第八軍、第五十四軍、第九十三軍以及駐日佔領軍第六十七師,大部分是去東北的。

  當軍運列車隆隆越過羅湖橋進入新界時,鐵路兩旁的英軍哨兵默默注視著。車廂內有人向英軍揮手,也有人做鬼臉。「Hello!」一名曾在緬甸與英軍一起打日本人的軍官大聲叫喊。

  九龍街頭尤其是太子道、彌敦道一帶,頓時出現了一道風景線。美國小吉普、中吉普、十輪卡車疾馳而過,車身多為BIA或13A等標記。曾有人目睹一輛中吉普在彌敦道鬧市行走,突然停下阻塞了交通,車上下來兩名軍官進入商店購物,許久才出來將車開走,站在路旁的港英警察不敢干涉。聞說某天有個新一軍士兵駕車,撞倒兩名行人後揚長而去。也發生過英警與他們互相毆打的事件。

  某日傍晚,兩名廣州行營派出的憲兵在油麻地上海街巡邏,碰巧英國警察驅趕小販,一老婦被推倒在地,英警搶走了她的貨品。這兩名中國憲兵見狀,上前向英警揮動拳頭,並喝令:「不許欺侮中國人!」周圍小販拍手叫好。另一個深夜,旺角一家酒吧裡,一個英國軍官被一個新一軍軍官罵道:「你這洋小子神氣什麼?在緬甸見到日本鬼就逃命,全靠老子拚命才救了你們!」酒後吐真言,這個軍官的話語勾出了一段剛剛過去的歷史。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緬甸,根據中英協議,中國組成遠征軍入緬援英抗日。新一軍的前身就是當年遠征軍中的新三十八師,許多官兵都有與英軍合作的經歷,也積聚了滿胸怨氣。這些國民黨部隊中,心懷強烈民族情感的青年不是少數。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