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廉潔背後有神秘監督機構!諸葛亮小故事 | 陽光歷史

 

A-A+

諸葛亮一生廉潔背後有神秘監督機構!諸葛亮小故事

2016年11月13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287 次

  諸葛亮廉潔一生 得益於口碑監督

  我們讀歷史,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史上那些聖賢的美德是與生俱來的,卻忽略了聖賢當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誘惑和墮落機會。他們能達到人品的高峰是如何地不容易?而且,他們的偉大人格又是由哪些元素鑄成的呢?

  例如諸葛亮,後人往往讚歎他的清廉自守,卻並不知道他當時面臨多大的物質誘惑,他又何以能抵禦這些誘惑,成就高尚的人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們才能真正地從歷史人物身上吸取正面的元素。

  蜀相諸葛亮

  曾時時面臨巨大的物質誘惑

  自從白帝城托孤之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大權,後主劉禪尊他為「相父」,蜀國的軍政和經濟都是他在經營。

  我們在《三國演義》裡只看到他在軍事上的傳奇經歷,卻不知在這些傳奇戰爭的背後,是海量的物質供給,包括糧草、兵器、帳篷、舟車等——大家最熟悉的木牛流馬就是軍糧運輸工具,這一切都要經過諸葛亮親手操作。

  在《諸葛亮集》裡,就有幾則關於他負責兵器供應的例子。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用斧頭去破壞敵人的防禦工事——鹿角,結果導致一千多把斧頭損壞。不是敵人的防禦工事太堅固,而是蜀國的武器太豆腐渣。為此,諸葛亮寫了一篇《作斧教》,嚴肅批評這些軍用斧頭質量不過關,「前後所作斧,都不可用」。幸虧敵人已經被擊潰逃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諸葛亮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自己親手設計了一批戰斧,並且監督生產,結果用了一百多天,這些斧頭不見損壞。於是諸葛亮說,「余乃知彼主者無意,宜收治之」,我知道這是那些主管生產的人沒有用心,應該抓起來追究責任。此事一則可見諸葛亮做事之細緻,二則可見諸葛亮既是前方軍事統帥,同時也是後方軍用物資的生產供應負責人。


  還有一則手令名為《作鋼鎧教》,具體內容為:「敕作部皆作五折鋼鎧,十折矛以給之。」大意是命令生產部門(作部)生產一批「五折鋼鎧」和「十折矛」供應前線。所謂「五折」和「十折」,是說鑄造過程要經過五道和十道程序。這樣精打細造的鎧甲和長矛,也是諸葛亮一手操辦的。

  第三則資料是《作匕首教》,大意是生產五百枚匕首,供給前線的騎兵。

  諸葛亮不只親手操辦兵器、鎧甲的生產和供應及軍糧的運輸,還掌管蜀國的大型工程。《三國誌》的「諸葛亮傳」記載:「亮好治官府、次捨、橋樑、道路。」諸葛孔明喜歡建造官府設施、驛館、橋樑和道路,據說蜀國的宮殿就修建得富麗堂皇。當時有人問諸葛亮為何要把一個小國的工程建設得如此宏大,諸葛亮回答道:和魏國、吳國相比,必須樹立漢王朝的規格。大家所熟悉的還有他派人維護都江堰,這也算是當時最大的水利工程。

  可以設想的是,如果從一個有貪念的人眼光來看,這些軍用物資和兵器乃至工程建設,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利益空間。然而,經手這一切的諸葛亮又如何呢?他的財產清單如下:成都有八百株桑樹,薄田十五頃,這都是朝廷分給他的。吃的穿的全靠工資收入,「悉仰於官」,絕對不做別的經營,「不別治生」。最後的情況就是「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家裡半尺多餘的布都沒有,外邊沒有多餘的收入。

  諸葛亮用生命兌現了自己的清廉許諾,《三國誌》讚歎其「及卒,如其所言」,等他死後,人們發現他的清廉跟他所說的一模一樣。

  以上羅列的材料說明諸葛亮其實也面臨巨大的物質財富誘惑,然而,他的節操為什麼沒有碎為一地呢?固然與個人修養有關,我們還要看具體的時代背景。

  東漢的人品監督

  士人如果口碑不好 就無地自容

  諸葛亮、曹操、劉備這一批三國巔峰級別的人物,其實都是東漢培養出來的精英。兩漢的文化除了鑄造他們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外,也鑄造了他們非凡的人格,這往往是人們所忽視的。東漢是一個提倡什麼風氣的時代呢?它是一個很看重口碑的時代,而具體的口碑就是對於人物的「品藻」,即對於一個人物品行才能的界定。這項工作是由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師主持。

  當然,後期的東漢風氣十分敗壞,漢桓帝和漢靈帝是出了名的昏君,賣官弼爵,民不聊生,導致黃巾起義。然而,在士大夫、讀書人這個群體裡,卻還近乎「頑固」地堅持高尚的節操。士大夫們當中的德高望重者,會經常對一些人物作出品評和界定,這叫做「清議」。儘管「清議」並不影響其仕途和經濟利益,然而,只要稍有羞恥感的人就會為之不安。

  《後漢書》第五十二卷提到,東漢的高官崔烈高居朝廷三公的位置,具體職位是司徒,當年漢獻帝逃難就躲在他家。崔烈品學兼優,但是他這個司徒的位置卻是通過捐錢五百萬得到的,為此他常心中不安。有一次,他問兒子崔鈞:「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就是說輿論狀況如何,崔鈞回答得很實在:「今登其位,天下失望。」老爸您坐在司徒的位置上,天下人對您很失望。崔烈難過得連死的心都有了,於是問這是為什麼,崔鈞還是回答得很實在:「論者嫌其銅臭。」議論的人嫌你銅臭味太濃。

  辛棄疾詞云:「求田問捨,怕應羞見,劉郎才氣。」講的是東漢末年的士大夫許汜,到處買田買房,追求個人生活的安逸,有一回見到劉備,被劉備當場鄙視:「天下蒼生等著我們去拯救,你作為士大夫卻還好意思去買田買房,趁早離我遠點。」

  三國時期仍然受東漢風氣的影響,喜歡品評人物,魏蜀吳之間也互相評論人物,也有口碑。例如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在東吳效力,孫權有一回對諸葛恪說:你叔叔是周公一類的人物啊。設想諸葛亮如果表現得很不堪,估計諸葛恪在孫權面前也會抬不起頭來。

  而敵人的口碑,也會對人形成約束和激勵。蜀滅亡時,魏軍嚴禁在諸葛亮墓地砍柴,還錄用諸葛亮的孫子為官吏,諸葛亮是他們的死對頭,卻得到他們如此之敬重,還不是因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和廉潔奉公。

  自我監督與約束

  鑄就諸葛亮偉大人格

  口碑是一種自然的監督機制,不能量化考察,要用巨大的誠信來支撐。劉備三顧茅廬,僅僅是重視對方的才嗎?我們不妨將此事與劉備對許汜的態度聯繫起來。許汜求田問捨,劉備不客氣地說離我遠點,設想如果諸葛亮也跟許汜一樣是個貪財之輩,劉備會老大遠地去拜訪他嗎?

  所以說,劉備訪諸葛亮之前,是經過了層層考慮和考察的,考察的依據是徐庶的介紹,而這個介紹就是一個口碑。這個口碑靠不靠得住,就看徐庶靠不靠得住。諸葛亮靠譜,徐庶才會推薦他;徐庶靠譜,劉備才會相信他。口碑的樹立,靠的是士大夫群裡的誠信。

  當然,除了外在機制,更重要的是內因。

  關於諸葛亮的個人品質修養,大家都很熟悉了,例如他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是個事業心很強,但物質欲卻很淡泊的人,因為物慾淡泊,所以志向能凸顯,才能在事業上走得遠,一直走到現在,人們還在仰慕他。

  就塑造一個人的廉潔品質而言,現代社會的措施、制度乃至教育,當然都比諸葛亮那個時代健全得多,然而,東漢士大夫的口碑監督和自我約束,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古代聖賢的人格,也是中華民族偉大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