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妓女引發的一場國難:唐朝無力還手吐蕃來犯 | 陽光歷史

 

A-A+

一個妓女引發的一場國難:唐朝無力還手吐蕃來犯

2017年10月18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88 次

  公元785年,唐德宗準備封大臣張延賞為宰相。然而在拜相詔令即將下發之時,當時的「天下第一名將」李晟跳出來反對,言辭激烈,德宗只得作罷。為何李晟要反對張延賞拜相?說白了,就是因為一個營妓。這個妓女生於何年、死於何月,是傾國傾城、風華絕代,還是能歌善舞、精通書畫,史書均無記載,甚至連李晟、張延賞二人與其發生關係的來龍去脈我們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她叫高洪,是成都軍營裡的一名妓女。六年前,張延賞還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相當於軍區司令)的時候,吐蕃和南詔聯合進犯西川。當時的李晟也是節度使,受朝廷委派,從別處趕來西川。剛來時,張、李二人主客關係處理得不錯,相處還算融洽。但是很快,李晟在帶兵打仗、捍衛國土之際,陰差陽錯地認識了高洪。稍後,李晟抓住機會,率軍出擊,很快大獲全勝。趾高氣揚的李晟凱旋時,偷偷帶上了高洪。但保密工作沒做好,事情讓張延賞知道了。張氣得暴跳如雷,立刻派部隊將高洪追回。高洪本就是張延賞的,李晟不得不給。人是要回來了,但是李、張二人的梁子由此結下。於是當皇帝要拜張延賞為相之時,已身為中書令(名義上的宰相)的李晟堅決反對,由於他強大的影響力,反對有效。這件事使得李、張二人的感情自然更加「深厚」。一個營妓引發了兩個男人的衝突,如果這兩個男人都是普通百姓倒也罷了,問題是這兩個男人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問題就不再簡單。

  這個時候,李、張二人的老闆唐德宗的眼睛還是雪亮的。德宗知道自己的兩個得力助手不但面不和,心也不和,多多少少感到壓力,就一直尋找機會想擺平此事。一次宴會,德宗又跟李晟、張延賞二人說了一通「夫妻和則家興,將相和則國興」的大道理,看著二人似乎上套了,就拿出一段非常名貴的綢緞,讓二人分別繫上,以表示和解。既然皇帝出面了,用綢緞打個結又不費多大功夫,於是二人都照辦了。李晟意猶未盡,拍拍胸脯大嚷:「為表示誠意,我願和張大人結為親家。」皇帝一聽非常高興,還是兵哥哥爽快啊!他以為新版的「將相和」即可發行上市呢。可是張延賞卻遠遠沒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風度——他斷然拒絕!李晟和皇帝面面相覷。矛盾不但沒有化解,反而嚴重惡化了。照理說,作為領導的唐德宗,如果想繼續重用二人,今後還得努力做一番協調工作,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他不但沒有做,而且在將相相爭時還袒護張延賞,或許因為他看張延賞比較順眼吧。既然將相無法和平共處、互惠互利,他就應該明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應該將「魚」置於他處,絕對不能使其影響「熊掌」發揮正常功能。可是很遺憾,他也沒有這麼做。

2.jpg

  最後,張延賞還是成了宰相。在對吐蕃的戰爭中,李晟不斷獲勝,但是由於德宗對李晟功高震主的疑慮以及張延賞的讒言,李晟的虛銜不斷被拔高,然而實權不斷地被剝奪,多數時間裡只是按時朝見而已,山呼「萬歲」之後便靠邊站了。

  對於這種將相不和、君猜臣忌的情況,敵人的嗅覺往往是最靈敏的。機會不容錯過!吐蕃遂派遣使者向德宗請和,李晟堅決反對,理由是憑他幾十年的經驗,深知「戎狄無信,不可許」。宰相張延賞則抱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的信條,極力駁斥李晟的意見,主張和談。德宗呢,他素來對吐蕃抱有好感,而張延賞又素來是他最親密的戰友,自然同意會盟。可是就在雙方相見,歃血盟誓,然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載歌載舞的時候,吐蕃突然撕下化裝舞會的面具,把唐朝官吏抓的抓、殺的殺,唐軍措手不及,幾乎全軍覆沒,血流成河。

  悲訊傳來,張延賞又怕又羞,一病不起,不久即一命嗚呼。經此一劫,唐朝損失慘重,以至於在此後好幾年裡,儘管有李晟等戰將拚命血戰,唐朝對於吐蕃的侵犯還是只有招架之功而沒有還手之力。德宗悔恨交加,鬱鬱不得終日。一名營妓,自然卑微不足掛齒,但兩名朝廷最有權勢的大臣因為她的原因而交惡,進而影響了國家政治、軍事,釀成了巨大的災難,千百年來,無數士人為此扼腕歎息!李晟、張延賞二人不斷地受到人們的指責,作為事件的當事人,他們無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公元785年,唐德宗準備封大臣張延賞為宰相。然而在拜相詔令即將下發之時,當時的「天下第一名將」李晟跳出來反對,言辭激烈,德宗只得作罷。為何李晟要反對張延賞拜相?說白了,就是因為一個營妓。這個妓女生於何年、死於何月,是傾國傾城、風華絕代,還是能歌善舞、精通書畫,史書均無記載,甚至連李晟、張延賞二人與其發生關係的來龍去脈我們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她叫高洪,是成都軍營裡的一名妓女。六年前,張延賞還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相當於軍區司令)的時候,吐蕃和南詔聯合進犯西川。當時的李晟也是節度使,受朝廷委派,從別處趕來西川。剛來時,張、李二人主客關係處理得不錯,相處還算融洽。但是很快,李晟在帶兵打仗、捍衛國土之際,陰差陽錯地認識了高洪。稍後,李晟抓住機會,率軍出擊,很快大獲全勝。趾高氣揚的李晟凱旋時,偷偷帶上了高洪。但保密工作沒做好,事情讓張延賞知道了。張氣得暴跳如雷,立刻派部隊將高洪追回。高洪本就是張延賞的,李晟不得不給。人是要回來了,但是李、張二人的梁子由此結下。於是當皇帝要拜張延賞為相之時,已身為中書令(名義上的宰相)的李晟堅決反對,由於他強大的影響力,反對有效。這件事使得李、張二人的感情自然更加「深厚」。一個營妓引發了兩個男人的衝突,如果這兩個男人都是普通百姓倒也罷了,問題是這兩個男人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問題就不再簡單。

  這個時候,李、張二人的老闆唐德宗的眼睛還是雪亮的。德宗知道自己的兩個得力助手不但面不和,心也不和,多多少少感到壓力,就一直尋找機會想擺平此事。一次宴會,德宗又跟李晟、張延賞二人說了一通「夫妻和則家興,將相和則國興」的大道理,看著二人似乎上套了,就拿出一段非常名貴的綢緞,讓二人分別繫上,以表示和解。既然皇帝出面了,用綢緞打個結又不費多大功夫,於是二人都照辦了。李晟意猶未盡,拍拍胸脯大嚷:「為表示誠意,我願和張大人結為親家。」皇帝一聽非常高興,還是兵哥哥爽快啊!他以為新版的「將相和」即可發行上市呢。可是張延賞卻遠遠沒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風度——他斷然拒絕!李晟和皇帝面面相覷。矛盾不但沒有化解,反而嚴重惡化了。照理說,作為領導的唐德宗,如果想繼續重用二人,今後還得努力做一番協調工作,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他不但沒有做,而且在將相相爭時還袒護張延賞,或許因為他看張延賞比較順眼吧。既然將相無法和平共處、互惠互利,他就應該明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應該將「魚」置於他處,絕對不能使其影響「熊掌」發揮正常功能。可是很遺憾,他也沒有這麼做。

2.jpg

  最後,張延賞還是成了宰相。在對吐蕃的戰爭中,李晟不斷獲勝,但是由於德宗對李晟功高震主的疑慮以及張延賞的讒言,李晟的虛銜不斷被拔高,然而實權不斷地被剝奪,多數時間裡只是按時朝見而已,山呼「萬歲」之後便靠邊站了。

  對於這種將相不和、君猜臣忌的情況,敵人的嗅覺往往是最靈敏的。機會不容錯過!吐蕃遂派遣使者向德宗請和,李晟堅決反對,理由是憑他幾十年的經驗,深知「戎狄無信,不可許」。宰相張延賞則抱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的信條,極力駁斥李晟的意見,主張和談。德宗呢,他素來對吐蕃抱有好感,而張延賞又素來是他最親密的戰友,自然同意會盟。可是就在雙方相見,歃血盟誓,然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載歌載舞的時候,吐蕃突然撕下化裝舞會的面具,把唐朝官吏抓的抓、殺的殺,唐軍措手不及,幾乎全軍覆沒,血流成河。

  悲訊傳來,張延賞又怕又羞,一病不起,不久即一命嗚呼。經此一劫,唐朝損失慘重,以至於在此後好幾年裡,儘管有李晟等戰將拚命血戰,唐朝對於吐蕃的侵犯還是只有招架之功而沒有還手之力。德宗悔恨交加,鬱鬱不得終日。一名營妓,自然卑微不足掛齒,但兩名朝廷最有權勢的大臣因為她的原因而交惡,進而影響了國家政治、軍事,釀成了巨大的災難,千百年來,無數士人為此扼腕歎息!李晟、張延賞二人不斷地受到人們的指責,作為事件的當事人,他們無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