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斬龍是怎麼回事 唐太宗為什麼害怕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煙閣上若干書生若干良臣名將,魏征名列第三。
魏征故居
魏征字玄成,是唐朝時期鉅鹿郡人。關於魏征祖籍,人們普遍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現在河北省的巨鹿縣,一種說法是在現在河北省的館陶縣。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盡心輔佐唐太宗創建了史稱「貞觀之治」的偉大事業,真真是「一代名相」。
李世民曾經把魏征稱作自己的鏡子,也曾經說魏征盡心辦事,讓魏征做宰相,自己可以無愧先人了。這顯然是對魏征很高的評價。
《舊唐書》稱讚魏征有著「經國之才」,《新唐書》上說魏征是《詩經》所說的「是以似之」那樣的人。
努爾哈赤曾在《清太祖高皇帝聖訓》中說:「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把魏征等人作為臣子典範。
趙翼曾說:「貞觀中直諫者,首推魏徵。」
李光地也曾稱讚魏征:「鄭公作《李密墓誌》,感密舊恩,猶之可也,更稱讚暢素,極其推高,豈非失言。」
魏征死後,唐太宗李世民悲痛欲絕,罷朝五日,這是哪個臣子都無法擁有的恩寵。
魏征愛好無幾,愛吃醋芹算是一個,李世民曾拿醋芹戲弄於他,說魏征也不算是無慾無求。魏征回答的很巧妙,說是因為天子無為,所以臣子才不敢有欲。李世民與魏征如此的相處方式,在民風開放的大唐之外,也真的是難見了。
魏征斬龍
1970年在香港上映了一部電影《魏征斬龍》。講的是貞觀年間,連年乾旱的的長安城,金角老龍因為和鬼谷子仙師的一個賭,擅自篡改了雨薄,進而招來殺身之禍的故事。金角老龍知錯後懼怕不已,向人世間的人龍李世民求情,李世民念在金角老龍功勞的份兒上,免其死罪,並下旨召喚執行監斬的魏征進宮陪其下棋。李世民想,這樣一來魏征就不能執行行刑了。然而沒成想,魏征卻在酣睡中靈魂出竅,一刀斬掉金角老龍。
魏征劇照
小時候看《西遊記》時也看到過類似的故事情節,那時候還看不太懂,只覺得龍王好可憐,白白丟了性命。這個頗具神話色彩的故事在民間也廣為流傳,與之有關的文學作品也有很多,戲曲,書籍,電影……主角當然是鐵面無私的魏征。就像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的小說一樣,這雖然只是一個神話故事,但卻有意無意間透露出現實世界的影子。魏征和李世民是真實存在的。像電影裡一樣,李世民感性,情感豐富,人情高於原則;魏征理性,正直得有點固執,原則高於一切。哪怕是在夢裡他也要堅持原則,執行規定。這樣看來,魏征似乎有點兒太不通人情,太過固執死板。但是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如若沒有像魏征這樣將條例和禮數置於一切之上的人堅持貫徹法律的人的存在,那世界豈不亂套了?規則也就更無從說起了。
李世民畏魏征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李世民和魏征之間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的歷史。魏征死後,唐太宗李世民歎惋道:「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將人比作鏡子,斷章取義來講,不但沒有讚賞之意,反而平添幾分有意貶低之意。但是如果我們將這句還原到大的故事背景下,放到開頭的那句千古名句之後,就會發現這是李世民對魏征最高的讚揚。
魏征劇照
「一代名相」是世人對魏征的評價,「一面鏡子」是李世民對魏征的評價,兩者一個直白一個委婉,皆是對魏征的讚美和敬畏。李世民害怕魏征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一代天子竟然害怕一個臣子?在故事的開始,任誰都不會相信。
「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耳。」可憐的太宗想去南山遊玩卻又害怕魏征責怪,故就此作罷;又一日,太宗把玩鷂鷹,興致正濃,看到魏征走過來,就像頑童看到嚴父般慌忙將鷹藏入懷中,久久不敢掏出,最後鷹竟被活活悶死;即使為自己心愛的女兒長樂公主準備嫁妝時也不得聽從魏征的諫言,禮數不能有所加。
區區一個臣子,李世民為何害怕他,被他縛手縛腳很多年?我想,李世民對魏征不是「懼」而是「畏」。魏征曾在李建成身側任太子洗馬,玄武門事變後為李世民所用。李世民敬重魏征的才能和學識讓他一路官至宰相。因為李世民的重用,魏征成為了群臣的標桿,是正義和真理的象徵。以至於每一次魏征的犯顏苦諫都讓大家覺得一定是李世民哪裡又做的不對了。此時李世民已經無法撼動魏征在大家心裡的地位了,事態早已不在他這個皇帝的掌控範圍內了。其次,自長樂公主事件後,長孫皇后對魏征大加讚賞,給予魏征支持。每每李世民怒於魏征時,皇后都替魏征說話。有這麼一個大靠山,魏征何所懼?李世民何所不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