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江山也愛美人:李世民喜歡哪三類女人?
既然武則天是個英雄,怎麼就讓這十二年光陰稀里糊塗地荒廢過去了?我想,要分析武則天為什麼沒有得到唐太宗的歡心,先得分析一下唐太宗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唐太宗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呢?有一個女人是唐太宗終身愛慕的,她就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從小知書達理,十三歲時嫁給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常常想和她探討國家大事,但是,長孫皇后總是避而不答,她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妾以婦人,豈敢預聞政事?」意思是母雞打鳴那是家門不幸啊,我一個婦道人家,怎麼可以干涉國家大事?因此,無論唐太宗怎麼問,她都三緘其口。那麼,長孫皇后是不是一個只關心柴米油鹽,對政治一無所知、不感興趣的人呢?當然不是。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個少年英雄,在他當秦王的時候,和父親李淵一起東征西討,建立了赫赫戰功。李淵集團最大的幾個對手竇建德、王世充等,都是李世民拿下的。功勞大了,他的野心也就膨脹了,不甘心只當秦王,他想當皇太子,進而當皇帝。在野心的驅使下,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父親唐高祖李淵的矛盾與日俱增。在這種宮廷危機的緊張氛圍中,長孫氏怎麼辦呢?她謹小慎微,非常賣力地孝敬李淵,討得他老人家的歡心,同時委曲求全地拉攏李淵身邊的妃嬪,和她們搞好人際關係。這有什麼用呢?其實這等於在李淵身邊安插了許多眼線。這樣一來,李淵和其他兒子的一舉一動,都盡收於李世民的眼底。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長孫氏在李世民獲取敵方情報方面立了大功。
第二,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與父親、兄弟的矛盾已經白熱化,要兵戎相見。李世民親自上陣,長孫氏則在秦王府鼓舞將士,勉勵他們奮勇殺敵。在夫妻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玄武門之變一舉成功,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寶座,長孫氏也因此成為皇后。
第三,李世民做了皇帝後,勵精圖治。他唯恐自己做得不好,常常虛懷若谷地跟大臣們說:「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們一定要提出來,要直言己見。」臣子中魏徵做得最好。魏徵是個有名的諫臣,給李世民提意見是他的職責,而且他說話直截了當,經常讓太宗下不來台。有一天在殿廷上,他終於把唐太宗惹惱了。唐太宗回到後宮後怒氣難平,越想越氣,覺得自己顏面盡失,自言自語道:「會當殺此田舍翁!」就是說,我一定要把這個鄉巴佬給收拾掉!長孫皇后聽到這句話之後,不言不語,娉娉婷婷轉身進屋,不一會兒穿著厚重的朝服走出來,對著唐太宗行跪拜之禮。朝服那可是皇后在重大場合穿的大禮服啊。唐太宗嚇了一跳,忙問:「皇后為什麼要對我行此大禮呢?」長孫皇后說:「妾聞君明則臣直。」如今魏徵敢於直言進諫,說明您是個非常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特意向您表示祝賀!唐太宗聽了龍顏大悅,同時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皇后這是在勸諫自己,做皇帝要有氣度,胸懷要像大海一樣,容納百川,哪能為了一點小事就要殺人呢!
第四,長孫皇后是一個很賢德的人,但是由於太操心,身體又不好,三十六歲就撒手人寰了。她病入膏肓的時候,無論皇帝還是太子都十分著急。病篤亂投醫,太子承乾出主意說:「醫藥備盡,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為她祈福延壽。可是長孫皇后說:「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表示堅決反對。彌留之際,她對唐太宗說:您千萬不要重用外戚,現在我娘家人都已經當官了,可是您千萬不要讓他們當位高權重的大官,「慎勿處之權要」。為什麼呢?因為自古外戚干政沒有好結果,您要真對我好,真對我娘家好,就別給他們干政的機會。她還說,我死之後,千萬不要厚葬。我活著的時候,作為一個女人,無益於天下;死了,怎麼能讓國家浪費資財在我的葬禮上呢。真是一個簡樸而又識大體的皇后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