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張九齡是怎樣的人?張九齡當過宰相嗎
說起張九齡,大家估計會想起李白,想起張九齡的詩歌,卻沒多少人知道他當過宰相,只因其詩歌造詣太高,他做宰相時的功績反而被忽略了。張九齡,唐玄宗開元年間宰相,字子壽,一字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
張九齡的詩歌當首推《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海上生明月」緊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時」扣住「懷遠」,起句自然,緊扣題目。頷聯寫,多情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裡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頸聯寫,滅燭望月,清光滿屋,露重更深,久久佇立,思念遠方的人。尾聯,寫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故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把月贈送遠人的想法。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把月寫得那麼柔情,把情寫得那麼沉著,詩的情意是那麼纏綿而不見感傷。張九齡的寫詩功力由此可見一斑。當然,他的《感遇詩》十二首也寫得相當不錯。
說起張九齡的身世,這來頭就大了,他自稱是西漢劉邦手下的名士張良之後,到底是不是真的,無從考據。少時就很聰慧,七歲就開始寫文章,中宗時期開始做官,到玄宗開元年假,拜宰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這大概是由於他出身嶺南書生,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也合乎他所說的張良後人,想西漢留侯張良之姿,溫文爾雅。
當上宰相之後,張九齡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利,選賢任能,提拔了一批有才幹的人,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
當時唐朝雖然是開元之治,但仍存在許多弊病,直言向玄宗諫言,要求以王道之治,代替霸道之治,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既然要開創一個像太宗那般的盛世,就必須嚴管刑罰,反對窮兵黷武,減輕徭役,扶持農業,使百姓生活富足,心靈滿足,任用賢德之人,及時匯報各地情況,他的一系列政策管制,對開元盛世的拉開起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在朝堂之上,多次勸諫玄宗要居安思危,後宮中武惠妃得到專寵,多次想要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派人去遊說張九齡,被張九齡據理力爭罵退,維持了後宮中一段平息的時間。對於安祿山的謀反,張九齡可謂是最早預見到的人,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失利,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此前安祿山入朝奏事,宰相張九齡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這次作戰失利,他遂提筆批示奏文說:「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由此可見,張九齡在很早前就看出了安祿山是奸詐之徒,以後必然會作亂,建議早點殺了,但是玄宗最終不信,為了以示皇恩,反倒將其無罪釋放。後來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盛唐迅速由盛轉衰,玄宗逃往成都,途中思及昔日張九齡所言,追悔莫及。可惜,張九齡在李林甫的讒言之下,並未堅持多久,玄宗的輕易聽信讒言,致使張九齡被罷相,之後更是貶為荊州長史。歷史上很多名人宰相,要麼死在流放途中,要麼在流放地因病而死去。
張九齡也未逃脫這個圈,公元740年,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糾其根本原因,小編覺得是皇帝的不信任,導致積火難消,終日愁苦,畢竟大臣們辛辛苦苦為國家大事操勞,貶斥貪官污吏,不顧性命地經常諫言,結果卻因為皇帝偏信讒言,一朝被貶,流放他鄉。
任何文人在聽聞時有感觸,但都及不上親身經歷時的愁苦,那感覺估計就像是養了一隻養不熟的白眼狼一般,辛辛苦苦教育,最後還是被咬了。因此,積鬱難消,久思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