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湖南湘潭出土40萬年前石斧
這塊石斧保存相當完好,距今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圖/記者劉剛 殷建軍
昨日,考古人員正在清理古墓。圖/記者李志宏
12月4日,湘潭挖掘出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的青磚,上面還清晰可見「普通二年作」的字跡,同墓穴出土的還有一起同時期的器皿。圖/記者劉剛 殷建軍
瀟湘晨報湘潭12月5日訊(記者 李志宏) 房間裡燈光很亮,但易躍進仍點著蠟燭,作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程師,這幾天晚上,易一直忙著修補從南北朝古墓中挖出來的瓷器。從10月29日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湘潭市文物管理處對湘潭縣楊嘉橋鎮蛟托村的墓廬山古文化遺存、遺址和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兩塊石斧距今至少有四五十萬年歷史。據考古專家介紹,此處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湘潭市目前發掘的最古老的文化遺存。
古墓群佔地3萬平方米
為配合潭衡西線高速公路的建設,今年4月中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湘潭市文物管理處配合潭衡高速建設有限公司,對潭衡西線湘潭境內沿線的地下文物進行全面調查。考古人員通過實地勘測發現,湘潭縣楊嘉橋鎮蛟托村墓廬山上覆蓋著一處大型古墓群。該古墓群佔地約3萬平方米,包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座戰國墓、漢墓、南北朝墓、唐墓及明清墓。
從10月29日起,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建軍帶隊,省市多名文物專家及考古人員對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目前,從這處古墓群共出土了青銅器(銅剪刀、銅簪)、青瓷器、青磚(銘文磚、造形磚、花紋磚)等數十件文物,最珍貴的要數出自120號南北朝墓的銘文磚。更為罕見的是,專家還從古人類遺存中發掘出兩塊距今至少四五十萬年的石斧,其中一塊保存相當完好。
銘文磚上刻有梁武帝年號
多座戰國墓、漢墓、南北朝墓及唐墓沿著墓廬山山頂至山坡依次分佈,部分古墓有被盜掘過的痕跡。在山坡上,有6座南北朝墓已先期發掘完畢,露出乾淨平整的青磚墓壁和墓室。在這6座南北朝古墓中,規模最大的是120號墓,整個古墓長達11.6米,寬約2.8米,深3米,其中墓道長3.2米,寬1.6米,排水溝殘長7.8米。
保存最為完好的是109號墓,其前廳-中室-後院的構造依然相當完整。「這是墓主按照當時的生活習慣修建的」,胡建軍說,墓壁厚達兩層,用青磚按三橫一豎的結構砌成。經測量,這些青磚每塊長38厘米,寬17.5厘米,厚5厘米左右,上面刻有不少花紋和造型。
胡建軍介紹,這次最大的發現要數從120號墓出土的銘文磚。銘文磚上標有「普通二年作」字樣,這是當時修墓時的年號即梁武帝蕭衍的年號,時為公元521年,距今已有1486年。東漢末年至南北朝400年間正處於我國歷史上的戰亂時期,人民居無定所,顛沛流離,歷史文獻資料極為匱乏,在我省考古記錄中,南北朝很少留下銘文磚等歷史標識物,因此,此次銘文磚的發掘對於考古學上的分期斷代極具價值。同時,墓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力,而銘文磚、青瓷器等的發掘對歷史文獻也有補缺作用。
石斧距今已有四五十萬年歷史
在這次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從一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挖出了兩塊距今四五十萬年的石斧,其中一塊保存相當完好。石斧通高15厘米,厚6厘米,著手長5厘米,雙面起伏、雙面刃,刃口寬13.5厘米,刃面長4-6厘米。「石斧是從第四紀網紋泥中挖出來的,按地質學分析應該距今有四五十萬年歷史了。石斧是當時人們勞動時使用的工具,這說明湘潭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胡建軍說。
下一階段,文物部門還將繼續對這處古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
新聞鏈接
西漢古墓出土冥幣泥金餅
瀟湘晨報郴州12月5日訊(通訊員 周巍)郴州市蘇仙區白鹿洞鎮近日發現一處古墓群,文物專家經勘察後推斷為西漢早期墓。郴州市文物處對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至12月2日已清理6座古墓。
在已清理完畢的這6座古墓中,出土了青銅器等70餘件文物,多為實用器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古墓中出土了一面寬達2厘米的青銅鏡,專家認定已達到國家一級文物的鑒定標準,這是郴州市迄今發掘的第3面超過20公分的銅鏡。此外,考古人員在6號墓穴裡發掘出了冥幣——泥半兩和泥金餅,這是郴州市首次出土泥金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