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起義、項羽劉邦起義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秦朝末年農民戰爭四起,陳勝、吳廣起義是當中較為著名的,還有的就是著名的項羽、劉邦起義。漢高祖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在陳勝、吳廣起義中表現積極,自稱「沛公」。項羽同舅舅項梁,在陳勝吳廣起義的第二年,率8000名士兵渡江北上,項梁在定陶之戰中陣亡,項羽統一起義軍。公元前206年,項羽自封西楚霸王。此時劉邦已經入關,後又攻下了咸陽,這件事成了二人爭執的導火線,楚漢之爭歷經四年之久,最終於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項羽自刎而死告終。
總的說來,二人之間的戰爭是源於陳勝、吳廣起義,那麼,陳吳、起義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首先,徭役繁重,賦稅沉重激起了農民的不滿。當朝規定:成年男子每年都要服徭役一個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戍守邊疆一年。
其次,是因為刑法嚴酷,官吏執法殘暴。秦始皇征服六國,必然有很多手段,過人的軍事謀略是根本的原因,而殘暴的征戰也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秦朝的嚴刑酷法沿襲了始皇的殘暴。商鞅變法時就較為注重以法治國,而後韓非將法家理論更為系統化和理論化地歸類,後經李斯的大力實施,秦朝便有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秦始皇希望能通過刑法來鞏固加強對人民的統治,維護其中央集權。當時較為殘酷的刑法有「族誅」「連坐」,死刑就有「腰斬、車裂、活埋」等,最後連始作俑者——李斯自己也難能倖免,被腰斬身亡。嚴酷的刑法使大量農民「亡逃山林,轉為盜賊」。
另外,土地的兼併問題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為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激化了農民階級和統治階級的矛盾,使得大規模的農民戰爭迫在眉睫。在這種上到朝廷、下到百姓都極度恐慌的背景下,秦始皇並沒有危機意識,甚至還對山東六國故地施行苛刻統治,征發民眾到邊疆地區和首都咸陽進行各種大型基建工作,並以死刑懲罰誤期者,民眾更加產生不滿情緒。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繼續聯合趙高誅殺多位朝中大臣,更是引起朝中官員的恐慌。終於,民眾的不滿和恐懼到達了極點,最終決定奮起反抗,爆發了大規模起義,甚至傾覆了秦帝國。
其實,在任何時代,有壓迫就會有反抗,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