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時期的一支特殊部隊:留民組成的「乞活軍」 | 陽光歷史

 

A-A+

十六國時期的一支特殊部隊:留民組成的「乞活軍」

2018年04月20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37 次

  一個「乞」字,一個「活」字,我們從中能讀出那個時代所有流民的淒慘和不幸。乞活軍的出現和存在,充分見證了那個歷史大動盪時期的悲壯與淒涼。在十六國時期,北方戰場上曾經活躍著這樣一支特殊的部隊乞活軍。說它特殊,因為它是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一個特殊產物。部隊的組成既不屬於官方招募,也不是民間自發,卻又兼具官方、民間兩種特質,它是由官方組織起來的集體流民,是流民中團結力最強、活動範圍最廣、歷時最長久的隊伍。

  乞活,即為乞求活命之意。乞活軍為了解決最基本的吃飯和生存問題,四處遊動作戰,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它的形成源於流民的氾濫。流民,在中國歷朝歷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過。因為戰亂或饑荒,百姓無法生活,於是成群結隊的流徙他鄉。流民不同於移民,移民輾轉遷徙後會定居下來,有最終的目的地;它也不同於徙民,徙民是官方有組織的遷徙。而流民在形式上表現得更為鬆散,常常居無定所,多數時間處於流動狀態。

  流民在十六國時期,更是司空見慣。北方連年戰亂,加上瘟疫和自然災禍,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都受到嚴重挑戰。如晉惠帝永興二年(公元306年),「寧州頻歲饑疫,死者以十萬計」,以致「城中糧盡,炙鼠拔草而食之」,老鼠、野草都吃,饑荒程度可想而知;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馬毛皆盡」(《資治通鑒》),可以說是見什麼吃什麼;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幽州大水,人不粒食」(《晉書》),其狀也是慘不忍睹。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飢餓足以讓人崩潰,而做出任何不可思議的事情,許多地區出現「易子而食」、「人相食啖」(《晉書》)的人間慘劇。天災無法避免,人禍也時有經常。以并州(今山西北部)為例,當時「寇賊縱橫,道路斷塞」,到處是強盜和兵亂,根本無安全可言。環境則是「府寺焚燬,邑野蕭條」(《資治通鑒》),殘敗如人間地獄。生存受到威脅,人們不得不四處流徙,以尋求平靜的避難之所。

  然而,亂世之中,平靜只能相對而言,即便有如仇池國那樣的「世外桃源」(仇池國的情況後面有專章記述),也不足以容納天下百姓,多數人還是過著朝不保夕的流亡生活。事情總是相輔相成的。亂世出流民,流民擾亂世,形成惡性循環,也形成這一時期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朝廷和地方政府也曾試圖解決,想了很多辦法,或將流民遷回原地,或者組織安置。但是亂世紛爭,流民太多,遣送起來十分困難。而安置措施也很難到位,特別是少數民族大舉湧入中原,地方政權尚且朝夕不保,根本無暇顧及到流民。所以當時流民之多、遍佈之廣,達到了曠世空前的境況。

  流民所到之處,勢必受到排斥,因為哪裡都缺糧食,所以衝突也就無處不在。如「司、冀、並、兗州流人數萬戶在於遼西,迭相招引,人不安業」(《晉書》),還有「流民之在穎川、襄城、汝南、南陽、河南者數萬家,素為居民所苦,皆燒城邑」(《資治通鑒》)。就是當時情形的真實寫照。

  為防止流民哄搶,各地紛紛組織武裝防範。而流民受到攻擊,就要自衛,也逐漸自發形成了自己的武裝。如「雍州流人王如、侯脫、嚴嶷等起兵江淮間」,「流民張平、樊雅各聚眾數千人在譙,為塢主」(《晉書》),「秦州流民鄧定、訇氐等據成固,寇掠漢中」(《資治通鑒》)。有的還建立了割據政權,最典型的,要數巴氐人李氏建立的成漢政權(為十六國之一)。這些流民武裝在客觀上加劇了社會的動盪。

  在這種情況下,乞活軍也應運而生。其中最活躍、歷時最久的便是燕王司馬騰的一支。西晉末年,「并州(今山西北部)饑饉,數為胡寇所掠」,饑荒加上兵亂,以至於「郡縣莫能自保」(《資治通鑒》)。無奈之下,州將田甄、李惲、薄盛等人,便將流民組織起來,「悉隨騰就谷冀州,號為乞活」,跟隨司馬騰到冀州(今山西南部、河北西南、河南東北、山東西部)謀食,這支隊伍便被稱作乞活軍。他們這樣做最起碼有兩個好處:一則將流民收編,使這些人有所依靠;二則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武裝,便於謀食。沒有財產住所,只為活命乞食,這樣的部隊打起仗來無後顧之憂,十分勇敢強悍,成為司馬騰麾下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乞活軍的主要戰事,基本上是與石勒之間展開的。

  八王之亂時,司馬騰鎮守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境內),曾與成都王司馬穎相攻擊。司馬穎死後,汲桑和石勒(曾是司馬穎的舊屬公師蕃的麾下,當時的石勒還沒有發跡。)為司馬穎報仇,攻下鄴都,殺掉司馬騰,焚城而去。乞活軍又在田甄、田蘭等人的帶領下,替司馬騰報仇,在樂陵殺了汲桑。

  其後乞活軍內部由於政見不合走向分裂:一部分在李惲、薄盛帶領下,投靠了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死後,部眾分散,李惲率乞活軍逃至洧倉(河南許昌東),與石勒軍隊進行過多次征戰(此時的石勒已是前趙的大將),也讓石勒吃了不少苦頭,如「石季龍(石勒的侄子石虎)襲乞活王平於梁城(今河南方城縣境內),敗績而歸」(《晉書》),但這支乞活軍終究還是為石勒所滅;另一部乞活軍由田甄率領遠走上黨(今山西長治一帶),石勒付出很大代價才將其打敗,其中陳午一部投降石勒,後又反叛石勒南走江淮,投靠了東晉。

  這支活躍在中國古戰場上的「特種部隊」,輾轉存活了百餘年,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成為十六國時期流民武裝的一個特例。為了糧食,為了生活,為了自保,他們不得不捲入到戰爭的行列,也彰顯出那個時期流民的困苦與無奈。一個「乞」字,一個「活」字,我們從中能讀出那個時代所有流民的淒慘和不幸。乞活軍的出現和存在,充分見證了那個歷史大動盪時期的悲壯與淒涼。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