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生也休假:十休一農曆五月有「農忙假」
在明清一些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監生」一詞。據史料記載,在國子監裡就讀並不是一件舒心的事,監生們拋家捨業、不遠萬里聚到京城就讀,非常辛苦,於是朝廷就為這些古代的大學生們設立了休假制度。
放暑假了。現代學生有假期,古代時學生放不放假呢?
答案是肯定的,古代的學生也休寒暑假,只是名稱不一、內容不同罷了。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官方創辦的學校就出現了,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太學」。太學相當於國立大學,就讀的學生稱作「太學生」。太學生就有假期了。隋唐時期,太學逐漸發展為「國子監」,成為那個時代國家投資創建的最高學府,在國子監裡就讀的學生稱為「監生」。在明清一些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監生」一詞。據史料記載,在國子監裡就讀並不是一件舒心的事,監生們拋家捨業、不遠萬里聚到京城就讀,非常辛苦,於是朝廷就為這些古代的大學生們設立了休假制度。他們的假期有三種——
第一種是旬假。這是一種常假,規定每10天休息1天。有點近乎於我們現在的雙休日休假制度。10天休1天,離家較近的學生可以匆匆忙忙到家裡看一眼;而對於老家在外地的學生們來說,根本不夠回家的行程時間,所以國子監乾脆規定:旬考之後休假1天,外地學生不許回家。
第二種是「田假」。也即我們現在俗稱的「農忙假」。《新唐書·科舉志》中明文記載:「每年五月有田假。」即每年農曆五月,學生們可以休假——此時麥子成熟,學生回家下地割麥,所以稱作「田假」。田假大體相當於現在的暑假,假期為一個月左右。如果學生離家較遠,往返時間較長,可以向校方申請延長假期。不過,這一個月的假期是「淨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費的時間。所以古代學生的暑假「待遇」還是較好的。
第三種是「授衣假」。《詩經》中有「九月授衣」的記載;《新唐書》中也有「九月有授衣假」的明確記載。所謂「授衣假」就是指時令進入九月(農曆),已近秋天,氣溫漸涼,學生可以回家去取過冬的衣服。「授衣假」大體相當於寒假,假期也是一個月(不包含路上花費的時間)時間。為防止學生因長假而荒廢學業,校方規定:凡逾期未返校者,一律開除學籍!這招挺管用,按史書記載,國子監的學生們極少有「超假」不返的。
那麼,學生平時如果遇到了緊急事,如家中老人去世,而又未趕上「旬假」、「田假」和「授衣假」,該怎麼辦?也好辦,學生可以直接向皇帝請假,皇帝金口玉牙,准幾天假便休幾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