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群體龐大:「同父兄弟之間竟不能盡識」
很多清宮劇裡面都提到一個機構:宗人府——那是管理王公貝勒的專職機構。
其實,宗人府在明代就已經設立了,是專門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的部門。
明代藩王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其規模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根據規定,明代宗室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八等。
眾所周知,明太祖是非常摳門的,他把官員們的俸祿定得很低,但對自己的龍子龍孫金枝玉葉卻很大方。這些宗親子弟的俸祿都是由國家供給,年俸標準是: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
由於有優越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明代的大多數宗親子弟除了創造人類,基本沒有其他追求。據當時著名文人王世貞的《皇明盛事》記載,有一位王爺兒子多達100人,除長子世襲封王位外,其餘99人都封鎮國將軍。每次家族聚會,同父兄弟之間竟不能盡識。到了萬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有檔案可查的宗室人口就有157000餘人,「千古所未有也」。
如此一個龐大的寄生集團,讓國家財政難以負擔。而這些宗親子弟,多半是遊手好閒之輩。顧炎武曾評價說:「為宗藩者大抵皆溺於富貴,妄自驕矜,不知禮義。至其貧者則遊手逐食,靡事不為,名曰天枝,實為棄物。」這一針見血之論,活脫脫地勾畫出明代宗藩的臉譜。
宗藩生計政府頭疼
河南是明代藩王比較集中的地方,除了前文我們介紹的周王、趙王、鄭王外,還有一些藩王也在河南:朱瞻竣是明仁宗的第二個兒子,永樂二十二年被封為鄭王,宣德四年,就藩陝西鳳翔,正統八年,奉詔遷到了河南懷慶(今沁陽一帶);朱見澍,明英宗的第五個兒子,天順元年封為秀王,成化六年就藩汝寧;朱見澤,明英宗的第六個兒子,天順元年封為崇王,成化十年就藩汝寧;朱見沛,明英宗的第九個兒子,成化二年封為徽王,十七年就藩鈞州(今禹州一帶)……
河南各地藩府林立,屬於大藩者有開封周王、南陽唐王、洛陽福王、衛輝潞王、安陽趙王、懷慶鄭王、汝寧崇王、禹州徽王等。到隆慶時期,計有「親王五,郡王八十……並無名祿者共六千八百九十餘人」。宗藩生計成為明王朝和河南地方官府很頭疼的一大問題。
從親王到奉國中尉,這些人的俸祿只是明政府對宗室貴族正常的財政支出,此外還有不少臨時性或特殊的補貼和支付,如婚喪之事、建造宮殿府第、修築陵墓、為宗室服務的儀仗衛隊官員俸祿及額外的賞賜等,也都需要大量經費。
明朝初年,宗室貴族人數還不算多,國家財政尚能支付。到了明代中後期,宗藩數量已日漸龐大,根據明代學者徐光啟的計算,宗藩人數大約每年增加一倍,使明政府每年耗費巨大資財來維持,對國家財政造成嚴重影響。
拿我們熟知的周王而論,嘉靖時禮部右侍郎霍韜在其奏疏中指出,「洪武至今,周王府祿米增數十倍,子孫日益繁矣」。禮部尚書梁材也跟皇帝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在奏疏中說:「河南初封周府一王,歲支祿米一萬石。今增郡王、鎮、輔、奉等將軍、中尉,郡縣等主君並儀賓等,至一千四百四十位員,共歲支祿米六十九萬二百五十石。」同時,梁材又列舉了其他幾個省的宗藩及祿米數量,最後對比認為,山西和河南是宗藩及祿米的「大戶」,已經不堪重負。
嘉靖後期,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林潤上疏朝廷,不無憂慮地談了宗藩俸祿問題給國家財政帶來的沉重負擔,並以山西、河南為例作了比較:「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萬石,而祿米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而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已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
萬曆年間,曾任河南提學的王士性對河南宗藩問題作了較全面的分析,認為黃河以北懷慶、衛輝、彰德三府,幅員不及開封一府,卻已有趙、鄭二藩王,近又改潞王府於衛輝,「人煙又稀,土田少沃」,加之「通省建藩已至六國,尚有廢府諸藩,兩河民力疲於祿米之輸甚矣,而諸藩供億尚爾不足」。最後,王士性發出感歎,宗藩「數年之內,生育愈繁,不知何以處之」!
兼併土地民不聊生
要說政府在宗藩經濟問題上沒有作為,也是不對的,在內閣及大臣們的壓力下,皇帝終於首肯,先後採取了控制宗藩人數增長、允許部分宗室成員從事士農工商各業等措施,使其自謀生計。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央和河南地方政府仍面臨巨大的財政負擔,這些負擔最終要轉嫁到廣大下層人民身上。
都說明代亡於流民,土地兼併是造成流民的最重要原因,龐大的宗室貴族在兼併土地方面可以說和地方豪紳並駕齊驅。
河南宗藩廣占土地的現象很嚴重,據史料記載,「明季河南諸藩最橫,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產子女盡入公室,民怨已極。壬午遂有逆寇決河之禍。莫中江先生嘗云『中州地半入藩』。唯李於麟《送客河南》詩云『唯余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可謂詩史,而語含蓄有味,乃知此風已久,不待啟、禎之世也」。
公元1561年,景王就藩湖廣德安府,「多請莊田」良田、湖池、河泊、鹽店、坑冶稅金等悉歸其所有,田產數萬頃。景王死後,因無繼承人,「國除」。到了萬曆年間,潞王就藩衛輝,1588年,潞王奏討景王遺下莊田、房課、鹽店、鹽稅、湖池、河泊以及水租、坑稅等,結果「得景王故籍田,多至四萬頃」,其中包括河南衛輝府所屬新鄉、獲嘉及寧山衛地226頃,開封府所屬河陽、汜水、武陽、原武以及懷慶府所屬武陟、溫縣等處田地598頃。
還有開封的周王,當地很多貧苦農民租種周王府的土地,其中許多田地鹼鹵沙礫化嚴重,收穫甚微,但王府仍然以「沃壤起科」,讓佃戶們不堪重負。河南地方官府上報朝廷,數次據理力爭,才降低了徵收標準。據《明實錄》的記載,周王府還大肆兼併土地,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
河南藩王大肆兼併土地,殘酷剝削壓搾,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從而加深了河南的社會危機。明代的藩王這個龐大的寄生集團,政府是無力剷除的,而能夠將其剷除的,當數反政府武裝,當李自成大軍開進洛陽時,福王的結局成了歷史上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