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何多用外籍將領?民風開放社會接受程度高 | 陽光歷史

 

A-A+

唐朝為何多用外籍將領?民風開放社會接受程度高

2017年12月01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06 次

  使用外國人才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自古便有「楚材晉用」這句話。春秋戰國時,人才根本無國界。使用番人,其實開始於隋代,只因為它為時極短,所以未顯突出。漢民族是比較氣度恢宏的,與其它民族相處時,不過分在種族上立異,所以能融合許多少數民族,成為今日的中華民族。

  唐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文化與經濟集大成的王朝之一,多名族的融合也是其特點之一。除此之外,其實在唐朝,在政治大量任用番將也是其特點之一。以文臣的中書(即宰相)來說,據新唐書表所示,唐代共有中書三百六十九人,其中番族有廿三人。更以武將的節度使來說:番將任節度使者,在開元前只有二人。但在天寶間即驟升到九人、肅宗時八人、代宗九人、德宗十七人,直至唐末共八十五人。

  而其實造成這種情況是有其時代背景的,在隋統一中國之前,是歷史上的所謂「五胡亂華」時期,這時候的匈奴、鮮卑、羯、氐和羌族大量遷到中原,並建立國家。這些民族和他們的後代漢化極深。漢番對立的情況正逐漸消失,所以漢番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同時其中唐朝幾位皇帝都有胡人血統,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高宗之母長孫氏;玄宗之母為另一竇氏,都屬五胡中的鮮卑族。皇室的人既然已是番漢合流的標誌,那麼下面的官將番漢合流也就比較正常了。資治通鑒記載:「貞觀七年十二月甲寅。上幸芙蓉園,戊午還宮。從上皇(指唐高祖,當時已讓位。)置酒故漢未央宮。上皇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而使用外將在唐玄宗的時候也成為一種名族政策,宰相李林甫便向玄宗建言說:「文臣為將,膽小怕死。而胡人不知書,做不了宰相。但是他們勇猛慣戰。另外,又出身寒微,孤立無黨。不如使用他們,給以恩寵。他們必能盡死保衛朝廷。」這種立論是很卑下,但卻得到玄宗的欣賞。如是在部隊裡大量使用番人。這也便是天寶年後,番人任節度使者,人數大增的原因。

  唐中葉以後,政治腐敗,兵役制窳劣。漢人多不願意從軍。「好男不當兵」的思想在那時即已出現。士大夫家子弟做武官,父兄認為是家門不幸,結果是兵源枯竭。我們讀杜甫的《石吏》一詩,便可知曉。漢人文弱、番人慓悍,這倒是事實。自唐初起,朝廷即愛多用番將,即使是禁軍,裡面也雜用了許多番卒。所謂的「貞觀百騎」,全是番人組成。番將也的確對初唐的強大,有不少貢獻。其中著名的番將有恝苾何力(鐵勒人),哥舒翰(突厥),高仙芝(高句麗),僕固懷恩(鐵勒人)等無一不是一時根源。

  也有人批評唐代這種重用番將的政策,認為這是禍亂的根源。「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番人。他們起兵作亂、連陷洛陽和長安兩京,戰禍連綿將近八年,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無數。本來隆盛的大唐,自此就一蹶不振了。然而這種說法明顯是有失公允的,破突厥、拒吐番、平吐谷渾、擊薛延陀、伐高麗,番將都以其驍勇善戰,建立了不少汗馬功勞。屬下叛變多和上級駕馭無方有關。唐初高祖、太宗、高宗和武則天都是英明的君主。在這期間,叛亂之事極少,規模也不大,沒有危害到國家。而天寶以後,差不多都是昏君奸相當道,是非不明、相信小人、愛聽讒言。不得不說這才是其真正的根源。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