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袁世凱如何脅迫熊希齡簽名同意解散國民黨 | 陽光歷史

 

A-A+

揭秘:袁世凱如何脅迫熊希齡簽名同意解散國民黨

2017年08月30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02 次

  北洋時代號稱「武夫當國」,其實,當時有實力的各路軍閥整天忙的卻是組閣。只是在山頭林立的情況下,想要組成一屆讓各方都滿意的內閣並不容易,所以,北洋時期的內閣新陳代謝非常快,短短16個月竟然有31屆內閣登場。

  北洋時期的內閣總理以文人居多,但是基本上幹不長。朱啟鈐只做了3天的代理總理,顏惠慶做了7天,汪大燮幹得稍長點兒,9天。

  在眾多的內閣總理中,熊希齡的名字屢被後人提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他於1913年9月11日組成了名噪一時的「名流內閣」;二是受熱河行宮盜寶案的牽連,他被袁世凱利用,解散了國民黨與國會;第三,對政治失望之後,他轉而投身於慈善,被稱為中國的「慈善總理」。

  當然,毛澤東的好評也讓熊希齡加分不少。毛澤東曾這樣評價熊希齡:「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1949年共產黨中進駐北京,毛就住在熊希齡創辦的香山慈幼院的舊址。

熊希齡

  強拉做總理,艱難組內閣

  與沈從文一樣,熊希齡也是從湖南鳳凰走出來的湘西人,人稱熊鳳凰。

  出身於軍人世家的熊希齡有「神童」之稱,他19歲中進士,22歲被欽點為翰林。甲午戰爭之後,想要救國圖強的熊希齡積極投身到戊戌變法運動中去,因在湖南主持了多項新政而被光緒帝徵召入京。後來生病耽誤了行程,雖因禍得福,保住了性命,沒有與「戊戌六君子」一同遇難,但也受到了「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的處分。後來,趙爾巽看重熊希齡的才幹,兩次上奏朝廷,熊希齡得以恢復原職,再後來,熊希齡又被端方看重,保奏他充當出洋考察的五大臣隨員,35的熊希齡才真正擺脫了「站錯隊」的影響。

  熊希齡是清末官場上罕見的通才,他被袁世凱看中,在其內閣中擔任財政總長一職,主要處理的就是對外借款的問題。但是,內閣總理唐紹儀和袁世凱矛盾重重,熊希齡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最後跟隨唐紹儀一起辭職。袁世凱不肯放棄人才,就轉頭任命他為熱河都統。

  1913年初,宋教仁被殺,引發了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袁世凱一方面用武力進行鎮壓,另一方面又想利用進步黨組閣,減輕輿論壓力。他選中了熊希齡,而且置熊的百般推辭於不顧,強拉他組閣。熊希齡推辭不掉,只好從熱河奔赴北京上任。

熊希齡

  強拉做總理,艱難組內閣

  與沈從文一樣,熊希齡也是從湖南鳳凰走出來的湘西人,人稱熊鳳凰。

  出身於軍人世家的熊希齡有「神童」之稱,他19歲中進士,22歲被欽點為翰林。甲午戰爭之後,想要救國圖強的熊希齡積極投身到戊戌變法運動中去,因在湖南主持了多項新政而被光緒帝徵召入京。後來生病耽誤了行程,雖因禍得福,保住了性命,沒有與「戊戌六君子」一同遇難,但也受到了「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的處分。後來,趙爾巽看重熊希齡的才幹,兩次上奏朝廷,熊希齡得以恢復原職,再後來,熊希齡又被端方看重,保奏他充當出洋考察的五大臣隨員,35的熊希齡才真正擺脫了「站錯隊」的影響。

  熊希齡是清末官場上罕見的通才,他被袁世凱看中,在其內閣中擔任財政總長一職,主要處理的就是對外借款的問題。但是,內閣總理唐紹儀和袁世凱矛盾重重,熊希齡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最後跟隨唐紹儀一起辭職。袁世凱不肯放棄人才,就轉頭任命他為熱河都統。

  1913年初,宋教仁被殺,引發了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袁世凱一方面用武力進行鎮壓,另一方面又想利用進步黨組閣,減輕輿論壓力。他選中了熊希齡,而且置熊的百般推辭於不顧,強拉他組閣。熊希齡推辭不掉,只好從熱河奔赴北京上任。

  熊希齡面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組建內閣。熊希齡本來中意的人選是梁啟超、張謇、楊度和汪大燮。但袁世凱卻給了熊希齡一張內閣成員名單,只剩下三個可支配的名額,還是司法、教育和農商這樣的閒職。楊度公開聲稱「幫忙不幫閒」,第一個置身局外。梁啟超本來想管財政,現在被安排當沒有實權的司法總長,內心十分不痛快,不願入閣。汪大燮以梁啟超不入為借口,也推辭不入。這樣,熊希齡當上總理一個多星期,始終無法組建內閣。

  熊希齡很惱火,兩次去勸梁啟超。第一次交涉,兩人不歡而散,第二次交涉,梁啟超仍執意不肯,熊希齡最後大發脾氣:「屢次都是你催促我來京赴任,囑咐我做出犧牲,現在我已經犧牲,你卻潔身自好,上岸觀風,足見『熊希齡』三字,抵不上『梁啟超』三個字那麼尊貴!」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再推辭就傷兄弟感情了,再加上袁世凱也略有變通,即財政總長改由熊希齡兼任,周自齊主管交通,梁啟超於是答應出任司法總長,張謇、汪大燮遂也同意填補農商與教育兩個空缺。

熊希齡與毛彥文

  大獨夫手下,好總理難當

  熊希齡帶著「名流內閣」是想大幹一番的,這從發佈的《大政方針宣言》可以看得出來。但是,袁士凱拉熊希齡組閣,本來就是利用「名流內閣」裝點門面,這就注定了「名流內閣」不會長久。

  在擔任內閣總理的短短五個月中,有一件事讓熊希齡顏面盡失。

  熊希齡兼任財政總長,在當時,財政總長的主要任務就是借款。1913至1914年,需要支出的費用為770萬元。熊希齡按照預計,向京奉、京漢兩路商借250萬元,收各省國稅所解款240萬元,加起來有500萬元,剩下的錢款,以發行公債的方式,勉強可以渡過難關。但實際情況是,熊希齡只收到了110萬的各省解款,原本指望京奉、京漢線的收入,因為交通部不肯通融,最後泡湯。加上五國銀行團年底借的75萬,熊希齡總共籌到二百多萬,還有五百多萬沒有著落。

  當時,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控制著交通部,而交通部下面的交通銀行信譽很好,隨時都能向外國財團借到巨款。但梁士詒與熊希齡不是一派,不肯幫忙。等到逼近年關時,梁士詒把熊希齡所缺的五百萬元送給袁世凱,再由袁士凱親自交給熊希齡。這一招,讓號稱一流財政家的熊希齡丟盡了臉,據說熊接錢時,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

  賣寶籌款被訛詐,狼狽下台轉慈善

  另一個讓熊希齡抬不起頭並被袁世凱脅迫利用的,就是熱河行宮盜寶案。

  前面提到,當年熊希齡辭去財政總長的時候,袁世凱為了籠絡他,特命他出任熱河都統,以示器重。熱河是前清皇帝的避署勝地,行宮裡有很多寶物。之前,每一任都統到任,都以檢查為名,私取行宮古玩,賄賂政要,行宮管理人員也經常私自帶寶物出去賣,所以,在北京不少的古玩店,都有大量的熱河行宮的古玩出售。熊希齡上任後,看到行宮古玩盜賣嚴重,加之避暑山莊房屋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於是寫信給袁世凱,要求修整避暑山莊和整理陳列的文物,並建議將文物裝箱運往北京。

  袁世凱批准了熊希齡的建議,於是從1913年5月開始,熊希齡著手對避暑山莊的整理修葺工作。由於經費緊張,熊希齡在請示袁世凱後,派人從宮中的古物中選了10多件貴重的瓷器,運往北京、上海兩地變賣,籌得一筆巨款,充當修整避暑山莊的經費。正是這件事,熊希齡被袁世凱揪住了小辮子。

  袁世凱當上總統後,為了一個人說了算,就想解散國民黨和國會。但是,按照《臨時約法》的規定,總統的命令必須要總理簽字才能生效。所以,袁世凱要想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就必須得到熊希齡的同意。袁世凱知道熊希齡不會同意,決定以熱河行宮盜寶案進行要挾。

  1913年11月初,熊希齡應邀到總統辦公室議事,熊希齡剛到,袁世凱就以接見外賓為由離開,並讓熊希齡在室內等他。熊希齡閒著沒事,就在室內踱步,走到袁世凱辦公桌附近時,他看到了一本打開的《熱河行宮盜寶案》卷宗,仔細一看,不由嚇出一身冷汗。原來,這本卷宗是司法總長許世英追查熱河行宮寶物被盜一案的報告。這份報告,把熊希齡在北京、上海變賣的一些瓷器與其他被盜賣的古玩混為一談,並開了200多件寶物的清單,讓袁世凱追查。當時,袁世凱正忙著平定「二次革命」,就把卷宗壓下不發。等「二次革命」結束,熊希齡組閣,而袁世凱又想控制熊希齡為他辦事的時候,這個卷宗就派上了用場。

  熊希齡看了卷宗心驚肉跳,堂堂一國總理跟盜竊行宮寶物聯繫在一起,傳出去可不得了。正當熊希齡不知所措之時,袁世凱走進來,稍事寒暄之後,袁世凱直奔主題——他拿出了事前準備好的解散國民黨和取消國民黨籍議員的大總統令,讓熊希齡簽名。受人脅迫,熊希齡顫抖著手,在大總統令上簽了名。

  熊希齡原本以為,隱忍屈從,滿足袁世凱的政治願望之後,還能讓內閣按憲章法制履行職能。但是國會和國民黨一解散,內閣對袁世凱來說也是多餘。於是,1914年元月中旬,北京《新社會日報》、《群強報》等報都在頭版用大量的篇幅,刊登了「熊總理為熱河都統時,將前清行宮內之古瓷器、書畫取去200餘件,現被世續查明,已請律師向京師地方廳起訴」的消息。熊希齡看到消息,非常氣憤,他知道這是袁世凱在逼他下台,就辭職不幹了。

  幫袁世凱解散國會和國民黨,是熊希齡一生最大的污點,但是,在他狼狽下台之後好多年,人們都不知道其中的玄機。據劉厚生記載,有一天深夜,熊希齡的好友葉景葵與熊希齡閒談時談到這個問題,責備熊希齡為什麼要那麼做,熊希齡沉默半晌,才道出其中的原委。這件事之後,熊希齡遠離政治漩渦,選擇了慈善救國的道路,而「慈善」這兩個字,最終成就了熊希齡晚年的美名。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