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五虎上將:真實的岳家軍五虎大將都有誰?
在全國各地的岳廟中,不僅塑有岳飛的像,同時還有岳飛的幾個兒子--岳雲、岳雷、岳霖、岳震、岳霆的像。在民間傳說中,岳家小將個個武藝高強,可謂虎父無犬子。在評書當中,岳飛身邊還有包括牛皋在內的4個結拜兄弟,這就引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岳家將。其實歷史上的岳家將和傳說中的並不完全一樣,但是真實的岳家將卻比傳奇還要傳奇。
「贏官人」岳雲
提到「岳家將」,首先得說岳雲。評書當中那出「八大錘錘鎮金禪子」的第一大錘那就是岳雲。有種說法說岳雲不是岳飛的親生兒子,而是養子,這需要澄清,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岳雲的確是岳飛的親生兒子。岳飛15歲就娶了比他大好幾歲的劉氏為妻,第一個兒子就是岳雲,過了一段時間,又生了第二個兒子岳雷。
那是什麼原因使得養子的這個說法出現了呢?原來,岳飛第三次投軍之後,就顛沛流離,跟著軍旅一路南下。岳飛家裡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劉氏就改嫁了,岳飛的母親姚氏帶著岳雲和岳雷兩個孫子生活得非常困苦。岳飛聽說此事之後,連續18次派人到湯陰去找,最後才把自己的母親和兩個孩子接到軍營去生活。 對於岳飛這樣一個統兵十萬的大將來說,自己的太太跟人跑了,總歸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岳飛的後人對這件事情是非常忌諱的,就是因為這樣,最後才慢慢出現了所謂「雲,飛養子也」的說法。
在小說、評書當中,對岳飛的第一次失敗的婚姻,都沒有提到,我們就知道岳飛的妻子是李氏。這個李氏名字叫李娃,她是岳飛在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娶的第二任妻子,她比岳飛大兩歲,這個時候已經二十八九歲了,所以岳飛兩次都是姐弟戀。李氏非常賢淑,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她後來和岳飛又生下了岳霖、岳震、岳藹(後來改名為岳霆)三個男孩,此外還有兩個女兒。
岳飛的這些兒子,除了岳雲之外,岳雷、岳震在小說當中也被描寫成武藝高強的小將。有部電影叫《岳家小將》,說的是長子岳雲準備去支援父親,他要夜奔牛頭山,而且還不讓他的奶奶知道,不料未出莊園就被四個弟弟攔住了,他們硬要與兄長同行,結果驚動了奶奶,誰都沒有走成。《岳家小將》其實是演義,在歷史上,岳家後代中除了岳雲和岳雷,其他的岳家的孩子好像都是文臣。而且岳雲跟岳藹,互相之間相差20歲,岳藹出生的時候,岳雲都有自己的兒子了,所以他們不可能組成同一個岳家小將的班底。但是,岳雲確實是「虎父無犬子」的典型,他12歲就從湯陰家鄉投到了岳飛的軍中,從此開始隨軍出征,比他父親20歲參軍早了好多年。軍隊生活很艱苦,岳雲不但沒有得到他父親的特殊照顧,反而得到父親特別嚴厲的要求。有一次岳雲跟一隊戰士練習從山坡上飛馬下山,結果不慎人仰馬翻倒在地上,狀甚狼狽,結果岳飛非常生氣,怒斥說:「前驅大敵,亦如此焉?」當場下令將岳雲斬首,後來大家拚命地求情,岳飛才讓了一步,打了岳雲一百軍棍。
岳飛的做法雖然看起來太嚴格了點,但是沒有殘酷的訓練,怎麼會有彪炳的戰功呢?在岳飛第一次北伐,襄漢戰役中間攻打隨州時,16歲的岳雲持兩桿80斤的鐵錐槍,第一個登城,勇不可當。
很多文藝作品包括戲曲當中,都說岳雲使兩把大錘,但其實岳雲使的是鐵錐槍,這鐵錐槍是一種長形的又能刺又能砸的重兵器,有80斤重,可見岳雲的臂力確實驚人,有點像小說當中的雙槍陸文龍。
在隨後攻打鄧州的戰鬥中,岳雲又是第一個登城,但是岳飛覺得給自己的孩子報功太多不好,所以隱匿不報,後來宋朝朝廷查清楚了,又給他補了功。從此江湖百姓就稱岳雲為「贏官人」,翻譯成現代漢語差不多就相當於「常勝先生」。岳雲後來成為岳飛「背嵬軍」最重要的將領之一,而岳雲有功不報,後來也基本上成了岳飛的慣例。 「背嵬軍」是當時「岳家軍」當中最精銳的部隊,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特種部隊,也被後世評為中國戰爭史上五大精銳部隊之首,最具有戰鬥力。
岳雲一直都跟隨著父親,作為岳飛的兒子,他得到的最特殊的照顧就是在岳飛冤獄定讞之後,有幸跟隨岳飛同赴刑場。那一年岳飛39歲,岳雲23歲。
在小說、評書當中,對岳飛的第一次失敗的婚姻,都沒有提到,我們就知道岳飛的妻子是李氏。這個李氏名字叫李娃,她是岳飛在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娶的第二任妻子,她比岳飛大兩歲,這個時候已經二十八九歲了,所以岳飛兩次都是姐弟戀。李氏非常賢淑,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她後來和岳飛又生下了岳霖、岳震、岳藹(後來改名為岳霆)三個男孩,此外還有兩個女兒。
岳飛的這些兒子,除了岳雲之外,岳雷、岳震在小說當中也被描寫成武藝高強的小將。有部電影叫《岳家小將》,說的是長子岳雲準備去支援父親,他要夜奔牛頭山,而且還不讓他的奶奶知道,不料未出莊園就被四個弟弟攔住了,他們硬要與兄長同行,結果驚動了奶奶,誰都沒有走成。《岳家小將》其實是演義,在歷史上,岳家後代中除了岳雲和岳雷,其他的岳家的孩子好像都是文臣。而且岳雲跟岳藹,互相之間相差20歲,岳藹出生的時候,岳雲都有自己的兒子了,所以他們不可能組成同一個岳家小將的班底。但是,岳雲確實是「虎父無犬子」的典型,他12歲就從湯陰家鄉投到了岳飛的軍中,從此開始隨軍出征,比他父親20歲參軍早了好多年。軍隊生活很艱苦,岳雲不但沒有得到他父親的特殊照顧,反而得到父親特別嚴厲的要求。有一次岳雲跟一隊戰士練習從山坡上飛馬下山,結果不慎人仰馬翻倒在地上,狀甚狼狽,結果岳飛非常生氣,怒斥說:「前驅大敵,亦如此焉?」當場下令將岳雲斬首,後來大家拚命地求情,岳飛才讓了一步,打了岳雲一百軍棍。
岳飛的做法雖然看起來太嚴格了點,但是沒有殘酷的訓練,怎麼會有彪炳的戰功呢?在岳飛第一次北伐,襄漢戰役中間攻打隨州時,16歲的岳雲持兩桿80斤的鐵錐槍,第一個登城,勇不可當。
很多文藝作品包括戲曲當中,都說岳雲使兩把大錘,但其實岳雲使的是鐵錐槍,這鐵錐槍是一種長形的又能刺又能砸的重兵器,有80斤重,可見岳雲的臂力確實驚人,有點像小說當中的雙槍陸文龍。
在隨後攻打鄧州的戰鬥中,岳雲又是第一個登城,但是岳飛覺得給自己的孩子報功太多不好,所以隱匿不報,後來宋朝朝廷查清楚了,又給他補了功。從此江湖百姓就稱岳雲為「贏官人」,翻譯成現代漢語差不多就相當於「常勝先生」。岳雲後來成為岳飛「背嵬軍」最重要的將領之一,而岳雲有功不報,後來也基本上成了岳飛的慣例。 「背嵬軍」是當時「岳家軍」當中最精銳的部隊,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特種部隊,也被後世評為中國戰爭史上五大精銳部隊之首,最具有戰鬥力。
岳雲一直都跟隨著父親,作為岳飛的兒子,他得到的最特殊的照顧就是在岳飛冤獄定讞之後,有幸跟隨岳飛同赴刑場。那一年岳飛39歲,岳雲23歲。
智勇雙全牛皋
「岳家將」當中還有一個特別膾炙人口的人物就是牛皋。在《說岳》當中,牛皋在尋師的途中是遇到了當時岳飛和他的幾個結拜兄弟--湯懷、張顯、王貴。牛皋和他們四人當時還有過一次衝突,所謂不打不相識,打完之後跟四人結成了異姓兄弟,牛皋比岳飛小一歲,所以為弟。
自從《三國演義》中有桃園三結義之後,各種演義小說當中都有非常獨特的結義群體。其實在歷史上,牛皋並沒有和岳飛有過拜把子這一說,而且他還比岳飛年長16歲。
雖然「岳家軍」沒有結拜兄弟這一說,但是「岳家軍」的確有五虎上將,他們分別是王貴、張憲、徐慶、牛皋和董先。其中王貴、徐慶是岳飛的湯陰小同鄉,王貴和張憲還是「岳家軍」的副帥。現在有一種說法,說牛皋也是「岳家軍」的副帥,這是不確的,牛皋和董先都是從所謂的大齊軍那邊投歸岳飛的。
大齊政權是當時金朝人控制並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它的皇帝叫劉豫。宋史當中也稱這樣的一個政權為「偽齊政權」。
劉豫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低的,所以牛皋在他的手下,也算是明珠暗投。牛皋剛開始是宋朝的官員,後來附歸劉豫,他也是被劉豫所迷惑,因為當時金朝扶植劉豫,並且把他的首都也定在開封,建立跟宋朝相應的制度,就是為了迷惑原來的宋朝臣民,讓大家認為這是替代了宋朝的一個中國的政權,牛皋就上了這個當。但是當金軍再行攻入宋朝的時候,牛皋就幡然悔悟了。牛皋當時復歸南宋完全是因為岳飛的個人人格魅力所致,他多次跟朝廷上表,堅決要求依歸「岳家軍」。因為牛皋非常熟悉所謂的大齊軍隊,所以他降附岳飛之後,岳飛在作戰中是非常倚重於他的。
在《說岳》當中,牛皋是一個非常天真可愛的文學形象,他魯莽而不失智謀,暴躁而不失幽默。在中國的傳統文學當中,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水滸傳》中的李逵,《說唐》中的程咬金,《楊家將》中的孟良、焦贊,都是這一類的人物,而歷史中的牛皋其實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
剛才提到在襄漢之戰中的隨州戰役,前去攻打隨州的是張憲和徐慶。結果久攻不下,於是牛皋自告奮勇,帶了三天的口糧前去增援。結果牛皋只用了一天就拿下了隨州,活捉了知州王松,將他押送到岳飛的賬前。
牛皋智勇雙全,他辦什麼事情都成竹在胸,帶多少乾糧全部掐得好好的,實在不簡單。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牛皋把這一次作戰的戰功全部推到張憲的身上,他說大家都是為國家效力的人,何在乎說,是你立功還是我立功呢。
從牛皋的加盟可以看出岳飛當時具有強烈的感召力,之後又能夠居功而不自傲,甚至把功勞讓給別人,可見「岳家軍」從上到下都是如此作風,這跟岳飛的以身作則是分不開的。 歷*史*中*國
演義和評書當中給牛皋設計了一個快意恩仇的結局。他和岳飛的後代、岳家小將再次抗擊金兵,牛皋最後是騎在金兀朮的身上,氣死了金兀朮,笑死了牛皋。實際上牛皋最後是被秦檜的親信田師中,借請他吃飯用毒酒給害死的。
總的來說,岳雲也好,牛皋也好,真實歷史與演義小說之間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劉豫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低的,所以牛皋在他的手下,也算是明珠暗投。牛皋剛開始是宋朝的官員,後來附歸劉豫,他也是被劉豫所迷惑,因為當時金朝扶植劉豫,並且把他的首都也定在開封,建立跟宋朝相應的制度,就是為了迷惑原來的宋朝臣民,讓大家認為這是替代了宋朝的一個中國的政權,牛皋就上了這個當。但是當金軍再行攻入宋朝的時候,牛皋就幡然悔悟了。牛皋當時復歸南宋完全是因為岳飛的個人人格魅力所致,他多次跟朝廷上表,堅決要求依歸「岳家軍」。因為牛皋非常熟悉所謂的大齊軍隊,所以他降附岳飛之後,岳飛在作戰中是非常倚重於他的。
在《說岳》當中,牛皋是一個非常天真可愛的文學形象,他魯莽而不失智謀,暴躁而不失幽默。在中國的傳統文學當中,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水滸傳》中的李逵,《說唐》中的程咬金,《楊家將》中的孟良、焦贊,都是這一類的人物,而歷史中的牛皋其實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
剛才提到在襄漢之戰中的隨州戰役,前去攻打隨州的是張憲和徐慶。結果久攻不下,於是牛皋自告奮勇,帶了三天的口糧前去增援。結果牛皋只用了一天就拿下了隨州,活捉了知州王松,將他押送到岳飛的賬前。
牛皋智勇雙全,他辦什麼事情都成竹在胸,帶多少乾糧全部掐得好好的,實在不簡單。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牛皋把這一次作戰的戰功全部推到張憲的身上,他說大家都是為國家效力的人,何在乎說,是你立功還是我立功呢。
從牛皋的加盟可以看出岳飛當時具有強烈的感召力,之後又能夠居功而不自傲,甚至把功勞讓給別人,可見「岳家軍」從上到下都是如此作風,這跟岳飛的以身作則是分不開的。 歷*史*中*國
演義和評書當中給牛皋設計了一個快意恩仇的結局。他和岳飛的後代、岳家小將再次抗擊金兵,牛皋最後是騎在金兀朮的身上,氣死了金兀朮,笑死了牛皋。實際上牛皋最後是被秦檜的親信田師中,借請他吃飯用毒酒給害死的。
總的來說,岳雲也好,牛皋也好,真實歷史與演義小說之間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楊再興血戰小商河
「岳家將」中間還有一員勇將,他的演義完全是原封不動地照搬了歷史,也就是說,他確實不需要任何演義,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他就是楊再興。
楊再興在小說當中交代得很明白,是北宋楊家將的後人。每部演義小說當中恐怕都有這樣的名人之後,比如《水滸傳》中的楊志也說是楊家將的後代,大刀關勝是關羽的後人,《說岳》裡關羽的後代是關鈴,呼延灼是北宋時期呼延家的後代……這些都是為了傳奇而塑造出來的。那麼,歷史上的楊再興是不是真的是楊家將的後代呢?這在正史中間是沒有記載的。但是歷史中真實的楊再興比文學作品中的形象還要精彩。我們經常說,文學創作是基於生活,高於生活的,但是有時候生活卻是高於文學作品的,它的戲劇性比文學還厲害。
楊再興原本是盜匪曹成的手下,那時因為兵荒馬亂,各地盜賊蜂起,曹成是湖東路那一段比較大的一個盜賊之一。紹興二年,岳飛率軍前去平匪,在戰鬥中,「岳家軍」泰山壓頂,一路高奏凱歌。誰知道,這個曹成雖然很好打,曹成手下的楊再興卻很不好打。他首先在戰鬥中就砍死了「岳家軍」的第五正將韓順夫。岳飛大怒,責令韓順夫的副將去收服楊再興,誰知道楊再興反而馬踏岳營,不僅衝破了岳營,居然又砍死了岳飛的胞弟岳翻。
但是楊再興一個人的驍勇無法挽回戰役的不利,最後他被岳家軍士兵追得走投無路,跳入深澗。因為他殺死了岳翻,所以軍士們都認識他,大家就張弓搭箭,準備把他射成刺蝟,這個時候,楊再興忽然大喊:「我是好漢,當執我見岳飛。」意思就是別殺我,綁著我去見岳飛。
他見了岳飛之後,情形出乎意料,岳飛不僅不記前仇,還親手解其縛,跟他說,咱們可都是同鄉,現在國家有難,我們要共赴國難,精忠報國。
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岳飛在這個時候能夠對於殺弟之仇不放在心上,饒楊再興一命呢?這就是岳飛作為一個大將的胸懷,在他的面前,家仇和國恨比,哪一個大哪一個小,他心裡很清楚。楊再興既然如此驍勇,他就需要楊再興跟他一起走上戰場,為國家捐軀,那不是更有意義的一種死法嘛。而且當時,他們確實是兩軍對壘,各為其主,楊再興能夠如此驍勇作戰,正證明他確實是對於戰鬥有幫助的一員幹將。
楊再興也是一條好漢,得到岳飛這樣的寬容,從此忠心耿耿。他跟著岳飛東征西討八年之後,就到了岳飛第四次北伐的郾城之戰,這是岳飛跟金兀朮最後一場生死大戰,也是岳飛的最後一仗,因為岳飛就是在第二年,紹興十一年遇害的。
在郾城之戰中,楊再興向岳飛立下軍令狀,要提金兀朮之頭來見,所以他數次衝入敵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殺金軍如砍瓜切菜,當時以悍勇著稱的女真騎兵,聞風喪膽,最後不得不退兵。
五天後,張憲率領「岳家軍」進入金兀朮所率部隊的臨穎縣,命令楊再興率領三百騎兵前哨小商河,結果與金兀朮的十二萬大軍劈面相迎。一般的人碰到十二萬大軍早就落荒而逃了,悍將楊再興再次單騎闖營,誓要活捉金兀朮。金軍箭飛如蝗,楊再興每中一箭,都折斷箭桿繼續衝殺,最後不幸馬陷小商河,被金軍射成「刺蝟」,但是他和他的馬依然在河中站立不倒。
這一戰楊再興率軍斬金軍萬夫長以下上千,楊再興的三百精騎全數戰死,堪比斯巴達三百壯士力阻波斯皇帝薛西斯十幾萬大軍。金軍逃逸之後,張憲在殘陽如血的戰場上找到了楊再興的遺體,火化之後,從中撿出鐵箭頭兩升有餘。
這就是著名的「血戰小商河」,這段真實的歷史,和評書、小說是一模一樣的。
他見了岳飛之後,情形出乎意料,岳飛不僅不記前仇,還親手解其縛,跟他說,咱們可都是同鄉,現在國家有難,我們要共赴國難,精忠報國。
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岳飛在這個時候能夠對於殺弟之仇不放在心上,饒楊再興一命呢?這就是岳飛作為一個大將的胸懷,在他的面前,家仇和國恨比,哪一個大哪一個小,他心裡很清楚。楊再興既然如此驍勇,他就需要楊再興跟他一起走上戰場,為國家捐軀,那不是更有意義的一種死法嘛。而且當時,他們確實是兩軍對壘,各為其主,楊再興能夠如此驍勇作戰,正證明他確實是對於戰鬥有幫助的一員幹將。
楊再興也是一條好漢,得到岳飛這樣的寬容,從此忠心耿耿。他跟著岳飛東征西討八年之後,就到了岳飛第四次北伐的郾城之戰,這是岳飛跟金兀朮最後一場生死大戰,也是岳飛的最後一仗,因為岳飛就是在第二年,紹興十一年遇害的。
在郾城之戰中,楊再興向岳飛立下軍令狀,要提金兀朮之頭來見,所以他數次衝入敵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殺金軍如砍瓜切菜,當時以悍勇著稱的女真騎兵,聞風喪膽,最後不得不退兵。
五天後,張憲率領「岳家軍」進入金兀朮所率部隊的臨穎縣,命令楊再興率領三百騎兵前哨小商河,結果與金兀朮的十二萬大軍劈面相迎。一般的人碰到十二萬大軍早就落荒而逃了,悍將楊再興再次單騎闖營,誓要活捉金兀朮。金軍箭飛如蝗,楊再興每中一箭,都折斷箭桿繼續衝殺,最後不幸馬陷小商河,被金軍射成「刺蝟」,但是他和他的馬依然在河中站立不倒。
這一戰楊再興率軍斬金軍萬夫長以下上千,楊再興的三百精騎全數戰死,堪比斯巴達三百壯士力阻波斯皇帝薛西斯十幾萬大軍。金軍逃逸之後,張憲在殘陽如血的戰場上找到了楊再興的遺體,火化之後,從中撿出鐵箭頭兩升有餘。
這就是著名的「血戰小商河」,這段真實的歷史,和評書、小說是一模一樣的。
真實的驍將楊再興戰史
楊再興(1104——1139)史上確有其人。小說中是楊景玄孫,也是射鵰英雄傳裡楊鐵心、楊康父子的先人。本為九龍山農民起義軍首領,文武雙全,以一條楊家槍大戰岳飛三日而不敗。曾誤殺岳飛胞弟岳翻,後兵敗被擒,飛愛其能而不問罪,以為軍前大將。後連平戚方、郝先等叛軍,斬楊麼帳下上將雷氏五虎,力拼小霸王楊凡,功勞赫赫。1139年以先鋒部隊數百人於郾城外遭遇金兵,奮力格殺兩千敵軍,終因眾寡不敵,被射死於小商河,屍體被箭鏃數鬥,基本與小說中單挑雪裡花四兄弟一致。比之高將軍,武藝上稍顯不足,故屈居第二。
在清朝錢采所寫的《說岳全傳》所記述的岳家軍的事跡,很多是杜撰的,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只可以當演義小說看,不能以為是歷史。 書中寫到楊再興是楊家將之後,非常驍勇,在小商橋連殺四將,一個人就殺得幾十萬金兵大敗等等事跡。其中杜撰的很多,但歷史上的楊再興確實是無比驍勇。
楊再興是否和北宋聞名的楊家將有關聯,這不太清楚。不過楊再興是確實是河北的武夫,而在河東和關隴地區的一些土著族姓,例如折家、種家、楊家、劉家,在北宋一代都是以世代將門著稱。楊再興可能和楊家有著某種聯繫,至少可能是軍人世家出身。楊再興本來是屬於遊寇曹成手下, 曹成和張用是北宋滅亡北方大亂的時候,糾集了許多散兵遊勇和民眾起兵,宗澤在任東京留守的時候,非常注意招撫兩河的民眾武裝,就在這時,張用、曹成等人都自願受宗澤節制,成為宋朝的軍隊。但是宗澤死後,接任的杜充不能撫眾,反而自相殘殺。曹成就脫離了宋朝的軍隊,率領部 下向江淮流竄,成為遊寇,到處搶掠。紹興二年,當時擔任神武副軍都統制的岳飛奉命追剿曹成。曹成派兵防守賀州莫邪關,被岳飛部下第五將韓 順夫攻破莫邪關,但是韓順夫在取勝之後放鬆警惕,喝酒享樂,埋伏在附近的楊再興率軍突襲,又奪回了莫邪關,韓順夫被楊再興殺死。岳飛得報 大怒,命令前軍統制張憲和後軍統制王經一起進攻莫邪關,雖然岳家軍佔據絕對優勢,但楊再興仍然力戰不退,又當陣殺死了岳飛的弟弟岳翻。但是最後曹成終於不能抵擋岳家軍的進攻,死傷上萬,曹成和楊再興倉皇逃走。
岳家軍窮追不捨,最後楊再興被追兵逼到一個深澗中,追兵本來想射 死楊再興,楊再興對追兵們說:「我是好漢,不是殺我,帶我去見岳飛!」於是他爬上山澗,讓追兵綁去見岳飛。岳飛非常讚賞楊再興的勇武,親自給他鬆綁,也不提過去交戰殺死兄弟的事情,對他說:我和你是鄉人,我知道你是好漢,決不殺害你。你應當從此改過,以忠義報答國家。楊再興表示感激,滿口答應。從此以後,楊再興就成為岳家軍中的驍將,非常忠誠。在岳家軍的歷次軍事行動中,楊再興屢建戰功。紹興六年岳飛主動向偽齊出擊,駐紮在盧氏的統制王貴派已任第四副將的楊再興率領人馬收復西京長水縣。楊再興率軍於八月十三日進抵長水縣境內的業陽,遇到偽齊順州安撫使張宣贊部下幾千人馬的抵抗,楊再興率領人馬進行掩擊,將敵軍擊潰,陣斬敵將孫都統,殺死敵兵五百多人,生擒後軍統制滿在和士兵百餘人。楊再興乘勝前進,十四日到達孫洪澗的時候,又遇到張宣贊親自率領兩千人馬憑河頑抗,楊再興率軍奮擊,將敵人擊潰。於當晚二更奪取了長水縣,奪取了馬萬匹,糧食萬餘石。
紹興十年,金國撕毀盟約,向南宋進攻。岳飛接到朝廷的出師命令,開始了他挺進中原的北伐行動。楊再興隨岳飛率軍從鄂州出發參加北伐。在七月初八的郾城大戰中,金軍派一萬五千精銳的重甲騎兵進攻郾城,岳飛派軍迎擊,雙方展開激戰,楊再興單槍匹馬衝入金軍陣中,打算活捉兀朮,但是沒有找到,他一人殺死敵軍數百人,身上負傷幾十處,才衝出敵陣。由於岳家軍將士的拚死血戰,金軍傷亡很大,被迫退走了。在七月十三日,楊再興率領三百騎兵巡邏到臨穎縣小商橋的時候,突然遇到了金軍的大隊人馬,在這場眾寡懸殊的遭遇戰中,楊再興率領部下盡力死戰,殺死敵人兩千多人,萬戶撒八孛堇,千戶長、百戶長等大小頭目百餘人。但楊再興和王蘭、高林等裨將都陷入了敵人的重圍,被金軍亂箭射殺,部下全部陣亡。由於天降暴雨,敵人的騎兵不便馳騁,岳家軍才得以撤退。火化楊再興屍身的時候,得到箭鏃竟將近有兩升。
楊再興感於岳飛的寬宏和知遇之恩,所以作戰時奮不顧身,陣亡的時候極其壯烈。終宋一代,像楊再興這樣奮不顧身的忠勇將士不少,但是朝廷不能盡用,他們的才幹,不能充分應用,他們的犧牲,也沒有起到作用,最終宋朝滅亡於外敵。
岳家軍窮追不捨,最後楊再興被追兵逼到一個深澗中,追兵本來想射 死楊再興,楊再興對追兵們說:「我是好漢,不是殺我,帶我去見岳飛!」於是他爬上山澗,讓追兵綁去見岳飛。岳飛非常讚賞楊再興的勇武,親自給他鬆綁,也不提過去交戰殺死兄弟的事情,對他說:我和你是鄉人,我知道你是好漢,決不殺害你。你應當從此改過,以忠義報答國家。楊再興表示感激,滿口答應。從此以後,楊再興就成為岳家軍中的驍將,非常忠誠。在岳家軍的歷次軍事行動中,楊再興屢建戰功。紹興六年岳飛主動向偽齊出擊,駐紮在盧氏的統制王貴派已任第四副將的楊再興率領人馬收復西京長水縣。楊再興率軍於八月十三日進抵長水縣境內的業陽,遇到偽齊順州安撫使張宣贊部下幾千人馬的抵抗,楊再興率領人馬進行掩擊,將敵軍擊潰,陣斬敵將孫都統,殺死敵兵五百多人,生擒後軍統制滿在和士兵百餘人。楊再興乘勝前進,十四日到達孫洪澗的時候,又遇到張宣贊親自率領兩千人馬憑河頑抗,楊再興率軍奮擊,將敵人擊潰。於當晚二更奪取了長水縣,奪取了馬萬匹,糧食萬餘石。
紹興十年,金國撕毀盟約,向南宋進攻。岳飛接到朝廷的出師命令,開始了他挺進中原的北伐行動。楊再興隨岳飛率軍從鄂州出發參加北伐。在七月初八的郾城大戰中,金軍派一萬五千精銳的重甲騎兵進攻郾城,岳飛派軍迎擊,雙方展開激戰,楊再興單槍匹馬衝入金軍陣中,打算活捉兀朮,但是沒有找到,他一人殺死敵軍數百人,身上負傷幾十處,才衝出敵陣。由於岳家軍將士的拚死血戰,金軍傷亡很大,被迫退走了。在七月十三日,楊再興率領三百騎兵巡邏到臨穎縣小商橋的時候,突然遇到了金軍的大隊人馬,在這場眾寡懸殊的遭遇戰中,楊再興率領部下盡力死戰,殺死敵人兩千多人,萬戶撒八孛堇,千戶長、百戶長等大小頭目百餘人。但楊再興和王蘭、高林等裨將都陷入了敵人的重圍,被金軍亂箭射殺,部下全部陣亡。由於天降暴雨,敵人的騎兵不便馳騁,岳家軍才得以撤退。火化楊再興屍身的時候,得到箭鏃竟將近有兩升。
楊再興感於岳飛的寬宏和知遇之恩,所以作戰時奮不顧身,陣亡的時候極其壯烈。終宋一代,像楊再興這樣奮不顧身的忠勇將士不少,但是朝廷不能盡用,他們的才幹,不能充分應用,他們的犧牲,也沒有起到作用,最終宋朝滅亡於外敵。
赤膽忠心何元慶
何元慶。大鬧朱仙鎮中八大錘之鐵錘。原本汝南曹成、曹亮麾下大將,萬夫莫敵,曾與岳飛大戰三日夜。歸順岳家軍後屢建功勳,尤其在朱仙鎮戰場上與岳雲、嚴成方、狄雷大破敵陣,威震天下,立下了蓋世奇功。後聞岳飛冤死,起兵為岳飛報仇不得,以錘擊頭頂而死。何元慶在八大錘中武藝不及岳雲,與嚴、狄及岳飛略在伯仲,亦為岳家軍一員不可多得的上將。
何元慶原本是汝南賊寇曹成麾下的元帥,是曹成部下唯一能征慣戰的大將。岳飛兵伐曹成,何元慶鎮守棲梧山,迎戰岳飛,岳飛勸他投降,何元慶卻要岳飛問他的鐵錘願不願降。岳飛大怒,與何元慶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當晚何元慶夜襲宋營,岳飛設下埋伏,將何元慶生擒。何元慶寧死不降,岳飛將他放走。何元慶二次和岳飛交戰,結果棲梧山被偷襲,何元慶敗走,被化裝成船夫的耿明初兄弟活捉。岳飛親釋其 縛,何元慶仍不投降,二次被岳飛放走。何元慶來到江邊,走投無路,意欲自刎,被岳飛派來的湯懷救下,還送給路費衣食。何元慶被岳飛的大仁大義感動,回去歸降岳飛,岳飛大喜,和他結為兄弟。
南征北戰斬將奪旗——何元慶歸順岳飛後,立下赫赫戰功。牛頭山救駕,何元慶和金國第一勇將金彈子交鋒,大戰二十回合,雖然敗北,但是戰績依舊不俗。平定洞庭湖楊么叛亂時,何元慶力破五方陣,打死敵軍上將崔安。金兀朮南犯,何元慶為第五路先鋒官,趕往朱仙鎮拒敵。楊再興戰死小商河,六路先鋒大殺金營,金兵聞風喪膽。雙槍陸文龍陣前揚威,何元慶和岳雲、嚴成方、張憲車輪大戰陸文龍,和陸文龍激戰得不分上下。
八大錘大鬧朱仙鎮——金兀朮擺下金龍陣迎戰岳家軍,何元慶是破陣的先鋒之一。此一戰,岳公子銀錘舞動,嚴成方金錘閃耀,何元慶鐵錘生風,狄雷銅錘並舉,這八大錘橫掃金龍陣,殺得幾十萬金兵丟盔卸甲,金兀朮狼狽而逃。這一戰,八大錘名揚天下,何元慶也一舉成名。
渡長江自盡留遺恨——岳飛被害後,岳家軍在牛皋的帶領下殺向臨安,要為岳飛報仇。結果渡江之時,岳飛陰魂阻攔,不許岳家軍報仇。余化龍因不能報仇,羞慚無地,拔劍自刎。何元慶見余化龍身死,心膽俱裂,悲憤之下,舉起鐵錘照著自己腦袋砸下。可憐一員虎將未死在陣前,白白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