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簡介 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生平 | 陽光歷史

 

A-A+

王莽簡介 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生平

2015年03月07日 人物簡介 暫無評論 閱讀 358 次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王莽是一位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結束之後,王莽被很多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改革家」。認為他是一個有遠見而無私的社會改革者。胡適認為他是1900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

  在王莽少年時期,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門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結交賢士,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這個世家大族中的另類,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很快便聲名遠播。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聽說皇帝駕崩,當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王太后於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於是紛紛舉薦王莽,只有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表示反對。兩人於是互相推舉對方,以示對王氏外戚專權的不滿。不久後,王太后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後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此後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後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王莽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於是他主動巴結當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於謹慎。王莽於是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后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於是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他們免去官職。後又以各種罪名陸續罷免了中太僕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剝奪了高昌侯董武、關內侯張由等的爵位。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自己的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事事務。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只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后,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元始一年(公元1年),大臣們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王莽得知後,上書表示,他是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獎勵他們四人,以後再考慮他,並不顧太后多次詔令,堅決推辭。大臣們不斷向太后建議,王莽在假意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始終拒絕接受封給他二萬八千戶食邑俸祿;此外,王莽與其三大親信升任「四輔」之位:王莽為太傅,領四輔之事;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輔」大權獨攬,除封爵之事外,其餘政事皆由「安漢公、四輔平決」。

  王莽為了繼續獲取民心,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並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災區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連長安城中也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