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的蜀地移民:將六國富豪大戶遷往蜀地
常璩《華陽國志》記述,秦朝統一巴蜀後,便開始了對蜀地的經營。在政治措施上,秦朝採取了分封制與郡縣制並用的統治方式。秦相繼分封的三位蜀侯(王子通國、公子惲、公子綰)雖然在不到三十年內皆死於非命,而秦初置的巴蜀漢中三郡三十一縣則不斷添置達四十一縣。為了加強對蜀的控制,秦採取的另一個重大措施是仿照咸陽的模式修築了成都城、郫城與臨邛城。此外,據其他文獻記載還修築了江州(今重慶)城和閬中城。這些城市都夯築有高大的城牆,上建觀樓、射闌,下建糧倉,城內有街道府捨市肆與居民住宅區,為秦提供了駐守和控扼蜀地政權的便利,同時也促使了鹽鐵業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秦朝覺得儘管任命了官吏派駐了軍隊,但對蜀地的控制仍不放心,於是又實施了從秦國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說秦認為「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就真實地記述了這一狀況。按一家最少三口人計算,遷移入蜀的秦民至少有數萬人之多,從當時的人口數量來看,這絕非小數字,足見秦朝用心良苦,是下了決心要徹底將蜀與秦融為一體了。史載開明王朝敗亡後,蜀王子孫及其部族流散於西南各地,蜀國的一位王子安陽王則率領所部兵將與家屬三萬人輾轉南遷,在交趾之地建立了安陽王國。加上戰爭中的死傷者,這些都造成了蜀地人口的銳減。秦朝可能也是有鑒於此,才大量移民入蜀。常璩所說「實之」,便有補充與充實之意。從考古發現看,20世紀中葉以來在四川各地考古發掘的戰國秦漢墓中,就發現有大量的移民墓,也印證了當時秦朝的移民之舉。
值得注意的是,秦滅六國之後,仍繼續實行這種移民措施,將六國的富豪大戶大量遷往蜀地。這種做法,既擴充了蜀地人口,又削弱了六國勢力,對秦朝的統一大業來說可謂一舉兩得。這些移民中有善於鑄造與經商者,將中原地區的鐵器鑄造技術與農耕方法帶到了蜀地,不僅對蜀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在客觀上也加速了區域文化之間的融合。譬如《史記》與《漢書》記述的臨邛卓氏,便是秦漢之際從北方遷到蜀地的移民中的代表。《史記·貨殖列傳》說「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秦破趙,遷卓氏……致之臨邛,大喜,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又說「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賈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臨邛」。卓氏與程鄭都是利用臨邛附近豐富的鐵礦資源,開採冶煉,鑄造生產各種鐵器,遠銷各地,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成了蜀中的大富戶。
常璩《華陽國志》還記述了這些移民致富後的奢侈之風:「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國,輒徙其豪俠於蜀,資我豐土。家有鹽銅之利,戶專山川之材,居給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結駟連騎,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設太牢之廚膳,歸女有百兩之車,送葬必高墳瓦槨,祭奠而羊豕夕牲,贈禭兼加,賵賻過禮,此其所失。原其由來,染秦化故也。」正是由於「地沃土豐,奢侈不期而至」,所以對後世的民俗民風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常璩雖然如實記述了這種奢侈之風,卻並不讚賞,而持批評態度。這也顯示了常璩與其他史學家的區別,很多見識都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