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東漢名將馬援為何不入雲台二十八將?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東漢名將馬援為何不入雲台二十八將?

2015年08月23日 中外名將盤點,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343 次

  東漢名將馬援:東漢初名將馬援,論戰功、數政績、憑操守,完全可以作為開國勳臣之一,受東漢王朝的表彰和封賞。然而,東漢明帝命人畫的雲台閣中興二十八將畫像中,沒有他的像。不但如此,他還因讒人陷害,身後受謗蒙冤。這是為什麼呢

  公元25年劉秀做了東漢開國皇帝後,並沒有傚法他的老祖宗漢高祖劉邦,「狡兔死,走狗烹」,屠戮開國功臣,而是對他們論功行賞,令其頤養天年。劉秀死後,其四子漢明帝劉莊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推行對功臣的優待政策,不僅從開國元勳中選出了號稱「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還命人為他們畫像,並放置在洛陽南宮的雲台閣裡,以示表彰和感念。

  出人意料的是,先後任隴西太守、伏波將軍,爵封新息侯,無論戰功、政績還是操守在東漢初都屈指可數的馬援,不但沒有進入雲台閣中興名臣畫像之列,反而因讒臣陷害,死後蒙受冤誣。對此,當時就有人百思不得其解。據《後漢書》記載,東平王劉蒼看了雲台閣二十八功臣畫像後問漢明帝:「何故不畫伏波將軍像?」明帝笑而不答。明帝的這種態度,可就讓人納悶了。

  志存高遠戰功赫赫

  馬援是扶風茂林(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其祖上本不姓馬,先祖趙奢為戰國時代趙國將領,趙惠文王因其功績卓著及善於駕馭馬匹,特賜爵號「馬服君」。於是,趙奢的子孫便以「馬」為姓。《東觀漢記》說,馬援身高七尺五寸(按出土的東漢銅尺計算,合今一米七七),「容貌如畫」,是一位身材高大、面目俊美的大帥哥。其人足智多謀,且口才特好。皇帝召見他,他對答如流。他給皇太子、諸王講故事,皇太子、諸王都聽得入了神。


  馬援12歲喪父。他有三個哥哥,大哥當河南太守,二哥、三哥都在京城為吏。哥哥為他請了老師,教他讀《齊詩》。他不習慣老師一字一句解釋課文的死板的教學方法,向哥哥提出,要到社會上闖蕩一番。哥哥很支持他,大哥馬況鼓勵他說:你會是大才,但要晚成。

  馬援不依賴哥哥,而是小小年紀就去了邊郡,以放牧為生。後來他發達了,管著幾百戶人家,有牛羊數千頭,谷數萬斛。他曾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說:人發了財,貴在能救助他人,否則就是「守錢虜」(守財奴)。他散盡自己的錢財,分給弟兄朋友們,並且毫不惋惜。後來躋升高位,他常勸誡一些官員:「凡人為貴,當使能賤。」就是說,富貴日子能過,貧賤的日子也應當能過。

  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馬援先是依附割據隴西的隗囂,後見隗囂難有作為,而劉秀寬宏大度,有漢高祖氣度,乃脫離隗囂,投奔劉秀。劉秀征隗囂時,召諸將討論方略,諸將議論紛紛,多猶豫不決,認為帝王之師行動應當持重,不宜深入險阻。劉秀把馬援召來,告訴他諸將的意見,馬援力排眾議,主張毫不遲疑地發起進攻。他說:隗囂手下將帥已經離心離德,我軍乘此機會發動攻擊,有必勝的把握。他又「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即用米做成軍用地形圖(現在叫沙盤),指著它講解山川地形、敵我形勢及我軍進攻路線。馬援的方略為劉秀所採納,軍隊發起進攻,把隗囂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

  馬援胸有韜略,常常參與軍事決策。《後漢書》說:「(馬援)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論兵,與我意合』,每有所謀,未嘗不用。」在軍事上,光武帝對他言聽計從,十分倚重。馬援又先後率軍平定西羌、遠征交趾、出兵邊塞、平亂武陵,為華夏版圖的統一,為東漢政權的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馬革裹屍氣概非凡

  馬援不但以功績名垂青史,而且他的一些名言也千古傳誦。

  「馬革裹屍」的成語相信好多人都耳熟能詳。毛澤東、周恩來都曾不止一次讚揚馬援「馬革裹屍」的精神,要人們學習這種精神。據《廣西黨史》1996年第1期載安明撰《毛澤東周恩來讚歎的伏波將軍及其他》一文,上世紀60年代初,應非洲某國革命者的請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派一位中將去這個國家,幫助那裡的人民開展民族、民主革命運動。這位中將沒有接受命令。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以後,說道:我建議我們的高級幹部都讀讀《後漢書》裡的《馬援傳》。又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馬援之後,是一代不如一代喲。隨後,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一次高級幹部會議上,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的精神,同這位中將作比較,批評了個別高級幹部怕死,還不如古代的馬援。


  「馬革裹屍」的成語,就是由馬援的一段話演化而來。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曾對人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這段話是說:朝廷面臨著匈奴、烏桓的威脅,男兒要志在邊疆,英勇作戰,不惜犧牲,以保衛自己的國家;萬一犧牲了,就用馬皮包裹,運回內地埋葬。

  「馬革裹屍」,多麼豪邁,多麼曠達,多麼悲壯!從這段話,可以想見馬援胸襟之博大,品格之高尚。

  馬援為東漢的建立和鞏固征戰一生。他62歲時,見朝廷軍隊在武陵(今屬湖南)失利,向朝廷請求帶兵出征。光武帝憐其年老,沒有批准。馬援對光武帝說:我還能披甲上馬呢。光武帝令人牽來一匹馬,讓馬援試騎。馬援敏捷地上了馬,跨著馬鞍回頭望光武帝,一副自信的樣子。光武帝笑著說:「矍鑠哉,是翁也!」意思是說,這個老頭精神真旺健,勇氣可嘉。於是同意馬援領兵遠征。

  哪知這次出兵很不順利。因天氣太熱,加之水土不服,士兵多生病死去,軍隊幾乎喪失了戰鬥力。馬援也患了病,只得命士兵在山上鑿洞,鑽進山洞裡躲避暑氣。就是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軍中還有人搞內鬥。中郎將耿舒因在行軍路線上跟馬援意見相左,他的意見未被採納,便對馬援心懷不滿,想藉機報復。於是他通過其弟耿弇上書朝廷,把軍事失利的責任都推給馬援,誣告他像西域商人,每到一處就停下來,以致坐失戰機,遭致失敗。光武帝聽信了耿舒的話,派虎賁中郎將梁松作為欽差大臣,騎驛站的快馬,迅速趕到武陵,監督馬援的軍隊。冤家路窄,原先就記恨馬援的梁松,不但在武陵跟馬援見面了,而且奉聖命來監督他。已不被朝廷信任的馬援很快就病故了。梁松連死者都不放過,還想藉故陷害於他,以報宿怨。

  馬援這次出征,病死軍中,實現了他「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壯志。然而,當「馬革裹屍」運回京城的時候,朝廷並沒有依照慣例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相反,馬援的新息侯印綬被追繳,並且他差點兒死無葬身之地。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