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江陰海戰:中國海軍一戰幾乎全軍覆沒
海軍,是一個浪漫的話題,但抗戰時期的中國海軍,卻與浪漫無緣。
在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的海陸空三軍中,以海軍與日軍的實力相差最大。由於日軍擁有強大的海空力量,戰爭中我國海軍的力量很快損失殆盡,以至於在談起抗日戰爭中海軍的戰鬥,很多朋友感到茫然。
實際上,儘管敵眾我寡,但弱小不等於屈服。在強大的日本海軍面前,中國海軍仍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勇氣。幾乎每一艘艦艇都在與敵血戰後壯烈殉國,海軍將士死傷枕藉,連當時的海軍部次長陳季良中將都血灑戰艦。海軍的抗戰,是值得紀念的。
當時的中國海軍總排水量只有六萬噸,是日本海軍的三十分之一。其中作為主力的九艘巡洋艦中,有六艘是前清從國外訂購的,一艘是張學良利用俄國商船改造的。這樣陳舊落後的裝備決定了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海軍沒有與日軍決戰於大洋之上的能力。抗戰開始後,中國海軍主要堅守長江防線和各個要塞港口,曾在江陰,馬當,湖口,黃浦江等處以沉船鎖江的戰術頑強阻擊日軍的水面部隊,並在大型艦艇耗盡後,以魚雷艇,水雷等武器繼續進行抵抗,給日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
在日本保留的老照片中,較為直觀地重現了海軍當年英勇抗戰的歷史畫面。這些照片由於多半沒有公開發表過而具有較為珍貴的史料價值。
抗戰開始後,中國海軍以平海號巡洋艦為旗艦,指揮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在長江下遊執行「拱衛京畿」的任務,扼守南京-江陰封鎖線,阻止敵軍向上遊進攻。日軍則以長谷川清中將的第三艦隊為主力,屢屢上駛攻擊。
江陰封鎖線,是中國海軍集中老舊商船,艦艇自沉江中,輔以水雷,以帆船載運石子填補空缺,而將海軍艦艇列於其後組成的阻塞防線,以阻止日軍大型艦艇上駛。
這條防線日軍在消滅中國海軍主力前始終無法突破,在較長時間裡保障了淞滬-南京戰場側後方的安全。佔領江陰後,日軍又經過半個月的努力作業,才在長江上勉強打開一條可供一艘船隻通過的航道,給日軍的補給造成很大困難。其設計和工程質量是比較高的。
在中國海軍的阻擊下,淞滬戰役期間日本海軍一直無法突破這條防線,進犯上海以上的長江江段。
與日本海軍作戰的不只是中國海軍。1937年9月25日,中國炮兵擊中黃浦江上的日軍島風號驅逐艦,在艦上指揮的日本皇族,海軍第三驅逐艦隊司令伏見宮博義王被擊傷一臂,兩耳出血。下方圖中臂纏繃帶的就是這位伏見宮博義王。
由於從水面進攻難以奏效,日軍改用飛機對中國海軍進行狂轟濫炸。由於中國海軍各艦缺乏防空火力,又沒有空中掩護,在激戰中損失慘重。但中國海軍死守防線不退,直至主力喪失殆盡。
這次轟炸,根據日軍記錄,認為雖然未能直接命中,但是擊中艦體外側水中的近失彈,應該給平海號造成了損傷。這也和打撈平海號時其尾部的損傷似乎符合,這顆近失彈造成的水壓,可能損傷了平海的龍骨,造成其左右兩舷同時進水。
但中國海軍堪稱訓練有素,防空火力兇猛炙烈,這是轟炸後返航的日軍飛機,可以清晰地看到編隊第二架日軍轟炸機機身上被平海號擊中的彈孔。
經過兩天輪番轟炸,23日,平海艦終被日軍炸沉。
平海旗艦被炸沉後,中國海軍移旗逸仙號大型炮艦,25日又被日機擊沉,司令官陳季良中將負傷,猶再移旗定安號運輸艦繼續戰鬥。
逸仙艦,是中國海軍另一艘命運坎坷的軍艦,該艦從設計到製造都是純粹的中國產物,它是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型炮艦(中國海軍也稱「輕巡洋艦」,但以其噸位,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1931年在江南造船廠下水,排水量1550噸,其戰鬥力在中國海軍中當時僅次於平海寧海。江陰之戰中,逸仙艦艦長陳秉清深知自己軍艦防空力量薄弱,看到日機欺中國艦隊火力弱經常低飛投彈,遂心生一計,將沒有防空設計的 150毫米主炮瞄向日軍可能來襲的東方水天線處,待日機編隊飛來,突然發炮。日機沒有料到中國軍艦有這樣遠射程的防空武器,未做規避,當即被擊落一架。
該艦戰沉於江陰封鎖線上遊,日方一度將其打撈後作為海軍學校的練習艦使用,日本戰敗後歸還中國,一直使用到六十年代。
此時,其他中國海軍艦艇也紛紛損傷。
由於第一艦隊損失慘重,第二艦隊司令曾以鼎等率楚有等艦來援,也在隨後的戰鬥中相繼損失。
在中央海軍基本覆沒的同時,其它各地中國海軍的艦艇也基本打光。
經過江陰,虎門,武漢三次戰役,中國海軍艦隻基本損失殆盡,然而,中國海軍卻並沒有屈服。陳紹寬部長指示成立辰溪水雷廠,失去了戰艦的海軍官兵組成佈雷隊,繼續和日軍作戰,抗戰勝利後指揮收復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的林遵將軍,率領重慶艦起義的鄧兆祥將軍,當時就是佈雷隊的成員。海軍佈雷隊穿越敵軍戰線,在敵後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補給線,日軍稱「長江中到處都是水雷」。
中國海軍還曾經用魚雷艇對日軍進行反覆攻擊,擊沉「鷗」號等日本軍艦,這些戰鬥雖然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在歷史上寫下了中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不屈的抵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