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與甘露之變:甘露之變為什麼最後會失敗? | 陽光歷史

 

A-A+

唐文宗與甘露之變:甘露之變為什麼最後會失敗?

2016年09月24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214 次

  唐文宗即位後,深惡宦官專權亂政,乃以李訓為宰相,以鄭注為鳳翔節度使,謀內外結合而除之。太和九年,李訓和舒元輿等以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為名,試圖將宦官一網打盡。

  唐文宗是由宦官從十六王宅中迎出而立為皇帝的。文宗的祖父憲宗、哥哥敬宗都是被宦官殺害,其父穆宗也是宦官擁立的。為了「刷君父之仇恥」,文宗決心剪除驕橫的宦官。宦官最初是以一種特殊的奴隸身份出現的,但此時的宦官卻握有軍權,控制禁軍,指揮朝政,實力非同小可。而文宗本身是由藩王登上皇位的,既沒有東宮之侍者,也很少有心腹重臣。當時的朝官中黨爭激烈,對去宦毫無興趣,文宗只有在資歷不深的朝官中尋找可靠之人。最先被文宗看中的是孤寒而進的翰林學士宋申錫。於是文宗與宋申錫密謀去除大宦官王守澄,卻不料密謀洩露。王守澄等人反誣告宋申錫謀反。宋申錫被貶,死於開州。

  第一次去宦雖然失敗,但文宗並沒有因此灰心,相反,他吸取教訓,又開始物色新的人選。這時,李訓與鄭注便應運而出。

  鄭注為維州翼城人.家世微賤,機智善辯,醫術高明。行醫到徐州,由牙將推薦給節度使李愬。李愬服用鄭注的藥很有效驗,就任用為牙推,後把他推薦給監軍宦官王守澄。王守澄為樞密使,就帶鄭注入京。大和七年,文宗患了風疾不能言語,王守澄便推薦已為昭義行軍司馬的鄭注進京為文宗治病,很有效果。由是鄭注得寵,被召入長安。李訓是世家子弟,李逢吉的侄子,精通經學,中過進士。曾因事流放,後來居住洛陽,認識了鄭注。鄭注將李訓介紹給王守澄,王遂將其推薦給了文宗。由於李訓「倜儻尚氣,頗工文辭,有口辨,多權數」,文宗「以為奇士,待遇日隆」,任為四門助教。

  李訓能言善辯,儀表秀偉,為文宗侍講時,談及宦官事往往言詞很激憤。文宗覺得他可以倚重,就向鄭、李吐露心事,李訓和鄭注遂以清除宦官為己任。兩人受文宗重用後,利用牛、李兩黨的矛盾,將阻礙他們仕途發展的黨人全部逐出朝廷。大和八年(834年),李德裕被貶。大和九年,李宗閔被貶。兩黨的黨魁均遭貶逐,其黨人也多受牽連。一時間,牛、李兩黨幾乎被逐一空,為李訓、鄭注的晉陞掃平了道路。在職高位重、力量壯大的同時,李、鄭二人又充分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把與王守澄不和的左神策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三個大宦官遷到地方上去為監軍。當時人們傳說宦官陳弘志是害死憲宗的元兇。李訓就為文宗設計,把陳弘志從山南東道監軍任上召回,行至青泥驛杖死。不久文宗以鄭注為鳳翔節度使,以舒元輿為知制誥,李訓為禮部侍郎,並都同平章事。然後又利用與王守澄有矛盾的宦官仇士良,把王守澄除去,改任為左右神策軍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實際上奪去了實權。不久,派宮中使者李好古到王守澄府第中賜毒酒,逼令自殺。至此,去宦行動已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在此後如何剪除所有宦官的問題上,李訓與鄭注發生了分歧。鄭注本打算利用王守澄出葬滻水,宦官集體送殯的機會,一舉殲滅所有宦官。這便是史上所稱的「滻水計畫」。而李訓則密謀「甘露之變」,而且趕在滻水計畫之前實行了。

  甘露之變發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當日早朝之時,百官群集。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奏稱金吾左仗院中有甘露夜降石榴樹,請皇帝親往觀看。樹木之上凝有甘露,本來是極其平常的事。如果是在夏秋之季,確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當時是十一月下旬。地處北方的長安已經十分寒冷了,不太可能有甘露。如果偶爾真有甘露降臨,就會被看作是大吉大利的兆頭。因此,當韓約稱甘露降於皇宮之內,百官立即向文宗拜賀,李訓、舒元輿請文宗親觀此祥瑞。金吾左仗院在含元殿左前,文宗與百官到了含元殿內,命宰相李訓及中書、門下兩省官前往核實。李訓去金吾左仗院察看後,報告文宗說:「恐怕不是真的甘露,不敢輕言。」文宗又命左右神策軍中尉仇士良、魚志弘等宦官再去驗看。這時,金吾院中早已設下伏兵,其實是引誘諸宦官到金吾院內,圍而殺之。宦官走後,李訓急召守在丹鳳門外的兵士進宮以備接應,但將軍王璠卻因害怕而不敢前行。他手下的士兵雖然到了含元殿下,但卻嚇得不能正常行走到含元殿。而另一支由郭行余統領的接應部隊更是連影子也不見。一時間,含元殿下亂成一團。

  再看仇士良等諸宦官,由韓約陪同前往金吾院。韓約因緊張過度而面色發白,汗流不止。仇士良正覺奇怪.恰巧一陣風吹過,吹動布幕,露出伏兵。仇士良大驚,率諸宦官連忙退出金吾院,奔回含元殿。守門人想要把殿門關上,被仇士良一聲厲喝,吃了一驚,竟來不及把殿門關上。李訓急呼衛士上殿保駕,已經來不及了。宦官對文宗說:「事急矣,請陛下還宮!」即把文宗扶上軟輿,準備回宮。李訓上前阻止,仇士良大呼李訓造反!文宗卻說李訓不是造反。仇士良將李訓擊倒,李訓還是抓住軟輿不放。這時,金吾衛士已到,京兆少尹羅立言率京兆府三百多人從東面來,御史台中丞李孝本率御史台從人兩百多人從西面來,三方縱擊,宦官死傷十多人。此時,御駕將入宣政門,李訓仍抓住軟輿阻止宦官把文宗抬進宮。但文宗見大勢已去,便呵斥李訓放手。御駕進了宣政門,宦官把宮門關上,高呼萬歲。百官見文宗落入宦官手中,均知大事不妙,四散而去。李訓知道大勢已去,就穿上隨從小吏的綠色衣服,騎馬逃出長安。

  不久,宦官調集禁軍大殺朝官。李訓、鄭注、王涯、舒元輿、王璠、郭行余等17人被殺,其族人也無一倖免,朝中幾乎為之一空。文宗也差點被廢,此後就純粹成了宦官手中的傀儡,最後憂鬱而死。這便是唐代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以宦官的勝利而告結束。此後,宦官氣焰更為囂張。「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唐王朝一天一天地衰弱下去。

  關於甘露之變,仍有一些問題不很清楚。我們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事件呢?

  有人認為甘露之變是李訓糾集少數私黨組織的武力奪權事件,目的在於一網打盡宦官,取得挾持皇帝的權力,實現個人專權,獨攬朝政的野心。持這種觀點者認為在搞掉王守澄等資歷很老凌忽君主的宦官之後,文宗的目的已經達到,而李訓、鄭注是欲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權力,企圖控制朝政,才背著文宗謀劃盡誅宦官。

  這樣的說法,與我們平時在歷史書上看到的評價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有很多人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李訓等人與文宗志除宦官的思想是一致的。文宗參與了甘露之變的謀劃並在事變中配合了李訓等人的行動。甘露之變是一場在文宗首肯下的反宦官鬥爭。更有人認為,這是文宗為了剪除宦官而由其一手策劃的一場宮廷政變。事變之前,文宗考慮周密,而策劃者李訓、鄭注計畫詳盡。當時文宗深深憂慮於宦官之禍,欲謀誅宦官,但卻不敢與外朝宰相謀議。宰相作為中央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來應該是皇帝依靠的積極力量,但文宗時期的宰相大都不同程度地依附宦官,他們無意反抗宦官也無膽誅除宦官,其主體已失去了與宦官相抗衡的鬥志和鋒芒。文宗已清楚地看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他不可能與宰相們共商大計。作為一個還可算是有主見的皇帝,李訓、鄭注作為「孤寒新進之士」的代表人物被文宗視為合適的人選加入了這場反宦官的鬥爭中。

  甘露事變之後,由於宦官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此宦官氣焰更加囂張,不再信任外朝士大夫,朝官和宦官之間更日益對立,唐王朝走向了崩潰的邊緣。(本文轉自互聯網,若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