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項梁之死:定陶之戰楚軍為何會被章邯擊敗? | 陽光歷史

 

A-A+

解密項梁之死:定陶之戰楚軍為何會被章邯擊敗?

2016年09月02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586 次

  薛城會議後,以項梁為首的項氏集團成了反秦的中堅力量和絕對領導。為了保持這種優勢,項梁在兩個方面做了深入細緻的工作。

  第一,內政方面保障自己的地位。

  現在的楚懷王是原楚懷王的嫡孫熊心,也有叫羋心的,都是一個人。因為楚國是羋姓,熊氏(先秦時的「姓」和「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當時項梁找到熊心時,這個貴族後代正在給人家牧羊,懷著恐懼的心情,熊心來到了革命根據地。項梁讓熊心就襲用他祖父的謚號,立他為楚懷王,這個熊心做夢也沒想到會一步登天。項梁同志認為,使用熊心祖父的謚號是為了順應楚國民眾的願望。要說原楚懷王死的夠窩囊的。他就像一個小丑和白癡,被張儀騙的一愣一愣的,最後客死秦國。按中國人的思維,用這個倒霉的稱號可不吉利,事實證明確實不吉利。可是,項梁無非是要一個名號而已,吉利不吉利關係不大。這個楚懷王如果也像其祖父那樣被人敵人騙死,剛好可是激勵士氣。可僅有這麼一個幼稚的楚懷王,就可以保證項氏集團的穩固嗎?不能。項梁又讓自己的親信陳嬰做楚國的上柱國,封給他五個縣,輔佐懷王建都盱台(xūyi,虛宜)。說輔佐好聽,其實就是監視。項梁希望不要在自己出外打仗時,楚懷王搗鼓什麼亂子。項梁自己呢?號稱武信君。絕對是一把手!在各個崗位安插了親信後,項梁終於可騰出手來,去收拾夕陽紅一樣的秦國了。

  第二,依靠戰功確立並穩固地位。

  要想地位穩固,重要的要是實力。所以項梁同志經過幾個月的調整,親自率兵去攻打亢父(gāngfǔ,剛甫),又和齊將田榮、司馬龍且(jū,居)的軍隊一起去援救東阿,在東阿大敗秦軍。田榮立即率兵返回齊國,趕走了齊王假。假逃亡到楚國。假的相田角逃亡到趙國。田角的弟弟田間本來是齊國大將,留住在趙國不敢回齊國來。田榮立田儋(dān,擔)的兒子田市為齊王。項梁擊破東阿附近的秦軍以後,就去追擊秦的敗軍。項梁開始的幾板斧還不錯,比較順利。可是,他打敗的並不是秦國的主力部隊。基本上算是雜牌軍。這種戰功不具有什麼說服力。下面一件事,說明項梁的權威並不大,很多人只是名義上聽他指揮,聽楚懷王號令。有時候名義上都不聽。項梁為了補充兵力,多次派使者催促齊國發兵,想與齊軍合兵西進。田榮說:「楚國殺掉田假,趙國殺掉田角、田間,我才出兵。」,呵呵,這和做生意差不多。項梁很不高興,他說:「田假是我們盟國的王,走投無路來追隨我,我不忍心殺他。」趙國也不肯殺田角、田間來跟齊國做交易。齊國始終不肯發兵幫助楚軍。項梁無奈,只得派比較聽話的劉沛公和侄子項羽另外去攻打城陽,佔領城陽後,項羽出面組織了城陽大屠殺。這次屠殺,主要是示威,告訴那些秦國城市,不投降就是這個後果。項梁自己向西進,在濮陽以東打敗了秦軍,秦收拾敗兵退入濮陽城。沛公、項羽就去打定陶。這次秦軍有所準備,善於野戰的義軍沒有攻下定陶。劉沛公和項羽也懂得遊擊戰術,打不贏就走。他們離開定陶向西進,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打敗秦軍,殺了李由。然後回過頭來攻打外黃,還是沒有沒有攻下來。總的看來,這些仗打得有些盲目,沒有計畫性。這說明什麼?說明項梁同志缺少統籌全局的能力。原本就不多的兵力被分散,根本無法對付真正強大的對手。更為鬱悶的是,項梁不知道真正的秦軍主力在哪裡。

  項梁想多打幾個勝仗,增加一下自己的權威,可沒有如願。雖然有幾仗勝了,但最重要的戰役沒有拿下來。不過話又說回來,沒有取得勝利的戰役是劉沛公和自己的侄子項羽打的,於自己的威信並無多大損失。項梁有些得意,因為在自己英明正確的領導下,幾乎是攻必取,戰必勝。項梁的威信在這個時候達到了頂點。

  項梁的部隊自東阿出發西進,來到定陶。劉沛公和項羽就是在這裡丟面子的,所以項梁要好好教訓一下秦軍。經過一段時間的戰爭實踐,終於可以有時間做一下總結了。總結會議在隆重祥和的氣氛中進行。與會同志紛紛發言,除了二把手宋義外,其他同志都肯定了項梁同志的正確領導,並一致認為,跟隨項梁同志,很快會迎來更大的勝利。宋義聽不下去了,他說:「項梁同志,打了勝仗,將領就驕傲,士卒就怠惰,這樣的軍隊一定要吃敗仗。如今士卒有點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擔心啊!」項梁聽到宋義這麼說,非常不高興。他表面上虛心接受了宋義同志的意見。在總結會議的最後,項梁同志安排了下一階段的工作,他讓宋義出使齊國,目的有二,一是讓宋義這個傢伙離開領導集團核心;二是嚇唬嚇唬不停號令的齊國,希望齊國回到革命的大家庭。宋義接到命令,知道怎麼回事,馬上動身前往齊國。項梁確實昏頭了,在這個時候,除了排除異己,沒有其他舉動。他對於日益增加的秦國部隊視而不見。也許項梁同志真的認為,秦國軍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定陶大戰前,史記中記載了一個小插曲,就是宋義在出使齊國的路上,遇見了齊國使者,宋義問道:「你是要去見武信君項梁吧?」齊國使者回答說:「是的。」宋義說:「依我看,武信君的軍隊必定要失敗。您要是慢點兒走就可以免於身死,如果走快了就會趕上災難。」。史書中沒有記載齊國使者為什麼要去見項梁,現在分析,應該是示好。畢竟,項梁當時確實打了幾個勝仗。齊國不願意得罪項梁。可是,宋義和齊國使者的話是有深意的,他分明是在邀功。從齊國使者的角度看,宋義是個大好人。宋義呢?不管他說的話是否可以兌現,他都會給齊國人留一個好印象。如果楚國將來真的不行了,他還可以投奔齊國。齊國使者呢?他只需要拖延會見項梁的時間就可以了,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路上耽誤一點時間是完全正常的。宋義的如意算盤打得不錯,不管出現什麼結果,他都是安全的。可是,革命不徹底的宋義終究沒有為自己帶來平安。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非常不幸的是,宋義的話言中了。秦朝主將章邯在萬事俱備後,對楚國軍隊發動了攻擊。項梁在剛剛趕走了宋義,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秦國軍隊突然出現了。項梁還沒來得後悔,就以身殉職了。大戰的經過史書中沒有詳細記載。原因嘛?恐怕是這場戰役太過沒有懸念,相比於不久後的巨鹿之戰,戰場戰役算不得什麼。這場戰役的後果卻非產嚴重,因為項梁的戰死,才把項羽推向了歷史的前沿。可以想像,如果項梁不死,項羽不會成為主角。項羽不成為主角,那反秦鬥爭的勝負真的很難說。歷史不容的假設,假設也毫無意義。項梁戰死的消息對於正在蓬勃發展的反秦義軍打擊非常嚴重。當時,沛公、項羽離開外黃去攻打陳留,陳留堅守,攻不下來。沛公和項羽一塊兒商量說:「現在項梁的軍隊被打敗了,士卒都很恐懼。」於是,項羽、劉邦和呂臣的軍隊一起向東撤退。呂臣的軍隊駐紮在彭城東邊,項羽的軍隊駐紮在彭城西邊,沛公的軍隊駐紮在碭(dang,蕩)縣。這樣就是一個犄角之勢,準備對抗章邯下一輪的攻擊。

  章邯打敗項梁軍隊以後,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沒有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徹底消滅楚國。他認為楚國主力已經被消滅,其他的楚國軍隊不值得憂慮了。在慎重考慮後,章邯渡過黃河北進攻威脅更大的趙國,大敗趙軍。這時候,趙歇為王,陳余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鉅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陳余作為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鉅鹿北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章邯要徹底消滅趙國是有道理的,因為趙國對於秦國,威脅顯然更大。作為秦國後期的傑出將領,章邯的部隊連戰連捷,風雨飄搖的大秦帝國在他的努力下似乎有安定下來的態勢。

  楚軍在定陶戰敗以後,懷王心裡害怕,從盱台前往彭城,隨即進行了一些了的人事變動,他合併項羽、呂臣的軍隊親自統率。任命呂臣為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為令尹。任命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統率碭郡的軍隊。楚懷王這樣安排,是想收回部分權利。畢竟,項梁專權的日子不好過。項梁死了,借這個機會,可以收回權力,打壓一下項氏集團。到底由誰統帥部隊呢?放羊娃出身的楚懷王拿不定主意。

  定陶之戰影響可以概括為六點:一,楚國元氣大傷,剛剛樹立起的威信蕩然無存;二,趙國危在旦夕;三,秦軍士氣高昂,似乎要重現昔日輝煌;四,劉沛公的對手變了,他的機會又來了;五,受項梁排擠的宋義看到了出頭之日;六,這次戰役使一個最重要的人物——項羽走到了歷史前台。

  革命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多數人是在觀望。那個放羊娃出身的楚懷王又在設法打壓項家勢力,他又採取了哪些措施,項羽甘心受楚懷王擺佈嗎?一場血腥的奪權運動正在悄悄拉開大幕。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