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美國的原子彈 中國還能不能結束抗日戰爭? | 陽光歷史

 

A-A+

沒有美國的原子彈 中國還能不能結束抗日戰爭?

2018年02月26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21 次

  複雜的感情 :仇日還是憎美

  整個日本一片震驚,隨後是傷心屈辱、惶恐茫然。一個又一個有淚無聲或聲嘶力竭捶胸頓足的武士,拔出佩刀插進自己的肚腹,顢頇地倒在污血之中。在世界的另一邊,尤其是中國,卻鞭炮鑼鼓一片歡騰。戰爭結束了,而且是中國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晚清以來 100 年民族失敗的恥辱史終於畫上了句號。這個自參與八國聯軍打下北京,就一直在龐然大物的中國面前兇惡、狂妄、刁蠻、殘暴地跳來跳去鬧騰個沒完的小個子國家,乖乖認輸了!縱觀 20 世紀,如果說只有一件大事真正值得中國人驕傲和慶賀的話,那就是抗戰的勝利。中國人站起來了,雖然他後來又站起來了好幾次 ;中國摜掉了扣在頭上的「東亞病夫」的帽子,雖然它注定還要在貧窮、動亂和飢餓中繼續熬過漫長的歲月,但畢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任人欺凌宰割,畢竟與美、蘇、英、法一道躋身於「世界五強」。

  也許不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人,能夠體會得到中國人的心酸。民族的自尊和自負,多少年以來,而且還將不知多少年地左右著我們的情緒、觀念、自我定位、心態和生態。在別的國家眼裡,中國人真是難以理解。一方面,對戰敗國抱著「以德報怨」的寬宏大量,將大批侵略軍優先用軍艦送返日本,只對極少數戰犯提出起訴,放棄巨額戰爭賠款 ;另一方面,又為對方老是以怨報德、忘恩負義而激憤,什麼參拜靖國神社、拒不公開認罪、篡改歷史教科書、釣魚島糾紛、極端右派分子的言論和表演……每次都引起一番新仇舊恨。

  一方面,大量回憶和描寫抗日戰爭的出版物、影視作品,大屠殺紀念館,慰安婦的控訴,民間索賠,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慘痛的過去 ;另一方面,卻發誓要和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國人的感情是複雜的——對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居然惺惺相惜 ;聽到美國大兵強姦日本少女,心裡頭又像鄰村的二妞叫洋鬼子糟蹋了一樣不好受 ;滿心信任和稱讚日本商品的同時,打心眼兒裡嘲笑蔑視它們的製造者 :「小日本做的!」

  學者余英時曾用一個詞形容中國人對美國的民族感情,叫「羨憎交織」。其實,這個詞用來形容對日本人的態度更為確切。美國太遙遠了。美國不管它有多好和有多壞,總不至於讓中國人牽腸掛肚或是金瘡迸裂。而日本就可以很輕易地做到,它就在你的隔壁,動不動就能讓你既驚且懼,既慕又歎,既恨還愛。你說不清他們到底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是親戚還是宿敵,是謙卑還是驕狂,是聰明還是蠢笨,是刻板還是滑頭,是戰爭還是和平。

  說起對美國的「羨憎交織」,其實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日本。日本打遍天下幾無敵手,最終敗在美國人手上。二戰後,佔領軍統帥麥克壓撒主導了對整個日本社會的結構性改造,使日本得以迅速修復戰爭創傷,成為「坐二望一」的世界經濟強國。美國是日本的最大的剋星,又是最大的救星,是主人、恩師又是競爭對手,不由得它不對之「羨憎交織」。「日本可以說不」,就是這種情結的最好註解。

  當電視裡面出現,西方七大工業國領袖濟濟一堂,規劃著世界的經濟版圖和秩序時,一個頭髮梳得油光發亮、個頭比其他人矮去一大截的日本首相也忝列其中,我們總不免要多打量他幾眼——用所謂「羨憎交織」的目光。我們不會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德國人、義大利人,更談不上英國人、法國人、加拿大人,當然也不會這樣去看美國人。歷史上美國對中國是有恩的,談不上有什麼過不去的「仇」。美國從來沒有侵佔、分割過中國的領土,相反卻在抗戰中給予中國最大的援助。中國軍隊在朝鮮戰爭和越戰中與美軍交過手,朝鮮戰爭可以說是打了個平手,而越戰卻是美國輸了。平手的意思,不是雙方兵力消耗的相等,而是看戰爭的結果。朝鮮戰爭的結果是回到戰前的起點,參戰四方以原有的「三八線」為停火分界。連美國將軍也承認,板門店談判是美國第一次在結束一場沒有打贏的戰爭的協議上簽字。

  難以獨立打贏的一場戰爭

  如果不是以結果,而以雙方被俘、死傷的數字作為衡量戰爭勝負的依據,豈不是可以這樣說 :中國的抗日戰爭沒有勝利,中國應該算是戰敗國,而日本是戰勝國?這顯然是荒謬的。中國抗戰中死傷的巨大數字,無法做具體統計,一般認為當數以千萬計,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直接死於戰場的軍人,達 132.4 萬多人。中國軍隊被俘或投降的數字也很大,僅被改編為偽軍的就有幾十萬的人。經濟損失更極為驚人,3000 萬的人喪失家園,戰前戰後物價相差 1800 倍(重慶 2613 倍,昆明 6894 倍)。為戰爭花費的巨額款項,已經大大超過了中國人民的納稅能力。

  誰都知道,中國是慘勝。中國只是理論上和道義上,贏了這場戰爭。日本是向盟軍投降,而中國僅為盟國陣營中的一員,耗時最久,代價最大,傷亡也最慘重。如果沒有盟國的參戰,中國要贏得這場戰爭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者無妨這樣講,如果不是日本主動攻擊同盟國而引發太平洋戰爭的話,中國連這樣的慘勝都會覺得奢侈。有人把中國的抗戰,形容為一個輕量級對重量級的拳擊大戰。這位輕量級拳手,被那個重量級的傢伙連續打擊了 8 年甚至更久之後,極度痛楚、疲憊地倒在繩欄上,忽然裁判一聲口哨,將他的一隻胳膊高高地舉起,宣佈是他「贏了」!情況就是這樣。

  1945 年 4 月至 6 月間的湘西會戰,是日本投降前在中國打的最後一次大的戰役。中方投入 19 個師,日方投入 3 個師團、1 個旅團和 1 個聯隊(團級建制)。按史家的評說,這次戰役以日方的失敗告終,所謂「湘西大捷」。雙方的傷亡數字是,日方死 1500 人,傷 5000 人 ;而中方傷亡 13713人,為日方的 2 倍。中方還特別提到,俘虜日軍軍官 17 人,士兵 230 人,為七七事變以來俘虜人數最多的一次。日軍以「強弩之末」在中國作「垂死的掙扎」,仍有這樣的戰績。

  日本投降的主因,還是屈服於美國。更直接地說,還是怕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使得以凶頑著稱的數百萬皇軍喪失用武之地,抵抗失效,只能給整個日本帶來一片焦土,甚至種族滅絕。

  中國軍民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是日本最終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戰敗不等於投降,投降則是承認戰敗。如果沒有美國參戰,或者說如果美國沒有發明和使用原子彈,日本絕不可能那樣迅速和突然地接受《波茨坦公告》,那樣乖乖地放下武器。不要說 70 年日本皇軍一直有視投降、被俘為絕大恥辱的傳統,即連日本歷史上也從未有過對外投降的記錄。縱使日軍在各戰場失利,向本土節節敗退,其作戰能力仍不可低估。

     美國估計,在日本本土作戰,盟軍可能還要付出上百萬的人犧牲才能取勝。從日本天皇的角度,原子彈的爆炸也給了他決定終戰的最有力的借口。因為軍部領袖們一時方寸大亂,提不出任何對付該武器的良策,當然更無力再阻止天皇做出決斷。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