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能夠一時稱雄:趁中原戰亂時候的積累是關鍵
晉王和梁王逐鹿中原,打的是你死我活,殊不知燕山南麓幽州以北的契丹開始蠢蠢欲動。早年,唐在幽州設置節度使,以防北部少數民族南下。安史之亂後,壓抑多年的契丹日益強悍,也開始將目光轉向中原。他們是怎麼做戰備工作的呢?
以下是正文------
契丹屬於東胡,作為北方的少數民族,以遊牧為生。按照草原部落的政治生態,部落首領是選舉產生的,但是隨著一個人當政後,一切變得不一樣了,他就是為人機敏、有勇有謀的耶律阿保機。主持契丹政務後,阿保機看到的不僅是豐美的牧草,更看到了農業的重要作用———逐水草而居確實自由,而自由的代價就是靠天吃飯,每遇天災,人畜必定大量死亡,所以必須向漢人學習農業知識。
每年冬天,草原上秋草枯萎,日子最是難過。而此時,臨近幽州關塞之處天氣還比較溫暖,青青牧草誘惑著大量北方牧民向幽州聚集,同時激發起遊牧民族的掠取佔有之心。這樣一來,幽州百姓的太平日子沒有了,加上節度使劉仁恭殘暴無度,一批又一批的關內人口向關外遷徙。遷徙大軍帶走的不僅是人口,也將耕作技術帶到了關外。
晉王攻打劉守光的時候,其參事韓延徽到關外向契丹求援。阿保機正求賢若渴,有意將韓延徽留在身邊。韓延徽對劉守光的戰略部署非常清楚,深知其大勢已去,索性順水推舟答應下來。就這樣,契丹南下稱雄的序幕拉開了。
漢人糧策壯大契丹
這天,阿保機問計於韓延徽:「你來我契丹看到我們兵強馬壯,契丹振興指日可待。南方軍事吃緊,必然有北來的漢人,只是他們難以適應契丹的苦寒,對他們我該如何處理呢?」韓延徽確實有治國安邦的大智慧,他是這麼說的:「大汗,北來的南人如我一樣,都是躲避兵禍的百姓,希望到契丹過平安日子,讓家裡人有飯吃、有衣穿,因此不會對大汗造成任何影響。」看著阿保機連連點頭,他繼續說:「那麼大汗,您可以開恩讓北來的漢人開墾田地,種植糧食蔬菜,編織土布,這樣南人得以安置,契丹還可得到比較穩定的糧食供應。」「我契丹是馬背上的英雄,農業耕作不是我們的特長啊!」見阿保機面有憂慮,韓延徽恭敬地說:「大汗,契丹每年深秋時節都向南方遷徙,因燕山南麓有牧草可供牛馬所需。可遇到災年,只能聽天由命。當年劉仁恭深知糧草重要,一入秋便開始按契丹軍制訓練軍隊,到深秋必突襲出燕山的契丹牧民,使契丹無法越過長城。
同時,他還用糧草制約契丹南下。」阿保機坐正了身子,「韓公快講。」韓延徽接著說:「中原地區軍事戰略無不出自《孫子兵法》,兵聖有云: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每年的秋歲,契丹無糧,整個部落只能向南遷移。而劉仁恭為了防止契丹大軍南下,除了軍事襲擾外,必派出騎兵北出長城400里分區域焚燬牧草,契丹牧人難以抵近長城300里,所以每年凍餓斃亡牛馬無數。德欽可汗不得已,只能買馬賄賂劉仁恭以讓牧民在長城附近放牧。如果我們在靠南的地方開墾土地,種植糧食,不僅能夠產出麥稈等飼料,還可保證糧食供應。農民有了土地,也一定會安心地種植屯墾。到時候,契丹一定能夠向南以圖霸業。」「韓公所言極是。那就請您統領南人事務,修田築城,為我契丹大業奠定基礎。」聽了韓延徽的分析,阿保機果斷決定。
就這樣,韓延徽作為一個漢人,在契丹大汗帳下開始了丞相工作。可以說,契丹步步壯大,與韓延徽的糧食政策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