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解密:為何趙普得到宋朝前兩任皇帝的重用? | 陽光歷史

 

A-A+

宋史解密:為何趙普得到宋朝前兩任皇帝的重用?

2017年02月03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98 次

  對於趙普,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半部《論語》治天下」,認為他是書讀得少而精明強幹的傑出代表。趙普的確沒讀過幾天書,《宋史趙普傳》說:「普少習吏事,寡學術」,意思是他鑽研的是處理事務的技巧,擅營謀、工心計,不喜歡啃書本、掉書袋。及至他當了宰相,趙匡胤還常常勸說他多讀點書,於是浪子回頭,「晚年手不釋卷」。去世後,人們驚奇的發現,他在家裡日夜閱讀的,只不過是一本薄薄的《論語》而已。
  既然可以把「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理解為人們對他活學活用、聰明能幹的讚美之詞,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朝廷內外譏笑他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的反對之聲。事實也如此,他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後代,其名聲都不敢恭維,他鑽營取巧、專橫跋扈,同事們對他很有意見,「普為政頗專,廷臣多忌之」(《宋史趙普傳》);清代王夫之在《宋論》中評價他「阿附朋黨,傾危善類」、「密謀行險,戕害天倫」,說他是個「不仁之人」。這樣一個不講團結而又品格低劣的人,怎麼還能穩坐釣台、三登相位呢?怎麼還能榮貴一世、高位善終呢?
  趙普進入權力核心,走的不是科舉正道,而是先做幕僚,再做朝官,先在幕後,再至前台,有一個「潛伏」到公開的過程。他先被後周永興軍節度使劉詞招聘為從事,因為參謀得好,劉詞臨終向朝廷推薦了他,被宰相范質安排到當時還是後周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軍前效力,任軍事判官,成了趙匡胤的一名參謀。參謀參謀,有事則參,無事不謀。對於有才能者,主人往往與他有商有量、倚為智囊,對於無能或還沒表現出潛能者,那就只能做些備馬扶鞍、打點家務的小事了。不過,是金子,總會閃光的,有能力的人,做小事也能做出大出息來。當時,周世宗用兵淮上,趙匡胤攻下了滁州(今安徽滁州),戰亂之際,趙匡胤父親趙弘殷卻在滁州一病不起,這個節骨眼上生病,那不是添亂嗎?真讓趙匡胤愁眉不展。好在趙普善解人意,見事做事,侍湯送藥,極盡慇勤,使趙老太爺和他們一家子都非常感動,趙老太爺還把趙普當成自己家裡人看待,「宣祖臥疾滁州,普朝夕奉藥餌,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宋史趙普傳》)從此,他融入了趙氏家族,也以良好的印象進入了趙匡胤的視野。


  如果說照顧父親讓趙匡胤注意到了趙普,那下面這件小事,就可以說讓趙匡胤對趙普刮目相看了。趙匡胤攻下滁州之後,抓獲了百多名盜賊,準備推出午門,就地正法,趙普懷疑這些抓獲的盜賊中有無辜者,勸趙匡胤重新審訊一番,通過審訊,其中果然有許多無辜者,趙普此舉,挽救了許多活生生的生命,參謀參到了關鍵處、點子上。這事說明他不僅有一定的觀察能力,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還能對領導的工作做到查漏補缺、及時提醒,而這些特點,正是一個好參謀必備的素質。不久,趙普就成了趙匡胤的掌書記,即機要秘書,進入了趙匡胤的核心決策層。
  趙普為趙匡胤立的頭功便是幫助他策劃了「陳橋兵變」。在驚心動魄的「陳橋兵變」中,無論是開頭的契丹南侵、後漢加入,還是將領們有組織的集中勸進,乃至後來的「禪讓文書」、「黃袍加身」,無一不是精心策劃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趙普出主意,想辦法,勸說趙匡胤權衡利弊、下定決心,同時斡旋上下、鼓動將領,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風聲鶴唳之間,政變穩妥而相對溫和的進行,使這一奪人江山、改朝換代的驚天之舉,以不損一兵一卒而和平過渡。能在驚濤駭浪中掌舵,不能不說,趙普作為一個地位低下的幕府人員,不但具有把握全局、運籌帷幄、協調和平衡各方關係的能力,而且具有領會領導意圖、並把領導的意圖轉化為堅強行動的執行力和落實力。
  然而,在家天下時代,謀人錢財已屬不義之圖,奪人江山則是不法之舉了,更何況人家周世宗屍骨未寒、孤兒寡母可憐楚楚,都是需要挑戰法律與良知底線的。這種逆國法、背綱常、無道德的行為,誰才是最能夠直接面對、悉心商討、堅決執行而又讓人放心的對象呢?當然是最可靠的身邊人,可見趙匡胤對趙普的信任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但同時,趙普在上下疏通之際,當然還要時而唱白臉,時而唱紅臉,時而威逼,時而利誘,動之以情,曉之以利。總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趙氏家族,趙普幾乎對任何人都是六親不認、不擇手段的。這說明,從一開始,趙普選擇的就不是一條「賢臣」之路,因為賢臣需要以學問、胸懷、道德為基礎,以忠於皇族、服務百姓為依歸的,而這些恰恰是趙普的性格弱點。趙普既然無法走上光明正大的路子,那就只有走陰謀詭計、鑽營取巧之途,他要發揮其擅營謀、工心計的特長,像「蛔蟲」一樣,鑽進領導的陰謀,鑽進陰謀的核心,成為陰謀不可或缺的智囊、幫兇,於翻江倒海、驚心動魄處顯神算、建奇功,來實現一步登天的目標。
  趙匡胤的事業成功了,披上了龍袍,坐上了龍椅,創下了大宋基業。不過,龍椅是坐上去了,但這把椅子是不是牢靠,那就要看他的陰謀是不是做到了萬無一失。「陳橋兵變」後,趙普替趙匡胤思考的是如何使他坐穩這把龍椅的問題了。因此,趙普又一次為趙匡胤精心策劃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實現了「釋兵權」、消隱患、穩皇位的目的。在這齣戲裡,趙匡胤是主角,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宿將是配角,而老謀深算的趙普臉都沒露一下,過程與結果卻全在他的頭腦與手掌之中,他是導演。

  趙普的命運是與趙匡胤的陰謀共沉浮的,因為他是趙氏奪人江山陰謀的直接策劃者、參與者與落實者,他是趙匡胤肚裡的「蛔蟲」,他懂得趙匡胤的構想與企圖,瞭解他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與陰暗面。趙氏之所以能夠奪取江山,是其武功、魄力、運氣與趙普智慧強強聯合的結果,沒有趙譜,趙匡胤的文韜武略,或許會以另外一形式出現,其結局是另外一番景象也未可知。
  像趙普這樣的奇才,在主子心裡常常只會有兩種狀態,一種在功業完成之後,既擔心對方抖自己的老底,又擔心對方功高蓋主,於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一種當成創業與守成的核心智囊,萬事依賴,信任有加。趙匡胤是一個善於規避風險、尊重人才的梟雄,他一般不會以流血的方式收拾功臣,以免授人以柄,節外生枝,何況趙普雖然陰險毒辣,但「無毒不丈夫」,成大事者就要關鍵時刻狠得下心、下得了手,趙普的一貫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有奇效,何況,無論現在抑或今後,自己還得多多倚仗他,唯一的要求是趙普無條件地忠於自己,而這一點趙匡胤有絕對把握,他對趙普是放心的。

  如果說趙普策劃的「陳橋兵變」讓趙匡胤奪取了天下,那麼「杯酒釋兵權」就讓趙匡胤坐穩了江山。因此,趙普的目標也不久也實現了,四年左右的時間,他就由一個小小的掌書記,先提拔為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後提拔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實現了他先幕僚再朝官、先家奴再大臣、先幕後再前台的飛昇,成了地位顯赫的宰相。但是,作為百官之首的宰相,趙普有些事也確實做得有點離譜。比如,皇帝最怕部下專權結黨,但趙普推薦的幹部,皇帝如果不用,他便一奏二奏三奏,連續上書,「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宋史趙普傳》),皇帝哪裡是「悟」,他是對趙普這種自私而又任性的行為無可奈何,服了你了;比如,皇帝忌諱部下與外國有私交,趙普卻偏偏收了人家吳越王錢俶十瓶「瓜子金」,又恰好被趙匡胤撞見,你說有多難堪;比如,皇帝擔心大臣架空皇權,規定宰輔大臣之間不得通婚,趙普卻與樞密使李崇矩結成兒女親家;比如,國家禁止私販木材、私購土地,他卻私買木材修建豪宅,私購土地擴充房產,明知故犯;其他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的事更是不勝枚舉。
  開國之際,正是整肅政治、打擊奸佞、澄清天下、塑造清明政府形象的關鍵時期,他趙普無視朝廷威嚴,無視領導幹部形象,無視時代潮流,置皇規國法於不顧,簡直倒行逆施,罪大惡極。如果數罪並罰,削官籍沒、發配流放是起碼的,就是殺頭索命也不為過。然而,趙普是誰?他是趙氏王朝得以建立的功臣,是趙匡胤肚裡的「蛔蟲」、陰謀設計師啊。何況,對於趙匡胤來說,趙普是與自己「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一起分過贓」的「戰友」,是認過宗族的「打虎親兄弟」,是一條滕上的蚱蜢,唇亡齒寒,趙普沒了,趙匡胤遇大事同誰商量去呀?有他這膽量的,就沒他這計謀;有他這計謀的,就沒他這老辣;有他這老辣的,就沒他這果敢;有他這果敢的,就沒他這周密;有他這周密的,就沒他這運氣。所以,他違反禁令、中飽私囊,皇帝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結交錢王、私通外國,皇帝只是酸不溜秋地嘟嚕兩句:「他(吳越王)還以為國家大事都是由你們這些書生決定的」;他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皇帝也頂多只是設個副宰相分點權或稍稍降職而已。趙普心裡有底,只要不謀反,其他可以隨心所欲,皇帝既不會抄自己的老底,也不會取自己性命。這與感情無關,利益使然。
  趙普一系列肆無忌憚違紀的結果是,皇帝安排他當河陽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職務稍降,但還是享受宰相級待遇。相對於他犯的事來說,這簡直不算什麼處罰,等同於拍拍肩膀提醒一下。不過,趙匡胤走得早,不久就帶著他的陰謀駕鶴西去了,由弟弟趙光義繼位。趙普與趙光義雖然都曾經是趙匡胤陰謀的參與者與執行者,但對於趙光義來說,趙普與兄長手下眾多身邊人和大臣一樣,平時只是同事關係,至於父親和兄長認下的那層宗族關係,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所以,趙光義當了皇帝後,並沒把趙普當回事,只是把他調回京城,先任太子少保、後任太子太保,一個稍有資歷的人就能幹的閒職罷了。趙普沐浴新朝,卻絲毫也感受不到新朝氣象,倍受冷落,鬱鬱寡歡。

  趙普是不甘於坐冷板凳的,對於他來說,缺少的不是皇帝的信賴,而是一個「陰謀」,只要皇帝有「陰謀」,他就是靶場上的老黃忠,百發百中。前面說了,趙普曾經被趙老太爺當作自家人,還有一件小事沒交待的是,趙氏兄弟已故的母親昭憲杜太后也曾經把趙普當成自己人,總是「趙書記、趙書記」親熱地叫著,特別是趙老太爺去世後,凡家裡的大事都必請趙普商議。臨終前,她把兒子和趙普叫到跟前交待遺言,自己說,趙普記錄並見證,確定了一個皇位繼承的順序: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接任,趙光義死後趙廷美接任,再由趙廷美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或趙德芳。趙普書寫好後,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記載的「金匱之盟」。
  皇帝大都是有心病的。趙光義的心病是什麼呢?就是這個「金匱之盟」。因為這個盟約規定他不能把皇位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這是多麼讓人糾結的事啊。要治好心病,就得篡改盟約,讓歷史繞過預定的路線圖前進。要篡改盟約,就得搬開自己的弟弟和趙匡胤的兒子們,於是就有了「陰謀」。趙氏兄弟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一有陰謀就會立馬想到同一個人——趙普。對於趙光義來說,想到趙普不僅因為趙普是「金匱之盟」的參與者,「解鈴還需繫鈴人」使然,而且因為趙普是一個頂尖的陰謀家,沒有他擺不平的勾當。於是,趙普被趙光義重新啟用為宰相。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趙光義與趙普君臣合謀,把趙廷美貶到了洛陽,接著貶到涪陵,使他困於偏遠之地,即使有想法也沒辦法,最後鬱鬱而終。為什麼說君臣合謀呢?試想,一個有「金匱之盟」確保自己能登上皇位的趙廷美,真會如《宋史考異》所說:「廷美之陰謀,事無佐證,特以地處危疑,為眾人所矚目,太宗已懷猜忌,普復從而媒孽之,故禍不旋踵耳。」趙廷美成了陰謀的犧牲品,至於「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不過是陰謀的一個前奏罷了。趙普深深懂得,只要有陰謀,就會有他的市場,就會有他的錦繡前程。隨著「金匱之盟」關鍵人物逐漸離開歷史和政治舞台,趙光義對他更加信任,更加倚重,無以復加。
  縱觀趙普一生,有生之年,三登相位,死後謚「忠獻」,先追封「真定王」,後追封「韓王」,還「配饗太廟」,實現了一個做臣子能夠得到的最高榮耀與待遇,可謂人臣之極。趙普的成功,關鍵在於道路的選擇,他選擇的是一條與極權合謀的通幽曲徑,利用陰謀,把自己與極權捆綁成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麼大富大貴,要麼遺臭萬年。這就像攀登高峰,越是險峻處,越容易墜落深淵,也越容易衝刺峰頂,越容易奪取成功.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