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歷史上比大熊貓還珍貴的動物是什麼
魯迅先生說: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事實的確如此,有時比較普通的東西,在它當初來到一個陌生的地點時,總是受到人們的優待。三國時期其實就有這樣一種動物,因為它不是咱本地的事物,屬於外來的動物,因此在它當初經常出入王公貴族家庭,有時甚至成為皇帝的新寵。這種動物就是後來屢見不鮮的驢子。
驢子原產於非洲,非洲野驢是現代驢子的共同祖先。驢,似馬,長耳。——《說文》。段註:「按,『驢、騾、駃騠』太史公皆謂為匈奴奇畜,本中國所不用,故字皆不見經傳,蓋秦人造之耳。」 就因為他是舶來品,因此東漢末期漢靈帝在張讓的介紹下,得到一頭驢子,他如獲至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因此當時皇宮中養驢成為一種時尚,本來嘛,驢子雖然有些倔脾氣,可是性子溫和,而且這種東西又稀缺,一時間養驢成為一種時尚。
漢靈帝如此,後來三國時期的其他人物自然也不例外,據說曹魏陣營裡上至太子曹丕,下至關內侯都非常珍愛驢子,一個叫王粲的文學青年,曾經寫出了《登樓賦》的大作,對驢子的叫聲情有獨鍾,他認為聽驢子的叫聲是一種享受,那個男高音讓人拍案叫絕。閒暇之際,王粲也引吭高歌,專門模仿驢子的叫聲。那時間走進王粲的世界,真可謂是驢嘶長鳴。
天有不測風雲,王粲後來死去了,作為好朋友,曹丕感到萬分悲痛,為了沉痛悼念王粲同志,在王粲墳墓前,曹丕提議,每人都學驢的叫聲,頓時驢音裊裊,不絕於耳。
當曹魏對驢子如醉如癡的時候,吳國的孫權自然也不例外,不知道哪裡他也弄到了一隻驢子,於是到大殿裡去顯擺。恰在此時,孫權看到手下大將諸葛瑾的臉長,於是就在驢臉上寫下了「諸葛子瑜」,子瑜是諸葛瑾的表字。這時候,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年齡很小,就問孫權要了筆,於是在驢臉上寫下了「之驢」的字樣,孫權哈哈大笑,於是就把驢子賞賜給了他。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菜花無處尋」。昔日的被封為國寶的驢子,如今早已在全國各地普及,人們提到驢子,再也不把當成掌上明珠,不過在普通農民那裡,驢子成為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有時在詩人眼裡,驢子還是他們自己精神的寫照,本來嘛堅強的性格,不屈的精神,行走於瀟瀟雨下,享受「細雨騎驢入劍門」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