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雍墓之謎:顧氏三賢相隔數百年為何葬在一起?
隨著新版電視連續劇《三國》的熱播,三國歷史再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說到《三國演義》中有名的丞相,大家第一印象一定是曹操、諸葛亮,當問起東吳的丞相是誰,相信不少人一定回答不上來。
最近,位於蘇州穹窿山景區的小王山,成了不少蘇城人關注的焦點,因為相傳那裡埋葬的「顧氏三賢」,其一就是三國中的吳國丞相顧雍。清道光顧震濤所著《吳門表隱》以及蘇州《木瀆小志》均記載,顧雍和西漢時的吳侯顧貴、南北朝時期的顧烜,同葬在小王山。
這「顧氏三賢」是何關係?他們為什麼會同葬在一起?在歷史長河中,他們分別書寫了哪些傳奇故事?
東吳大帝孫權曾跪拜顧母祝賀
顧雍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的第二任丞相。自黃武四年(公元225年)六月至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他擔任丞相長達近19年之久,是吳國任職時間最長的丞相。
根據江南顧氏研究學會會員、顧雍第56代後人顧俊榮提供的資料顯示:顧雍(公元168-243年),字元歎,吳郡吳縣人(即蘇州)。顧氏是江南名門望族,顧雍從小聰明機靈,少年時曾師從因避怨而隱居於吳的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原名蔡雍)學琴與書法。蔡邕對顧雍的才華十分賞識,認為將來必定有所成,於是將自己的名字相贈。
弱冠之年,顧雍即由州郡官吏表舉推薦,開始步入仕途,屢有建樹。後他累遷大理奉常,兼領尚書令,總攬直接對君主負責的一切政令,並被封為陽遂鄉侯。
黃武四年(公元225年)五月,當時的東吳丞相孫邵病逝後,誰來繼任一時成為公眾關心的焦點。當時,呼聲最高的是東吳開國元勳張昭,但是,孫權經過一番反覆權衡,卻任命顧雍為丞相。
顧俊榮稱,根據史料記載,隋朝開考科舉以前,朝廷官員都由世族豪門子弟擔任。顧雍的六世祖顧琮,漢代時做過尚書。四世祖顧奉,做到穎川太守,顧家在吳地很有影響,因此讓顧雍出來當丞相,就有了宗族的威望。而且顧雍任地方官時,所到之處都有政績,顯現出政治才能。此外,顧雍溫文儒雅,處世為人低調。就拿顧雍陞官封侯那次來說吧,碰上這事,一般人都會喜形於色,急於告訴他人,而顧雍不聲不響,家人竟然一點都不知道。就沖這些,孫權也要讓顧雍來當這個丞相。
顧雍當丞相後不久,孫權帶領朝中大臣親自前往祝賀,並當眾在大庭中跪拜顧母:「恭祝老人的兒子榮升丞相!」幾天後,孫權又叫太子到顧宅去慶賀。
在顧雍的精心輔助下,吳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出現了全面興盛和繁榮,人稱他為「東吳名相」。
顧雍的丞相風格和諸葛亮截然不同
當上丞相後,即使與孫權單獨相處時,顧雍也十分注意君臣之禮。他經常察訪民間疾苦,提出了不少適當而有效的辦法,功績不小,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他常將瞭解到的情況及自己的建議主張,暗中報告孫權,如果被採納,功勞則歸於孫權;如果不被採納,始終不洩露,沒有第二個人知道,因此贏得了孫權的器重和信任。
但顧雍並不是一味迎合,在有關國家大事及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他雖然講話時表情仍很順和,態度則明朗,從不妥協。
顧雍善於思考,經過深思熟慮後提出了許多政見主張,孫權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連兩朝元老、輔國將軍張昭「法令太稠,刑罰微重,宜有所蠲損(減免)」的陳奏,孫權也要詢問顧雍,得到證實後才實施。平時,孫權常派中書郎到顧雍處咨詢國事舉措,顧雍認為可行的,便會立即與來訪者相互商量,反覆研究推敲,並設宴接待;如果不合意,顧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來訪者見此即告退回去。孫權對此則毫不介意。
弱冠之年,顧雍即由州郡官吏表舉推薦,開始步入仕途,屢有建樹。後他累遷大理奉常,兼領尚書令,總攬直接對君主負責的一切政令,並被封為陽遂鄉侯。
黃武四年(公元225年)五月,當時的東吳丞相孫邵病逝後,誰來繼任一時成為公眾關心的焦點。當時,呼聲最高的是東吳開國元勳張昭,但是,孫權經過一番反覆權衡,卻任命顧雍為丞相。
顧俊榮稱,根據史料記載,隋朝開考科舉以前,朝廷官員都由世族豪門子弟擔任。顧雍的六世祖顧琮,漢代時做過尚書。四世祖顧奉,做到穎川太守,顧家在吳地很有影響,因此讓顧雍出來當丞相,就有了宗族的威望。而且顧雍任地方官時,所到之處都有政績,顯現出政治才能。此外,顧雍溫文儒雅,處世為人低調。就拿顧雍陞官封侯那次來說吧,碰上這事,一般人都會喜形於色,急於告訴他人,而顧雍不聲不響,家人竟然一點都不知道。就沖這些,孫權也要讓顧雍來當這個丞相。
顧雍當丞相後不久,孫權帶領朝中大臣親自前往祝賀,並當眾在大庭中跪拜顧母:「恭祝老人的兒子榮升丞相!」幾天後,孫權又叫太子到顧宅去慶賀。
在顧雍的精心輔助下,吳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出現了全面興盛和繁榮,人稱他為「東吳名相」。
顧雍的丞相風格和諸葛亮截然不同
當上丞相後,即使與孫權單獨相處時,顧雍也十分注意君臣之禮。他經常察訪民間疾苦,提出了不少適當而有效的辦法,功績不小,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他常將瞭解到的情況及自己的建議主張,暗中報告孫權,如果被採納,功勞則歸於孫權;如果不被採納,始終不洩露,沒有第二個人知道,因此贏得了孫權的器重和信任。
但顧雍並不是一味迎合,在有關國家大事及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他雖然講話時表情仍很順和,態度則明朗,從不妥協。
顧雍善於思考,經過深思熟慮後提出了許多政見主張,孫權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連兩朝元老、輔國將軍張昭「法令太稠,刑罰微重,宜有所蠲損(減免)」的陳奏,孫權也要詢問顧雍,得到證實後才實施。平時,孫權常派中書郎到顧雍處咨詢國事舉措,顧雍認為可行的,便會立即與來訪者相互商量,反覆研究推敲,並設宴接待;如果不合意,顧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來訪者見此即告退回去。孫權對此則毫不介意。
「宰相肚裡能撐船」說的就是他?
赤烏初年,吳國發生了一件轟動朝野的政治大案。當時有兩個擔任朝廷中書官職的人,分別叫呂壹、秦博,負責典校各官府及州郡文書,掌管傳宣詔命權力。他們的職級並不太高,但正巧當時孫權試圖以經濟問題為突破口進行吏治整頓,所用之人正是這二位。而呂壹、秦博小人得志,居然作威作福起來,一點兒小事就上綱上線,常常誇大案情,誣陷詆毀大臣。
太子孫登帶頭反對呂壹、秦博,丞相顧雍等人都向孫權檢舉揭露,被壓抑的朝廷重臣也紛紛出來說話,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同心憂之,言至流涕」,潘濬甚至想用劍去刺死呂壹,以除國患。朝野上下一片反對,孫權迫於壓力,只得拿呂壹開刀。呂壹被罷官免職,「收系廷尉」。
顧雍親自前往提審,呂壹也曾詆毀過顧雍,但在審問罪狀時,顧雍仍和顏悅色,臨走時,他還問呂壹還有什麼話要說的。呂壹叩頭無言,自知罪孽,心服口服。與顧雍一起去的尚書郎懷敘恨透了呂壹,當面痛罵並污辱,顧雍馬上制止,責怪道:「官有正法,何至於此!」此事過後,顧雍也被後人頌稱「宰相肚裡能撐船」。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說法。
顧雍劇照
孫子醉酒被罰「背向壁臥」思過
《世說新語》記載,顧雍教育子孫十分嚴格,他的兒子、孫子都為官一方,頗有政績。愛子顧邵被派到豫章做太守,由於操勞過度染病而死。消息傳來時,顧雍正在和手下的人下棋,他雙手緊握,指甲都把手掌刺破了,血滴在棋盤上,但神色不變落子依舊,還是堅持把棋下完。等客人都走後,他才忍不住用毛巾摀住臉號啕大哭。哭完,愁容散去,神色自若,像沒有事一樣。
顧俊榮說,顧雍身居高官,除了自身清廉公正外,對家人也能嚴加管教。有一次,孫權侄女出嫁,女婿是顧雍的外甥。顧雍父子及孫子顧譚前往慶賀,參加喜宴。當時,顧譚的官職是負責選拔官吏的選曹尚書。那天孫權也非常高興,所以眾人都十分盡興。顧譚喝了很多的酒,一副醉醺醺的樣子,曾多次起身跳舞,而且跳個不停。
顧雍見顧譚喝醉了,雖氣怒,但因考慮場合與情面,當場不便發作。第二天一早,他就將顧譚叫去,嚴厲責斥,警告顧譚下不為例,並罰「背向壁臥」,足足一個時辰,才允許他離開。
根據記載,公元242年,顧雍染病,第二年十一月病故。孫權著素裝親自弔喪,謚曰肅侯。孫權死後十多年,景帝孫休下詔稱「故丞相雍,至德忠賢,輔國以禮」,並封顧雍次子承襲爵位為醴陵侯。吳國末年,陸凱稱「漢有蕭(何)、曹(參)之佐,先帝有顧、步(騭)之相。」可見,顧雍在東吳歷史上的影響。
「顧氏三賢」之顧貴
他是所有顧氏的祖先
史料上對於西漢時吳侯顧貴的介紹並不多。在《吳門表隱》中,針對顧貴有這樣的記載,「漢元鼎五年,從路博德擊南越,功封吳侯,始居於吳郡橫山。山東范縣有顧城,貴所築也。」
顧俊榮說,顧貴是顧氏的遷吳始祖,說到顧貴的身世,則不得不提越王勾踐。越王勾踐的第13世孫搖被封東甌王位,國號東甌(號東海王),封地烏程(今溫州一帶)。王位傳到14世孫安朱這代,封其為顧余侯,自此顧姓誕生。東甌王位實行世襲制度,安朱之後又傳了四代,傳到了顧建手裡。顧建生有三子,長子顧省,史籍無考,且無後嗣。次子顧貴繼承父兄之職。
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東甌王位傳到了安朱第四代後人時,其部族開始受到閩越的進攻,於是向漢求援。漢政府派兵支援,閩越聞訊即退兵。迫於閩越的壓力,東甌這支越人向中央要求內遷,漢武帝就封其為馳義侯,遷其部眾於江淮地區。
顧雍劇照
孫子醉酒被罰「背向壁臥」思過
《世說新語》記載,顧雍教育子孫十分嚴格,他的兒子、孫子都為官一方,頗有政績。愛子顧邵被派到豫章做太守,由於操勞過度染病而死。消息傳來時,顧雍正在和手下的人下棋,他雙手緊握,指甲都把手掌刺破了,血滴在棋盤上,但神色不變落子依舊,還是堅持把棋下完。等客人都走後,他才忍不住用毛巾摀住臉號啕大哭。哭完,愁容散去,神色自若,像沒有事一樣。
顧俊榮說,顧雍身居高官,除了自身清廉公正外,對家人也能嚴加管教。有一次,孫權侄女出嫁,女婿是顧雍的外甥。顧雍父子及孫子顧譚前往慶賀,參加喜宴。當時,顧譚的官職是負責選拔官吏的選曹尚書。那天孫權也非常高興,所以眾人都十分盡興。顧譚喝了很多的酒,一副醉醺醺的樣子,曾多次起身跳舞,而且跳個不停。
顧雍見顧譚喝醉了,雖氣怒,但因考慮場合與情面,當場不便發作。第二天一早,他就將顧譚叫去,嚴厲責斥,警告顧譚下不為例,並罰「背向壁臥」,足足一個時辰,才允許他離開。
根據記載,公元242年,顧雍染病,第二年十一月病故。孫權著素裝親自弔喪,謚曰肅侯。孫權死後十多年,景帝孫休下詔稱「故丞相雍,至德忠賢,輔國以禮」,並封顧雍次子承襲爵位為醴陵侯。吳國末年,陸凱稱「漢有蕭(何)、曹(參)之佐,先帝有顧、步(騭)之相。」可見,顧雍在東吳歷史上的影響。
「顧氏三賢」之顧貴
他是所有顧氏的祖先
史料上對於西漢時吳侯顧貴的介紹並不多。在《吳門表隱》中,針對顧貴有這樣的記載,「漢元鼎五年,從路博德擊南越,功封吳侯,始居於吳郡橫山。山東范縣有顧城,貴所築也。」
顧俊榮說,顧貴是顧氏的遷吳始祖,說到顧貴的身世,則不得不提越王勾踐。越王勾踐的第13世孫搖被封東甌王位,國號東甌(號東海王),封地烏程(今溫州一帶)。王位傳到14世孫安朱這代,封其為顧余侯,自此顧姓誕生。東甌王位實行世襲制度,安朱之後又傳了四代,傳到了顧建手裡。顧建生有三子,長子顧省,史籍無考,且無後嗣。次子顧貴繼承父兄之職。
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東甌王位傳到了安朱第四代後人時,其部族開始受到閩越的進攻,於是向漢求援。漢政府派兵支援,閩越聞訊即退兵。迫於閩越的壓力,東甌這支越人向中央要求內遷,漢武帝就封其為馳義侯,遷其部眾於江淮地區。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因協助征伐其他叛漢越人部族有功,顧貴受封為吳侯,居處於姑蘇。自此,江南顧氏便在此生根,顧雍就是顧貴的十四世孫。
顧俊榮說,在研究顧氏源流時,他們統計出全球90%以上顧姓人士的祖先均在蘇州,顧貴便是這所有顧氏的祖先。
「顧氏三賢」之顧烜
他是中國「錢幣學鼻祖」
南北朝時期,著有我國第一部錢幣學著作《顧烜錢譜》的顧烜,被尊為「錢幣學鼻祖」。他便是顧雍第十二世孫。
顧烜,字信威,南朝蕭梁吳郡人,先後任臨賀王正德記室兼吳郡五官椽、建安令等職,贈侯爵。記者查閱相關史料記載,顧烜在世時為蕭梁治國出過不少有益的主意,在道德觀念上崇尚儒家學說。雖未見史書為顧烜專門立傳,但在史書經籍、藝文志中錄有他的著作。
顧烜在學術上的貢獻莫過於他編著的《顧烜錢譜》,原書錢譜一卷、錢圖一卷。《顧烜錢譜》(下文簡稱「顧譜」)雖已佚於明末清初,今未見有輯、刊本或鈔本傳下,但由於「顧譜」歷來為眾多的錢著引用,特別是南宋洪遵《泉志》,書中引「顧譜」論錢多達四十二處,使今人還能讀到許多顧烜論錢的原話。匯合這些「顧譜」錢論,「顧譜」輯佚本已編入《中國錢幣文獻叢書》,雖不能見「顧譜」全貌,尚可知其基本內容和研究方法,使今人可體察到中國錢幣學創立時的概貌。
「三賢」相隔數百年
為何葬在一起?
然而,顧貴、顧雍、顧烜這三賢隔了這麼多代,前後相差數百年,為何會葬於同一山頭呢?
「小王山名字的由來,與顧家有著不解的淵源。」當地一位八旬老教師金雲良介紹,顧貴葬於此地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王侯,便給此處土丘取名「小王山」,又稱「小黃山」。此山遠看似金牛臥睡,腹地平坦,風水很好,於是小王山也就成了顧氏家族墓地。後來,顧雍也葬於此山,因為顧雍曾在山頂坪石上撫琴長彈,祭拜先祖,被後人傳為美談,因此小王山又叫「琴台山」。到了南北朝,顧烜也葬於小王山。
曾當選蘇州市政協委員的鄒志諒則認為,由於最早落葬的顧貴是王侯,奠定了小王山作為王侯墓地的基礎。此後,顧氏後人中位及王侯者才可安葬於此。「也有可能當初山上遠不止這三位先賢的墓葬,但是在歷代的戰火硝煙中,顧墓地面被大肆破壞,後人只為最有影響的三位顧氏祖先立碑,才形成了現在的三賢墓。」
大度丞相葬身何處疑雲重重
如今的小王山,已成蘇州頗有名氣的名人公墓,「顧氏三賢墓」被豪華公墓包圍著僅剩近百平方米面積,墓前的三塊墓碑深藏於荒草之間,顯得異常淒涼。
二十多年來,顧雍後人和有關學者到處奔走,希望顧雍墓能夠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以得到妥善的保護。然而在今年7月初當地文物部門組織的座談會上,一位「知情人」提供的線索,幾乎讓所有「申保」工作歸零,現立有墓碑的顧墓被指「假古董」。
難道史書記載有誤?著名教育家、江澤民恩師顧毓秀兩次前來祭拜的祖先墓是假的?專家為什麼不對墓地進行考古?一連串的謎團接連擺到了眾人面前。
誰也無法想像,在千年之後,一代名相顧雍墓居然也和曹丞相墓一樣陷入了真假迷局。
【探訪】雜草叢生的「三賢墓」已被公墓包圍
小王山位於蘇州西南郊區,為孫子寫兵法練兵法所在穹窿山向東延伸的餘脈。
日前,在顧雍第57代後人顧建新的帶領下,記者前去探訪「顧氏三賢墓」。乘車在穹窿山景區轉了多道彎,記者好不容易來到一山澗,顧建新停車指著路邊山林說,「小王山到了,那就是小王山。這地方不好找,外地人來很容易迷路的。」
顧建新所指的小王山,難以稱為「山」,而是一個不怎麼起眼的土坡。顧建新也坦言,小王山只能稱為「丘陵」。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小王山海拔只有53米,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山頂呈渾圓狀,坡度很緩。「小王山南北走向,背靠穹窿山,可遙望木瀆靈巖和胥口太湖湖灣。」
顧建新告訴記者,「顧氏三賢墓」在小王山南麓朝陽並立,山的北面則是國民黨元老、愛國儒將李根源(朱德老師)及其母親的墓園,赫赫有名的小王山摩崖石刻群就在此地。站在山腳下一根電線桿的旁邊,顧建新踩了踩腳下已經一尺高的亂草說:「顧墓沒有專門的通道上去,找到這個電線桿後直往山上走就對了。」
果然,踩著山坡上碎石大約前行數十米左右,穿過一片公墓前的樹林,記者看到一處茂密的雜草叢中,隱隱約約有一大兩小三塊墓碑。
到了這裡,雜草更加茂盛,一部分竟瘋長2米多高,顧建新撥弄了一番,清晰的碑文方才呈現在眼前。只見,中間一塊墓碑上刻有「漢馳義侯顧氏遷吳始祖貴、吳丞相封醴陵侯顧雍、梁建安令贈侯爵顧烜之墓」等字樣,落款是「嘉慶丙子歲」,即1816年。右側墓碑碑文與中碑一致,落款顯示書寫人為顧毓秀;左側墓碑是顧彥成、顧禧父子之墓,也是顧毓秀所寫。
記者看到,「顧氏三賢墓」墓地東西兩側以及北側全是公墓,整個公墓規模宏大,幾乎覆蓋大半個山頭,一部分墓地緊靠「顧氏三賢墓」,最近約在四五米。
「這是在蘇州頗有名氣的名人公墓。」顧建新說,安葬於此的名人有畫壇巨匠吳湖帆、昆曲曲學大師吳梅、書法家費新我、作家周瘦鵑等。在「顧氏三賢墓」東側不遠處,記者發現10多位民工正在建造多個公墓,忙著安裝石欄杆。顧建新告訴記者,小王山公墓最早建於1989年,皆修葺得較為豪華。
【揭秘】顧墓的發現歸功於李根源
與一旁豪華的公墓不同,「顧氏三賢墓」已經在這裡寂寞地度過了千年。歷史的變遷,一度讓顧氏後人都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墓究竟在此山何處。
根據蘇州史志記載,顧雍墓的發現,得歸功於李根源。
1923年,李根源因為反對曹錕賄選,憤而辭去國務總理的高位,退出北洋政府,隱居蘇州十全街。1928年李根源買山葬母,從此開始了在小王山的生活,李根源廬墓守孝十年,留下了一段佳話。
這十年裡,社會各界的名流紛紛前來拜謁李根源,其中善書者必留墨寶,善詩者必高吟唱和。於是,李根源專門長年雇了石匠,將題詞題詩鐫刻到山上的各處岩石上,使小王山成了一座近現代名人書法藝術的露天博物館,其中章太炎、於右任、章士釗、蔡鍔、吳昌碩、張大千等書法摩崖石刻一百多條,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1995年,小王山摩崖石刻、李根源墓已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老教師金雲良向記者透露,他曾是李根源的學生,其父與李根源是摯友。1927年10月,李根源到穹窿山買山葬母,查詢歷史典故時,發現了「漢吳侯顧貴、吳丞相雍、梁建安令烜,三墓並在白馬嶺小王山」這段史料,想將母親葬在顧雍墓附近,便萌生了找尋顧雍墓的念頭。於是他先後在村裡顧姓人家處詢問,但大多不知道在哪,多處尋訪未果。
李根源始終不死心,第二次再到山裡來時,碰到善人橋一位村民來訪,提到在附近村莊一位顧氏後人家裡有顧氏舊譜抄本。李根源便立即找來看,確認顧雍葬在小王山,但那位顧氏後人還是不知道墓在何方。李根源便攜顧氏後人到山中去尋找,在小王山南麓草叢中得碑一方,字已經被風雨剝蝕,清洗後細細查看,「見到上面有三行字,『漢馳義侯顧氏遷吳始祖貴、吳丞相封醴陵侯顧雍、梁建安令贈侯爵顧之墓』,落款為嘉慶丙子歲,碑後還有三座墓塚,巍然平列。」
到了這裡,雜草更加茂盛,一部分竟瘋長2米多高,顧建新撥弄了一番,清晰的碑文方才呈現在眼前。只見,中間一塊墓碑上刻有「漢馳義侯顧氏遷吳始祖貴、吳丞相封醴陵侯顧雍、梁建安令贈侯爵顧烜之墓」等字樣,落款是「嘉慶丙子歲」,即1816年。右側墓碑碑文與中碑一致,落款顯示書寫人為顧毓秀;左側墓碑是顧彥成、顧禧父子之墓,也是顧毓秀所寫。
記者看到,「顧氏三賢墓」墓地東西兩側以及北側全是公墓,整個公墓規模宏大,幾乎覆蓋大半個山頭,一部分墓地緊靠「顧氏三賢墓」,最近約在四五米。
「這是在蘇州頗有名氣的名人公墓。」顧建新說,安葬於此的名人有畫壇巨匠吳湖帆、昆曲曲學大師吳梅、書法家費新我、作家周瘦鵑等。在「顧氏三賢墓」東側不遠處,記者發現10多位民工正在建造多個公墓,忙著安裝石欄杆。顧建新告訴記者,小王山公墓最早建於1989年,皆修葺得較為豪華。
【揭秘】顧墓的發現歸功於李根源
與一旁豪華的公墓不同,「顧氏三賢墓」已經在這裡寂寞地度過了千年。歷史的變遷,一度讓顧氏後人都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墓究竟在此山何處。
根據蘇州史志記載,顧雍墓的發現,得歸功於李根源。
1923年,李根源因為反對曹錕賄選,憤而辭去國務總理的高位,退出北洋政府,隱居蘇州十全街。1928年李根源買山葬母,從此開始了在小王山的生活,李根源廬墓守孝十年,留下了一段佳話。
這十年裡,社會各界的名流紛紛前來拜謁李根源,其中善書者必留墨寶,善詩者必高吟唱和。於是,李根源專門長年雇了石匠,將題詞題詩鐫刻到山上的各處岩石上,使小王山成了一座近現代名人書法藝術的露天博物館,其中章太炎、於右任、章士釗、蔡鍔、吳昌碩、張大千等書法摩崖石刻一百多條,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1995年,小王山摩崖石刻、李根源墓已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老教師金雲良向記者透露,他曾是李根源的學生,其父與李根源是摯友。1927年10月,李根源到穹窿山買山葬母,查詢歷史典故時,發現了「漢吳侯顧貴、吳丞相雍、梁建安令烜,三墓並在白馬嶺小王山」這段史料,想將母親葬在顧雍墓附近,便萌生了找尋顧雍墓的念頭。於是他先後在村裡顧姓人家處詢問,但大多不知道在哪,多處尋訪未果。
李根源始終不死心,第二次再到山裡來時,碰到善人橋一位村民來訪,提到在附近村莊一位顧氏後人家裡有顧氏舊譜抄本。李根源便立即找來看,確認顧雍葬在小王山,但那位顧氏後人還是不知道墓在何方。李根源便攜顧氏後人到山中去尋找,在小王山南麓草叢中得碑一方,字已經被風雨剝蝕,清洗後細細查看,「見到上面有三行字,『漢馳義侯顧氏遷吳始祖貴、吳丞相封醴陵侯顧雍、梁建安令贈侯爵顧之墓』,落款為嘉慶丙子歲,碑後還有三座墓塚,巍然平列。」
1928年,顧氏三賢墓得到了吳縣保墓會的保護和修繕,當年李根源作為保墓會會長,親自登記、尋訪並拍照,記錄下顧氏三賢墓的詳盡方位,還親手種植松樹護墓。在李根源著《松海》中明確寫道,「此墓距吾母兆域才五十丈,逾嶺即是,且有墓碣可認。」金雲良說,是年李根源重修顧墓,並在墓前親書摩崖石刻,以「刻石紀之,已告來者」,偕顧氏後裔、當地鄉親跪拜古賢。
【保護】著名教育家顧毓秀重為先祖立碑
顧氏是江南名門望族,著名教育家、江澤民恩師顧毓秀就是顧氏後人之一,曾於1947年和1986年兩次來蘇祭拜顧雍之墓。
金雲良介紹,1986年6月21日,顧毓秀夫婦從美國回來,一踏上祖國大地,就受到鄧穎超的親切接待,鄧大姐得知顧老要回蘇州故里掃墓,立即派人陪同前往。當時,顧墓墓碑已經在文革時期被毀,於是顧毓秀決定親自書寫兩塊新碑的碑文。到了1987年立碑之時,當地的老百姓亮出了舊碑,說是為了防止顧墓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破壞,就偷偷將墓碑藏匿起來。見顧氏後人從海外歸來,便放心交出舊碑。喜出望外的顧老將新舊碑一起立於墓前。瞻仰完先祖墓,顧老還深情地捧起墓地泥土帶回美國。這些,在顧毓秀所著《行雲流水》中均有詳細記錄。
顧家後人前來尋覓拜祭更是經常的事。2009年6月10日,無錫顧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顧智傑帶領無錫、安徽、南通、常州等地的二十餘名宗親到蘇州尋謁先祖顧雍墓,但大家看了「顧氏三賢墓」後無不痛心。「顧毓秀重新立碑至今已有二十多年,顧墓的墓碑始終保持原樣,令人遺憾的是,其墓碑周圍的荒草一天天長高,周圍的新墓還在不斷增加,顧墓的將來不容樂觀。出於保護顧墓的目的,顧氏後人以及一批保護地方文化的熱心人士四處奔走,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將其立為文保單位。」顧建新說。
1928年所繪的顧氏三賢墓地形圖
最早為保護顧墓而奔走的,要數蘇州錢幣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鄒志諒老先生,早年他因關注中國「錢幣學鼻祖」顧烜而關注顧墓。1987年,鄒志諒結識金雲良老師,便開始了為顧墓「申保」的征程。然而,這20多年來,他和顧氏後人一直到處奔走,希望顧雍墓能夠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以得到妥善的保護。
【爭議】現在「顧墓」是在原址東邊新堆的
7月初,隨著《三國》的熱播,有媒體報道了顧雍墓。吳中區文管辦組織了蘇州市文物局、蘇州博物館、蘇州市考古所、蘇州碑刻博物館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顧氏後人以及特邀的知情人代表,於穹窿山舉辦了「小王山顧墓座談、論證會」。但是在會上,有人卻說,「顧氏三賢墓」其實是個典型的「假古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這話的人,是1987年參與修墓的原藏書鄉興奮村黨支部書記朱玉華。
朱玉華稱,上世紀80年代初,由吳縣政協統戰部牽頭,在藏書鄉興奮村小王山修建李根源紀念館。當時的興奮村是吳縣市的18個貧困村之一,村裡沒有企業,經濟負擔相當繁重,為了解決紀念館日常開支,有人建議能不能借助「名人效應」打造一個名人公墓。大家認為,小王山有山有地,是塊風水寶地,同時又有李根源、顧雍等歷史名人的文化號召力,是不可多得的資源。為了振興當地經濟,1986年7月8日,他召集村上80歲以上老人召開座談會,試圖從老人的回憶裡尋找顧氏墓園的蛛絲馬跡。
從朱玉華提供的當年會議記錄上可以看到,與會八位老人印象中的顧墓曾經有墓道、有兩腳牌樓等。朱玉華回憶說,老人所指的「遺址」上早就佈滿了新的墓地。無奈,他們只能在原墓地往東40米的地方,在一片空地上堆了一個土堆,然後請人仿照資料記載刻了一塊嘉慶墓碑。隨後將這個墓園的照片寄給顧毓秀。第二年,顧毓秀又寄回了親書碑文,朱玉華按照顧毓秀書寫的碑文,製作了兩塊墓碑加立在墓前,與重立的「清嘉慶原文碑」並立,形成現今顧墓前並列三塊墓碑的現狀。
顧墓的真實性遭到質疑,這讓包括鄒志諒、金雲良、顧建新在內的所有呼籲保護顧墓的人,都坐不住了。
此後,顧建新一直想要找朱玉華問個究竟,但撥通電話後,朱玉華以不在蘇州為由拒絕了與顧建新對話。記者費了一番周折聯繫上朱玉華,他強調自己在座談會上所說的都是實情。「我是負責任地出來說那些話的」「我非常討厭弄虛作假的」「要尊重歷史、尊重科學。」說完,他以正在陪領導喝酒為由匆匆掛斷電話。
1928年所繪的顧氏三賢墓地形圖
最早為保護顧墓而奔走的,要數蘇州錢幣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鄒志諒老先生,早年他因關注中國「錢幣學鼻祖」顧烜而關注顧墓。1987年,鄒志諒結識金雲良老師,便開始了為顧墓「申保」的征程。然而,這20多年來,他和顧氏後人一直到處奔走,希望顧雍墓能夠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以得到妥善的保護。
【爭議】現在「顧墓」是在原址東邊新堆的
7月初,隨著《三國》的熱播,有媒體報道了顧雍墓。吳中區文管辦組織了蘇州市文物局、蘇州博物館、蘇州市考古所、蘇州碑刻博物館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顧氏後人以及特邀的知情人代表,於穹窿山舉辦了「小王山顧墓座談、論證會」。但是在會上,有人卻說,「顧氏三賢墓」其實是個典型的「假古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這話的人,是1987年參與修墓的原藏書鄉興奮村黨支部書記朱玉華。
朱玉華稱,上世紀80年代初,由吳縣政協統戰部牽頭,在藏書鄉興奮村小王山修建李根源紀念館。當時的興奮村是吳縣市的18個貧困村之一,村裡沒有企業,經濟負擔相當繁重,為了解決紀念館日常開支,有人建議能不能借助「名人效應」打造一個名人公墓。大家認為,小王山有山有地,是塊風水寶地,同時又有李根源、顧雍等歷史名人的文化號召力,是不可多得的資源。為了振興當地經濟,1986年7月8日,他召集村上80歲以上老人召開座談會,試圖從老人的回憶裡尋找顧氏墓園的蛛絲馬跡。
從朱玉華提供的當年會議記錄上可以看到,與會八位老人印象中的顧墓曾經有墓道、有兩腳牌樓等。朱玉華回憶說,老人所指的「遺址」上早就佈滿了新的墓地。無奈,他們只能在原墓地往東40米的地方,在一片空地上堆了一個土堆,然後請人仿照資料記載刻了一塊嘉慶墓碑。隨後將這個墓園的照片寄給顧毓秀。第二年,顧毓秀又寄回了親書碑文,朱玉華按照顧毓秀書寫的碑文,製作了兩塊墓碑加立在墓前,與重立的「清嘉慶原文碑」並立,形成現今顧墓前並列三塊墓碑的現狀。
顧墓的真實性遭到質疑,這讓包括鄒志諒、金雲良、顧建新在內的所有呼籲保護顧墓的人,都坐不住了。
此後,顧建新一直想要找朱玉華問個究竟,但撥通電話後,朱玉華以不在蘇州為由拒絕了與顧建新對話。記者費了一番周折聯繫上朱玉華,他強調自己在座談會上所說的都是實情。「我是負責任地出來說那些話的」「我非常討厭弄虛作假的」「要尊重歷史、尊重科學。」說完,他以正在陪領導喝酒為由匆匆掛斷電話。
【再爭議】當地老人都說「顧墓」就在原位
「如果顧雍墓碑是在原址東面40米立的,那也就是說顧雍墓早已被建公墓破壞了?」針對朱玉華的說法,當地不少老人也表示了質疑。
當年李根源在小王山現場考證時。除了發現顧貴、顧雍、顧烜三墓,他還發現了宋秘書正字周公南、顧文節公彥成、顧漫莊先生禧、潘氏南渡始祖、清贈刑部郎中王公元相五人之墓,並將考證結果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告訴後人。近一個世紀以來,這已得到所有顧裔和相關學者的認定。
已90歲的當地村民潘文男,早年曾經做過風水先生,對周圍山川地形相當熟悉。據潘文男說,摩崖石刻上說到的與顧雍墓同葬在小王山的「潘始南渡始祖」,就是他的祖先,潘始祖在小王山落葬之初,小王山南麓還有潘家的一座小房子,是守墓人住在那裡的,文革的時候被破壞了。
潘文男清晰地記得,顧氏三賢墓位於小王山南麓半山腰,而潘家的墓位於山頂,兩墓均朝南。「顧雍墓的位置一直沒有變過,破四舊的時候,顧雍墓的墓碑不見了,我在附近的村莊裡找了好久,怎麼都找不到。後來又有人重新把碑立起來了,還在老位置。」
李根源夫人的侄女馬彩英和老伴王根生兩位老人,在小王山生活了五十年。王根生說,顧雍墓一直沒有變動過。「以前墓地很大,現在只剩一小塊了。」
「顧氏三賢墓」的真真假假讓人迷惑,那為何不通過考古發掘揭開真相呢?
蘇州市文物局有關工作人員表示,由於顧墓附近新墓林立,不便考古,此外,顧氏後人亦不希望打擾先賢安寧,不願看到顧墓地下部分再遭破壞。
宰相肚裡能撐船,長眠於地下的顧雍是大度的。但是任由一代名相之墓被湮沒,實在太遺憾了吧!離開顧雍墓時,顧建新不無擔憂地說,「下次來又不知路途了,因為公路旁沒有明顯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