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的火車票有多貴?京滬之間票價要三千元 | 陽光歷史

 

A-A+

民國時的火車票有多貴?京滬之間票價要三千元

2016年06月23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266 次

  魯迅從北京回老家紹興要多久?

  1920年1月1日,剛剛在北京買下人生第一所房的魯迅坐上了火車,他要回紹興老家迎接老母親來京定居。

  魯迅是早晨6:00坐上的火車,中午12:00,他抵達天津,路上花了6個小時。我們知道,現在從北京到天津,坐高鐵只需30分鐘,坐動車需要50分鐘,如果乘坐普通列車,最多兩個小時也足夠了,而魯迅卻用了6個小時,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那時候的火車相當之慢。

  一到天津,魯迅馬上下了火車,換乘另一趟火車前往南京。他不是要回紹興嗎?為什麼要去南京呢?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直達紹興的火車,他必須先去南京,到了南京再換乘別的火車去上海,到了上海還要再換一趟火車去杭州,然後從杭州坐船回紹興。

  1月2日下午,魯迅抵達南京浦口。浦口是一個鎮子,歸南京管轄,但是位於長江北岸,當時的長江之上沒有大橋,火車軌道修到浦口就戛然而止了,所以魯迅只能坐到浦口。他在浦口下了火車,在碼頭上買了一張船票,坐著輪船渡過長江,再雇一輛人力車趕往南京火車站,然後換乘去上海的火車。

  1月2日傍晚,魯迅抵達上海,在上海旅館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他去上海火車站買票,坐上了前往杭州的火車。

  1月3日下午,魯迅抵達杭州,在杭州旅館住了一夜。第二天上午,他僱船前往紹興,當天晚上安全到家。

  從北京到紹興,直線距離1000公里,開車最多15個小時,坐動車最多7個小時,坐普通列車最多一天一夜。魯迅呢?1月1日早晨出發,1月4日晚上到家,竟然在旅途上度過了四天零三夜!這又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那時候的交通條件相當落後。

  1876年上海吳淞口開通了中國第一條鐵路,這是英國記者在開通日拍攝的照片。

  魯迅在老家住了大半月,賣了老家的房子,收拾好了行李,帶著母親和三弟回北京。返回時的路程跟來時一樣,只不過在次序上顛倒一下:先從紹興坐船去杭州,再從杭州坐火車去上海,再從上海坐火車去南京,然後從南京下關坐船過長江,從浦口坐火車去天津,最後從天津坐火車到北京。魯迅等人1月24日下午從紹興老家出發,1月29日下午抵達北京的新家,這回總共用了五天零五夜,比來的時候花的時間更長。為什麼花的時間更長?因為從紹興坐船去杭州的時候遇上頂風,所以走得更慢一些。

  互不連通的民國鐵路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的鐵路並不算少,但是彼此之間往往不能連通。以魯迅從北京回紹興為例,他需要先後搭乘如下鐵路的火車:

  第一步,搭乘京奉列車從北京到天津。京奉鐵路從北京修到奉天(瀋陽),是清朝末年修建的,1912年正式通車。從北京到奉天本來不該經過天津,但是因為天津是戰略要地,所以滿清政府修路的時候特意讓這條鐵路拐了個彎,從北京先修到天津,然後再從天津調頭伸向東北。

  1876年中國第一條鐵路開通時圍觀的人群。

  第二步,搭乘津浦列車從天津到浦口。津浦鐵路也是清朝末年修建的,也是在1912年全線通車。在清末修建的所有鐵路當中,就數這條鐵路最長,但是由於無法客服長江天險,它仍然無法直達南京,只能修到長江北岸的浦口。

  第三步,搭乘滬寧列車從南京到上海。滬寧鐵路最初由英商出資承辦,1908年正式通車。津浦鐵路在北,滬寧鐵路在南,兩條鐵路被長江阻隔,像魯迅這樣的民國乘客只能借助輪渡來完成旅行。事實上,直到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以前,這兩條鐵路一直都是無法連通的。

  第四步,搭乘滬杭列車從上海到杭州。滬杭鐵路於1906年修建,在1909年通車,當時的火車從上海到杭州需要10個小時,車速極慢。

  當然,魯迅之所以會在旅途中花費那麼多時間,主要還不是因為車速慢,而是因為中途需要不斷換乘其他線路的列車,進而也就需要不停地買票和候車,所以換乘的次數越多,耽誤的工夫也就越多。為什麼必須換乘呢?正是因為民國時期的鐵路太零碎太分散,彼此沒有連通。

  鐵路互不連通還不算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鐵路。1924年夏天,魯迅受陝西省教育廳和西北大學聯合邀請,去西安講課,他在7月7日晚上從北京西車站坐上火車,沿著剛開通不久的京漢鐵路向南進發,一天零一夜以後抵達鄭州;7月9日上午,他在鄭州換乘西去的火車,傍晚時分抵達陝州(今河南三門峽)。那時候,陝州是隴海鐵路的終結點,從陝州再往西就沒有鐵路了,可魯迅的目的地是西安啊,所以他只能從陝州下黃河,坐著輪船逆流而上,在7月13日那天早晨從潼關登岸,最後坐著陝西省教育廳派來迎接的汽車駛向西安。從北京到西安,他整整花了一個星期。

  民國火車票有多貴?

  民國時代的火車交通如此落後,票價卻並不便宜。

  1919年,四川文學家吳虞去北京大學教書,需要先坐輪船到漢口,再從漢口坐火車到北京。他在日記中寫道:「漢口至北京,二等車價二十九元,頭等臥鋪另加四元,三等車價十四元五角,無床鋪。」他的意思是說,京漢列車上的座位分為三等:三等座、二等座、頭等座。從漢口到北京,三等座票價14.5元(大洋),二等座票價29元,頭等座即臥鋪,票價是33元。

  1922年,吳虞從北京回四川老家,這時候京漢鐵路上的火車已分成快慢兩種,快車座位仍分三等,從北京到漢口,票價依次是40元、30元和20元;慢車座位分為臥鋪與硬座兩等,臥鋪30元,硬座15元。吳虞身為北大教授,薪水豐厚,不差錢,故此買了一張快車頭等票,花了40塊大洋。

  1924年,吳虞從北京去上海看望女兒,其乘車路線跟魯迅1920年回紹興老家探親時一樣分成若干段:先經京奉鐵路坐火車到天津,再經津浦鐵路坐火車到浦口,然後僱船過江到南京,再經滬寧鐵路坐火車到上海。不算中途僱船、住旅店及其他開銷,吳虞在火車票上總共花了49塊大洋。

  在1924年的北京城,一塊大洋可以訂半個月牛奶,可以買2斤鮮羊肉,可以買20斤機制大米,如果花上30塊大洋,可以去全北京最好的飯店吃一頓燕翅席。大致估算,那時候一塊大洋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人民幣60元。從北京去一趟上海,僅火車票就要花49塊大洋,折合人民幣近3000元,票價之高可以想見。

  吳虞在北大做教授,月薪260塊大洋。魯迅在教育部做僉事,月薪300塊大洋(從1925年起開始欠薪,實發數目不足300塊)。這兩位都屬於高薪階層,火車票雖貴,他們坐得起。可是普通百姓就不行了,根據上世紀二十年代著名社會學家陶孟和的調查報告,北京工薪階層平均每家每戶一個月的收入只有17塊大洋,全家人掙的錢摞一塊兒,僅夠買一張從北京到漢口的最廉價車廂的單程車票。

  跟現在比起來,民國火車速度慢,票價高,乘坐起來相當窩心。但是現在有的一些優惠政策,在民國時代也能享受得到。比如說民國學生坐火車,拿著學生證以及學校開具的介紹信,一樣可以半價買票。再比如說民國時期兒童坐火車,一般按照年齡而不是身高來定價,「未滿四歲者免費,已滿四歲未滿十二歲者半價。」(《中國官辦鐵路乘車規則》,北新書局1930年版)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