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什麼不遷都洛陽或者長安?北宋都城在哪 | 陽光歷史

 

A-A+

趙匡胤為什麼不遷都洛陽或者長安?北宋都城在哪

2016年02月26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433 次

  眾所周知,宋朝時期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叫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而南宋則因為歷史原因,首都在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開封大家應該多少都瞭解,屬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如果說初期定都開封還情有可原,那麼統一中原後宋太祖為什麼不遷都呢?這其實很讓人費解,但也是有其歷史原因。

  開封在戰國時曾為魏都,當時叫大梁,後又改稱汴州。隋朝開通的運河經汴梁入江淮,使這裡成為了鎖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唐朝中後期,北方藩鎮割據,戰亂頻仍,經濟中心移至南方地區,汴梁則成為南糧北運的必經之地。五代時期,汴梁先後為後梁、後晉、後漢、後週四國之都,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到周世宗柴榮時,汴梁已經擁有三重城牆,城高池深,城內建築規整,道路寬闊,商業繁榮,已頗具帝都風範。宋朝定都在此很大程度上由於其交通便利而且繁華。另外就是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政權,然後又以「禪讓」形式取代後周,兵不血刃,實現了改朝換代。由於追隨趙匡胤起家的文臣武將大多為後周舊臣,他們在汴梁安居多年,置下了產業,早已過慣了汴梁的安逸生活。定都汴梁符合多數大臣的心願,甚至可以說是順應民心。

  而此時的長安和洛陽,由於連年戰亂,受到極大破壞,經濟凋弊不堪。對於實行強幹弱枝政策、在京城駐守著龐大軍隊的趙宋王朝來說,要解決官府和軍隊的給養問題,汴梁無疑是建都的首選城市。

  如果說建國初期,宋朝是處於攻勢,還不用考慮防守,那麼天下初定以後,就應該考慮首都的防守了,雄才大略的趙匡胤當然考慮到了這一點,而且也付諸了行動。

  這一年是公元976年。三月初四這天,趙匡胤心懷遷都之念西巡洛陽。洛陽是他的故鄉,他曾在這裡曾度過了美好的少年時光。自12歲仗劍出遊,數十年戎馬倥傯,君臨天下後又日理萬機,難得再有機會故地重遊。趙匡胤看到西洛山川關河雄壯,遷都之心更加堅定,甚至想一遷洛陽,再遷長安。

  然而,隨行的大臣們安於汴梁的四通八達、漕運便利、重兵屯駐、府庫豐足,無不表示反對。趙匡胤滿心不悅,賭氣般在洛陽住了下來,一住就是兩個多月,似乎要造成遷都的既成事實。

  皇上不肯起駕東返,令群臣大為驚駭,一時無人敢奏。這時,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站了出來。他勸諫說:「東京有汴河漕運之利,每年有江淮數百萬斛的漕米供給京城數十萬兵馬,如果陛下留居洛陽,糧米從何而出?況且,府庫重兵皆在汴梁,根基深厚,安固已久,怎麼可以輕易動搖根本呢?」

  「那就直接遷到長安。」趙匡胤決意遷都,不為所動。他向群臣解釋說:「我想西遷不為別的,只是想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聽後以首叩地,言辭懇切地說:「陛下,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啊!」

  趙匡胤沉默了下來,久久無言。面對群臣的強烈反對,他思前想後,最後不得不做出妥協。在眾臣退下之後,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忍不住仰天長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其實,對於這次遷都之議還有另一種猜想:御弟趙光義早有謀位的野心,一直在做著精心準備,他作了十幾年開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親信勢力。不管太祖對此是不是有所覺察,遷都之議對趙光義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所以他當然要竭力反對。而大臣們不過是受了他的鼓動,幫他製造氛圍而已。這樣的分析「陰謀論」色彩過重,卻並非沒有道理,此後事態的發展,甚至包括太祖幾個月後的詭異死亡,都可以作為懷疑趙光義的理由。

  其實對於沒有能夠遷都成功,雖然讓趙光義成功當上了皇帝,但是卻為宋朝埋下了禍根,他的子孫不像太祖、太宗一樣雄才大略,在軍事上處於守勢,終於還是在100年之後被金國攻入了汴梁,滅亡了北宋,從一定程度上講,沒能遷都也是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