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陸遊愛辦派對吃粽子 | 陽光歷史

 

A-A+

古人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陸遊愛辦派對吃粽子

2016年01月07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200 次

  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僅僅72卷《全宋詩》中詩題裡含有「端午」兩字的就有218首,還不包括詩句中寫到端午情景、端午習俗的。《全唐詩》中直接寫到端午的詩也不在少數。翻閱這些典籍,我們總能發現,古人的生活緩慢而精緻,光是一個粽子,就吃得百轉千回,吃一口,還得作一首詩。透過歷史的紙張,我們彷彿能看到粽子身上那仨金光閃閃的大字:有文化。閒話少說,我們還是先來領略一下古人們閒適的端午時光。

  元稹喜歡「萌」粽子 陸遊愛辦派對吃粽子

  詩人和吃貨是兩個並不矛盾的詞,在我國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講究吃。文人們端午吃粽子就是一個明證,比如說,那粽葉非得是太湖裡的,那糯米非得黃河邊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樣繁多。像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就是寫「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的那位,他詩風婉約,喜歡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詩「綠粽新菱實,金丸小木奴。」可見他對那種小如初生綠菱的「迷你賣萌」粽子情有獨鍾。

  不過蘇東坡的口味卻又不同:「不獨盤中見盧橘,時於粽裡得楊梅」,說明對以蜜餞為餡的粽子讚不絕口。而清代林蘇門的「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細箬輕輕裹,濃香粒粒融。蘭江醃酺貴,知味易牙同。」則暴露了他對火腿粽子的心心唸唸。

  當然有好吃的不能獨享,不少詩人也喜歡在這一天約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陸遊也寫過「端午數日間,更約同解粽」的詩句,看來陸遊算是個比較喜歡熱鬧的「派對達人」。不過,熱鬧繁華的背後總是寂寞空虛冷,每一個節日都會引發他們對故鄉、親人的思念,端午當然也不例外。喜歡獨自散步的詩人們,也免不了在節日裡思鄉。像宋代詩人朱松就在他的《重五》一詩中寫道:「異鄉逢午節,臥病此衰翁。竹筍進新紫,榴花開小紅。山深人寂寂,氣潤雨濛濛。煮酒無尋處,菖蒲在水中。」古人沒有電話,只能托些個花花草草、菖蒲艾葉什麼的寄托一下對親人的相思,若是如現在這般通訊發達,一個電話便可聽到鄉音,就不會有這些讓人讀來肝腸寸斷的詩句了吧。

  唐代皇帝和大臣互贈夏衣 衣上有題名,穿著很清涼

  百姓要過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當然,皇家過端午的規矩也多。比如說節日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賜予夏衣。這個工作很仔細,所賜的衣服用輕薄的細葛為料,還要根據臣子的身材縫製,讓他們穿著合身。

  杜甫《端午日賜衣》詩中寫道:「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首句表達出乎意料的心情:宮衣上面居然還有我杜甫的名字啊!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此時肅宗正在打擊他老爹的臣子,把房琯、張鎬、嚴武、賈至、高適、岑參等人貶出京都,杜甫也在打擊之列,端午節過後沒有幾天也被外放了。所以,他對受賜夏衣這份「恩榮」感到意外。三四兩句寫夏衣的輕軟高級,細葛含著微風,香羅白如積雪,杜甫的想像力令人歎服。五六兩句寫穿著的愜意,夏衣上面的題名墨跡尚濕,穿在身上感到十分清涼。第七句寫衣服長短合身,結句寫自己終身感戴皇恩。杜甫當時任左拾遺,是個八品小官,他能受賜夏衣,可見皇上端午賜衣的範圍十分廣泛。

  一方是皇上賜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獻夏衣。關於後者,史書未記,長於記事的杜甫卻把它寫進詩中。杜甫有《惜別行 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詳,他製成了一件高級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長安)進奉給皇上,杜甫寫詩給他送行。詩中寫道:「裁縫雲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雲霧,比喻夏衣的輕柔,拜跪題封,是表示對皇上的敬重。

  手腕上掛長命絲繩 皇上向大臣賜「百索」

  除了互贈夏衣,因為五月是民間信仰的惡月,五月五日有被看作惡月中的惡日。流傳下來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這一點:宋朝的徽宗皇帝和童貫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兩人心裡難免疙疙瘩瘩、十分鬱悶,於是改為十月十日生的,一下子就從金牛座,改成了天秤座。

  出於趨利辟邪的考慮,每年端午節,大家都要在門上或手腕上掛結長命絲繩,在門上插艾草。晚唐詩人和凝《宮詞》寫道:「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誇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朱門插艾」,「香絲系臂」就是這種風俗的體現。

  古代端午,皇上還要向臣子賜贈「百索」,百索,就是長命絲繩,是用五色絲線編結的繩索,又名長命縷。唐代詩人竇叔向有《端午日恩賜百索》,詩云:「仙官長命縷,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龍見,恩深犬馬知。餘生倘可續,終冀答明時。」道教稱有尊位的神仙為「仙官」,這裡指皇上。皇上賜予長命縷,深深感動了這位詩人,他說此事之大足可驚動蛟龍,恩情之深足可曉諭犬馬,表示在有生之年盡力報答聖明的心情。

  端午前下場「龍舟雨」 被認為是好兆頭

  龍舟雨,就是端午前的雨,漲龍舟的水,意思就是說,為了方便人們在端午節的時候賽龍舟,端午節前都會下雨,讓河水上漲,人們把這種雨叫做「龍舟雨」。

  傳說,在端午節前,如果有下「龍舟雨」,則是個好兆頭。端午節過後,氣溫將顯著升高,雨量也將更加充沛。下了雨,緊接著便是震人心魄的龍舟賽了。除了思鄉,古人們著墨最多的,便是這龍舟賽了。

  張建封的長詩《競渡歌》最被人們看好,其中描寫競渡場面十分精彩:「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到了衝刺階段,場面更加熱烈了:「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望著即將靠近的終點錦標,兩條龍舟上的健兒們眼睛閃出亮光,「目如舜」,傳說舜有雙瞳,所以視覺特別明亮。看著決勝的關頭,坡上的觀眾發出了驚雷般的呼叫。勝負轉眼間作出分曉:「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這是寫輸了一方的表現,眼看著別人奪了錦標,只好徒勞地揮動船槳向前劃,鬱悶得不得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