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北魏戰場上三勝劉宋在口水戰卻連輸兩場?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於元嘉二十七年(公元四五○年)發動的北伐以慘敗告終。不過有趣的是,這場北伐戰爭同時也是一場「口水大戰」,而劉宋王朝在戰場丟失的顏面,則貌似在口水仗中意外地得到挽回。這年夏天,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獲悉宋將北伐後,修書一封,對宋文帝說:聽說你要御駕親征,要打到中山(今河北定州)和桑干川(今朔州地區),想來就來吧,我就不接也不送了。要是嫌那裡房子不好,可來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都城)住住;我呢,就去揚州你的老窩,咱倆換個地兒。路途遙遠,送你獵馬十二匹,可補你馬力不足,再送毛氈、草藥若干,若你水土不服,可用來治病。信中滿是調侃、輕蔑口吻,顯見西征北討、所向披靡的拓跋燾根本沒將劉宋王朝放在心上;而韜光養晦二十多年、一心要光復中原的宋文帝看了,既不氣惱,也不答覆,而是一笑置之,也足見他對這次北伐有著必勝的信心。
雙方初次口水戰,表面上看拓跋燾的氣焰要囂張一些,實際上宋文帝不予理睬則顯得更勝一籌。不過真的一開打,誰是騾子誰是馬立刻就見了分曉:一開始,北魏軍隊大踏步後撤,劉宋大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了中原大部;到了冬季,拓跋燾親率大軍南下,展開全面反攻,勢如破竹,很快打到彭城(今徐州)。彭城乃軍事要衝,由宋文帝的弟弟劉義恭和三皇子劉駿鎮守。拓跋燾沒有立刻攻城,又打起了口水仗。他讓尚書李孝伯到南門傳話,說:我還沒準備攻城呢,你們何苦閉門絕橋,如此守備森嚴呢?劉駿讓下屬劉暢開門出見,回道:貴軍營壘未立,將士疲勞,我軍精甲十萬,恐輕相陵踐,故暫且閉城,待貴軍休整好後,再約定時日,一決雌雄。李孝伯又說:我北魏大軍深入貴國七百餘里,根本就無人能夠阻擋。劉暢對道:那是我們誘敵深入,事關軍事機密,就不詳細說給你聽了。李孝伯說:那你們就在這裡死守吧。
我們魏主可以不圍此城,而帥軍直搗瓜步(長江北岸,與南京相對),「南飲江湖以療渴耳。」劉暢對道:悉聽尊便,不過「若虜馬遂得飲江」,那也太沒有天理了!此番口水仗,北魏面對龜縮城中的對手,顯得輕鬆自如,狂傲、嘲諷之情溢於言表。而劉宋面對強敵來犯,內心頗為惶恐,劉義恭甚至作過棄城逃跑的打算,但在口水仗中,劉暢卻應對自如,巧言善辯,豪氣干雲,絲毫沒有落於下風,以至於連李孝伯都萌生惺惺相惜之情,對劉暢說:咱倆離得很近,卻恨不能執手言歡!隨後,拓跋燾果然越城而過,引兵南下,史稱「所過無不殘滅,城邑皆望風奔潰」,很快便佔領瓜步。
不過,拓跋燾久居塞北,對南方水土不太適應,且擔心深入敵後久則生變,所以沒有繼續渡江攻擊劉宋都城建康(今南京),而是很快就「掠居民、焚廬舍而去。」回軍路上,拓跋燾又犯了打口水仗的癮。到盱眙城時,他派人向劉宋守將臧質要酒喝,沒想到臧質竟然灌了一罈子尿送給他。拓跋燾大怒,將盱眙圍了個水洩不通,寫信給臧質,說:我派出來的兵都是丁零人、胡人、氐人、羌人,他們戰死了等於為我除去禍害,咱們就放手一戰吧。臧質一點兒不含糊,回信說:你「自恃四足,屢犯邊境」,我軍一再退讓,知道為什麼嗎?童謠唱道「虜馬飲江水,佛狸(拓跋燾小字)死卯年」,因為卯年未至,所以才主動讓開大道,引你到江邊。現在已是辛卯年,你的大限已到,別想活著回到桑干川了。被亂兵所殺算是你的造化,若是被我軍生擒,五花大綁,用驢車押送到建康城,想想你會是什麼下場?所以,你就安心攻城吧,千萬別急著逃跑。
這一回,拓跋燾被徹底激怒了,再也沒了往日口水仗中的那種氣定神閒,命人做了一張大鐵床,上邊佈滿鋒利的鐵蒺藜,咬牙切齒地說:「破城得質,當坐之此上!」命令三軍猛攻盱眙城,臧質率軍死守不退,雙方惡戰三旬,死傷無數。最終,拓跋燾未能攻破城池,無奈燒掠而去。元嘉北伐整個戰役中,魏軍連破劉宋的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殺掠無數,「所過郡縣,赤地無餘」,史稱「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事見《資治通鑒》第一二五、一二六卷)而戰爭中發生的這三場口水仗,就像一幕悲劇中夾雜了幾節異調插曲,有幾分輕鬆,亦有幾分悲哀,有幾分滑稽,又有幾分怪誕,它將劉宋王朝因輕率魯莽而不得不承受失敗、窘迫與屈辱的苦果,襯托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