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要打公子扶蘇的旗號?
導讀: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要打公子扶蘇的旗號?陳勝自己解釋說:「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這還是沒說清楚為什麼打他的旗號。陳勝、吳廣發動的是農民起義,完全不同於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是正經的統治階級,如果他還活著應該是鎮壓起義的人,打出他的旗號實在是毫無意義,而且在整個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連綿不斷,但打出先皇長子旗號的有且只有這麼一例。只有一種解釋比較合理,那就是公子扶蘇的品行極其優秀,他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他所在的階級,成為了天下人的希望,所以陳勝、吳廣要用公子扶蘇的名義號召眾人。
歷史上只記錄了公子扶蘇一件事,但這一件事已經足以使我們震撼了。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胡亥、李斯偽造詔書賜死扶蘇和蒙恬,使者來到邊關,打開書信,扶蘇準備自殺,蒙恬提出事關重大,為防止其中有詐,應該復請,扶蘇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引劍而死。當時,蒙恬和扶蘇統帥三十萬秦軍精銳駐守邊防,連蒙恬都認為「其勢足以背叛」,此時扶蘇振臂一呼,來個「清君側」,不但三十萬軍隊盡在掌握,而且很可能還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秦朝暴政,民不聊生,扶蘇仁愛,四海皆知,如果扶蘇當政,與民休息,勢必萬民仰頌,天下太平,項羽就是力氣再大也只能拔山扛鼎,劉邦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去當他的泗水亭長,這是秦國國運的重大轉機。如果扶蘇有心覬覦皇位的話,他早就應該把自己的人安插在秦始皇身邊,很快就得到秦始皇已死的情報,那樣的話就用不著「清君側」了,他就是正當的繼承人,合理合法,很可能兵不血刃輕取天下,而且扶蘇並不缺乏勇氣,當初他犯顏上諫,惹怒他秦始皇,後來在邊關也深孚眾望,連趙高都認為他「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
那麼,扶蘇為什麼選擇去死呢?扶蘇一定有一顆別人難以理解的高貴心靈,否則他不會有那麼高的聲望。秦朝不是一個虛偽的朝代,思想統一做得也不是很好,統治階級還不太會忽悠,連秦始皇都是比較實在的人,公子扶蘇想裝高貴是不可能的,當時的人們並不愚昧。
秦始皇是一個有復仇情節的人,殺了很多人,非常殘暴。作為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一定看到了太多的殺戮、陷害和奴役,每一滴鮮血對他都是一種道義的折磨,每一個逝去的生命都是對他的一種譴責,他要的不是這種沾滿鮮血的皇位,他要的是一個人們崇尚高貴美好的天下,所以他不顧後果直言上諫,所以他不顧危險置身邊關。我們可以想見,扶蘇到了陰山腳下,看到士卒的艱辛,看到百姓的寒苦,他一定會英勇作戰,一定會訪苦問安,一定會關愛士卒,一定會體恤下情,他會在風雪中去慰問哨卡的將士,他會在大雨中替換站崗的士兵,他會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贍養死去將士的父母,他會把自己的膳食送給受傷的將領,他要贖罪,他要替他的父親贖罪,他要把暴政擋在外面,他要把他管轄的區域變成一塊仁愛的淨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在油鍋一般的暴政中看到了一杯甘露,人們在無邊的沙漠中得到了一眼清泉,在那個信息並不暢通的時代,人們傳揚著扶蘇的仁厚,歌頌著扶蘇的勇敢。
那封偽造的詔書來了,對扶蘇來說或許也是一種解脫,他對這個世界已經沒有留戀,對他的父親也完全失望,他不可能發動叛亂,他不可能踏著別人的鮮血走向他並不稀罕的皇位,和他高貴的心靈相比,那皇位就是垃圾一堆。那天,烏黑的彤雲壓到了陰山之頂,草叢中竄出了瑟瑟寒風,一把寶劍劃過了他的脖頸,扶蘇的鮮血灑向冰冷的大地。一場暴風雪席捲了北方,將士們在不見天日的迷茫中把公子扶蘇安葬在陰山之陽。三天以後,風停了,雪住了,太陽出來了,人們走出軍營,回望陰山,這山就像一塊巨大的寶石,在朝霞的映襯下,金光燦爛,五彩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