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吃的真的一點都不好!別再被電視劇給忽悠了!
在美食這一點上,皇上吃的並沒有人們想像中辣麼好,或許還不如平常百姓人家。為啥?
皇帝吃的並不好
首先,「不可持續發展」的美食吃不到
古代科學技術還不發達,那時還沒有溫室大棚栽培技術,如果皇帝夏天要吃冬筍,冬天要吃新鮮蠶豆,供膳太監弄不到就可能掉腦袋了。所以,那些一年只有一兩個月才有的果菜,皇帝一般是吃不到的。
再者,民間美食皇帝也難吃到。眾所周知,美食常藏匿於民間的各種犄角旮旯裡,皇帝想吃,難道還能找不到?關鍵他一開搜尋引擎,太監們就已經把那些個民間美食屏蔽掉了,他根本搜不出來。
好不容易乾隆年間,揚州鹽商美食名滿天下,也傳到乾隆帝耳邊了,他下江南時還真就專門要嘗嘗鹽商們的手藝。可這吃了半天也沒嘗出什麼不一樣來,原來還是太監們搞的鬼——所有的菜統統都被多加了一大勺糖,那味道可就變奇怪了,如何還能稱得上美味?太監們只怕萬歲爺回宮後還想吃,做不出來,小命又是不保。
其次,「面子工程」太誤事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於吃飯。關於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能說錯的。飯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到了吃飯的時間,皇帝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太監說一聲:「傳膳!」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入明殿裡,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不過,御膳房做的菜只是擺著看的,因為皇帝一叫傳膳,就馬上得上那些個菜,來不及做,那些菜都是事先做好,然後一直放在灶上熱的,這就是為了排場。這種菜基本很難吃,皇帝也不愛吃。
所以,溥儀自己吃的基本都是太后和太妃們送的食物。(Ps:就算是現做的,大家也知道,就古代房屋那建築面積和佈局,等飯菜從御膳房到皇帝跟前的功夫,現炸的春卷,剛出鍋的包子,才烤好的肉串……都早涼了!)
其次,「面子工程」太誤事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於吃飯。關於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能說錯的。飯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到了吃飯的時間,皇帝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太監說一聲:「傳膳!」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入明殿裡,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不過,御膳房做的菜只是擺著看的,因為皇帝一叫傳膳,就馬上得上那些個菜,來不及做,那些菜都是事先做好,然後一直放在灶上熱的,這就是為了排場。這種菜基本很難吃,皇帝也不愛吃。
所以,溥儀自己吃的基本都是太后和太妃們送的食物。(Ps:就算是現做的,大家也知道,就古代房屋那建築面積和佈局,等飯菜從御膳房到皇帝跟前的功夫,現炸的春卷,剛出鍋的包子,才烤好的肉串……都早涼了!)
再次,自己一個人吃飯,好吃還不能多吃
身為一個吃貨,多吃美食的慾望,也絕對是「美食」的一部分。但皇帝喜歡的菜品可不是想吃就能多吃的,清廷就有「吃菜不過三匙」的家法。還有一說,皇帝吃過的兩口的菜,幾個月內不能上桌;皇帝吃過三口的菜,這輩子都不可能上桌,就怕被人知道了萬歲爺喜歡吃什麼,往裡面下毒!(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銀製品測試、太監試吃啥的,還是不能百分百確保食品安全。誒,其實皇帝吃的每一口,也都是小太監吃過的剩菜了……)
另外,皇帝一般都是一個人吃飯,除非設宴請客,要麼就是叫來后妃一起吃。可妃子們來陪膳時,也必須謹遵君臣大禮,一本正經,很沒意思。
這下,您信小編了吧?
皇上吃的一般,那名人呢?
文豪裡的著名吃貨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大文豪他們不僅非常有才,而且還是不折不扣的吃貨,大吃貨!蘇軾、賈思勰、曹雪芹、袁枚……必須都到碗裡來。
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乃「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但是它卻不曾提起,其中文章共92篇,而涉及飲食烹任的內容就占25篇,包括了造曲、釀酒、制鹽、做醬醋、豆豉……提到的食品、菜點品種約達三百種。至於蘇大學士的東坡肉,《紅樓夢》中的各色美食……不是吃貨如何能自己獨創出美食來,亦或寫的出來呢?不過,他們和袁枚相比,似乎還是遜了點。
如圖,知道這首詩嗎,不知道也沒關係,小編告訴你,它就是袁枚這貨寫的。你肯定想不到,袁枚簡直是個吃貨全才,不僅愛吃美食,還學怎麼做,做完還記錄下來整理出書!可能還是個處女座,有點追求完美主義,強迫症——他要弄清楚每一樣美食的製作工藝、製作過程,用什麼樣的刀工,什麼樣的火候,連用什麼碗、盆來盛更能體現出菜餚的色澤都有詳細的記錄。
如圖,知道這首詩嗎,不知道也沒關係,小編告訴你,它就是袁枚這貨寫的。你肯定想不到,袁枚簡直是個吃貨全才,不僅愛吃美食,還學怎麼做,做完還記錄下來整理出書!可能還是個處女座,有點追求完美主義,強迫症——他要弄清楚每一樣美食的製作工藝、製作過程,用什麼樣的刀工,什麼樣的火候,連用什麼碗、盆來盛更能體現出菜餚的色澤都有詳細的記錄。
袁枚寫的《隨園食單》裡,介紹了關於各種食材各種美味的做法:肉類的,豬肉、雞肉、牛肉、羊肉、鹿肉……蔬菜類的,豆腐、菌類、海鮮、江鮮、小菜、點心、飯粥、茶酒……應有盡有,快趕上美食版的百科全書了!不僅如此,袁枚還很暖心得告訴不愛做飯、不做飯的人,哪家店什麼東西好吃,還是一本清朝美食攻略了!和袁枚比起來,賈思勰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最神的是,袁枚還能照著前人的食譜恢復名菜,例如雲林鵝。元代畫家倪雲林曾在自己的著作《雲林集》裡留下不少美食的做法,其中就有這道雲林鵝。袁枚遵照《雲林集》中的方法,做出來的雲林鵝「不但鵝爛如泥,湯亦鮮美」。
當然,吃貨還有一大境界,大概就是臨終遺囑也是關於「美味」的了。
比如,金聖歎。金聖歎也是一代文豪,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都有過評點。順治十七年(1660年),皇帝曾對金聖歎的作品加以讚美「此事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
可他一生也是坎坷,早年生活優裕,後家道中落,還被人陷害捲入了官司被判死刑。大概也是曾經買不起高等食材,而用一些便宜的食材來欺騙自己的舌頭,臨終遺言竟是「花生與豆乾一起嚼有火腿味。若家貧買不起火腿,可以此法暫解饞癆。此乃我祖傳秘方。萬囑。萬囑」!誒,金聖歎這樣一次用生命換出名的心得,讓他從一個被順治皇帝誇過的高才直接跨入了古代一流吃貨的行列。
最後,說一個可以和神獸饕餮媲美的吃貨。
可他一生也是坎坷,早年生活優裕,後家道中落,還被人陷害捲入了官司被判死刑。大概也是曾經買不起高等食材,而用一些便宜的食材來欺騙自己的舌頭,臨終遺言竟是「花生與豆乾一起嚼有火腿味。若家貧買不起火腿,可以此法暫解饞癆。此乃我祖傳秘方。萬囑。萬囑」!誒,金聖歎這樣一次用生命換出名的心得,讓他從一個被順治皇帝誇過的高才直接跨入了古代一流吃貨的行列。
最後,說一個可以和神獸饕餮媲美的吃貨。
「饕餮級」吃貨 —— 蘇曼殊
蘇曼殊愛吃牛肉和糖,加之信佛,被人戲稱「糖僧」。沒錢的時候,他想念美食,就敲下自己的金牙來換糖吃。你想想,一個能忍著敲金牙的劇痛,只為換糖吃的人,足見他的口腹之慾了。為了吃,真是什麼都能豁出去。
好吃,他便一直吃下去。
有一次,好友陳去病買來一包糖炒板栗給女兒吃,他搶上前去和小女孩一道把它吃光。到了夜間,回味板栗覺得好吃,又買了一包再吃。吃完還是覺得好吃,再買一包。陳去病等人勸阻無效,一直吃到胃病復發。
詩人柳亞子送他二十個芋頭餅。幾分鐘柳亞子再次回到他的房間,餅就不見了。柳亞子覺得奇怪,蘇曼殊指指腹部,二十個餅早已全部。但是這次情況更嚴重,已經被二十塊餅撐得他躺在床上直不起腰了。
還有一次,他跟人打賭一頓吃六十個肉包子。吃到五十個的時候,腹部大脹,向上翻白眼。有人勸他別再往下吃了,結果他跟勸他的人打了起來……
不過,蘇曼殊可不是位滿腦腸肥只知道吃的人,他的文藝天分和成就也是今人所不能及的。他學識淵博、幽默風趣,有人這樣形容他:時而楚楚長衫,化育學子;時而風度翩翩,詩人才子;時而慷慨激昂,心憂天下;時而身披袈裟,潛心向佛。
他對「吃」,有一種情結。天才而短暫的一生,他留有遺筆以概括:「一切有情,都無掛礙」。
參考資料:1.皇帝吃飯那些事,新華網;2.古代吃貨的舌尖名利場,部落格天下;3.古代皇帝吃的御膳放到當今來是什麼樣的水平?知乎;4.吃貨蘇曼殊曾為換糖吃親自敲掉自己的金牙,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