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上唯一神秘失蹤的皇后:明熹宗皇后張嫣
紅潮導語:在明朝的歷史上,我們只知道有一位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皇帝。那就是被叔叔朱棣奪了政權,不知是被燒死還是流落江湖的建文帝朱允炆。豈不知還有一位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皇后。她是誰呢?她就是明熹宗的皇后張皇后。
張皇后是在天啟元年,與明熹宗舉行的大婚。姓張,名嫣,字祖娥,小名寶珠,是河南祥符縣清生張國紀的女兒。人長的丰姿綽約,美色天成,又知書達理,深明大義,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聰明睿智的好皇后。小夫妻兩人在婚後初期很是恩愛,熹宗當年四月便正式冊封她為正宮皇后。可是這明熹宗就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每天只知道玩樂,做木匠活,從來不問朝政,後來又寵信魏忠賢和乳母客氏。張皇后對魏忠賢這些人橫行霸道、擾亂朝政的惡行很是不滿,常常借夫妻二人單獨相處的時候相機勸誡,可是熹宗總是聽不進去。於是兩人之間逐步的有了一些生分。
這張皇后很有心計,對國家的大事也有自己的主見,她對客氏的許多做法十分的不滿。多次想召客氏到宮中,趁機除掉她。但這客氏似乎對張皇后也已有了疑心,時時處處對張皇后提防戒備。客氏因為是熹宗皇帝的乳母,一手把他帶大,常以熹宗的母親自居,時常在宮內大耍威風,根本不把嬪妃看在眼裡,對張皇后也是如此。對於客氏的橫暴,張皇后非常反感,她曾當面斥責客氏,因此,客氏、魏忠賢與張後結下冤仇,必欲剷除而後快。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張皇后懷孕了,客氏心想機會來了,便將張皇后宮中的下人一律換成她的心腹,在侍候張氏的時後粗手粗腳。終於有一天,一個宮女給張氏捶背的時候故意用勁過猛,結果造成張皇后流產。
在暗害張皇后的同時,客、魏二人還把毒手伸向張皇后的父親張國紀,想以此牽扯張皇后,廢掉張皇后而立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的女兒為皇后。於是他們便在宮中造謠說張皇后是被張國紀收養的一個在逃殺人犯的女兒。她的父親實際上是汪洋大盜孫二。朱由校聽說了之後居然信以為真,不辨黑白就下旨革去了張國紀的爵祿,勒令他會老家養老,但熹宗並未動張皇后。他似乎對張皇后還存有一些夫婦之情。熹宗不想客氏等人傷害張皇后,也不想張皇后傷害他的這些心腹。所以往往是在兩者之間保持沉默。
本來熹宗朱由校的身體很健康,二十歲剛出頭,從沒得過病,可是不知什麼原因,從天啟六年開始,身體卻日漸虛弱起來,臉和身上都出現了浮腫。到了天啟七年,竟病倒在床,時常發高燒,浮腫加重,飯量也大減,說話有氣無力,朝野上下惶惶不安。這時,京師傳出了魏忠賢預謀篡位的謠言,鬧得滿城風雨。張皇后憂心忡忡。熹宗生病之後,臥病在床,張皇后每天不分早晚親自照料。大概出於良知的發現,自天啟七年朱由校性格發生了某些細微的變化。他開始注意他周圍的人,對張皇后的態度也漸漸轉變了。
張皇后雖然也只是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女子,但作為天下之母,她還是很有政治頭腦的。她清醒地認識到,面對複雜的形勢,必須沉著冷靜,當務之急是解決皇位的繼承問題,絕不能使客、魏的篡位陰謀得懲。如今,朱由校的病眼看無望再起,又無子嗣,張皇后就想到了朱由校同父異母的弟弟信王朱由檢。遵照「兄終弟及」的慣例,信王是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的,況且他素有賢名,能當此大任。於是,張皇后就對病中的朱由校提起了信王,說他可以托付大事,朱由校點頭同意。這時候魏忠賢等人時刻守在宮殿內外以防不測。為了防止他們發動政變,突然篡權,張皇后勸說朱由校馬上召見信王,但由於客、魏防範太嚴未能成功。後來她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偷偷地安排信王和熹宗見面。
在張皇后的機密安排下信王來到乾清宮,見到了他的哥哥。看到哥哥全身浮腫、氣息奄奄,很是難過。朱由校強打起精神說:「我弟將來要成為堯舜一樣的君主,你要好好照顧你的嫂子。」信王聽說皇帝要傳位給他,還百般推辭,這時張皇后從簾後走出來,急聲說道:「皇叔千萬不要再推辭,現在正是國家最危險的時候,你一定要擔起國家社稷的大任。」?信王只是伏地叩頭不敢回聲。接見結束後,張皇后叮囑他多加保重,隨時注意事態變化。
朱由校昏昏庸庸過了20餘年,只有接見信王確定繼位人是他做的惟一一件明白事。在這件事中張皇后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信王朱由檢也正是在她的鼓勵之下,才鼓起勇氣入宮繼位的。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駕崩,張皇后馬上傳旨,命人迎信王入宮,同時向天下宣告信王繼承大統。次日,朱由檢登基,張皇后才放下心來。張皇后憑借自己的機敏果斷,完成了一件力定社稷的驚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