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鄭成功收復台灣的代價:徹底失去反攻大陸的資本
作為明清之際縱橫東南亞海域的一股重要力量,鄭成功家族勢力的興衰引起17世紀向外擴張的歐洲社會較廣泛關注。在與鄭氏家族勢力交往的過程中,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主要海上國家留下了許多關於其家族事跡的記載。
為了徹底摧毀鄭成功軍隊,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厲行遷界政策,下令江、浙、閩、粵數省濱海居民盡遷內地,設界防守,「片板不許下海,粒貨不許越疆」。遷界給東南沿海地區居民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離海三十里村莊田宅悉皆焚棄」。特別是閩南地方「火焚二個月,慘不可言,興、泉、漳三府尤甚」。清廷遷界時,義大利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利勝往返金門、廈門兩地,照顧遭劫教徒,得以親眼目睹了此項野蠻政策帶來的巨大破壞性,並將其見聞寫入書中。
依照利勝的記載,清軍燒燬了東南沿海界外的一切,沖天的大火持續了數周,廈門城甚至三天都不見太陽。為了重建抗清基地,鄭成功決定收復台灣。
利勝在鄭成功進發台灣的時候沒有隨軍出征,留在金門,但他親眼目睹了龐大的鄭氏艦隊出發的壯觀景象。1661年4月,由500艘船、40000人組成的鄭氏艦隊離開金門,向台灣島進發。1662年2月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利勝在其所撰的《多明我會在中華帝國之業績》一書中特別提到鄭軍將士親口告訴他,大約9000名鄭軍和632名荷蘭人死於整個戰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