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王皇后為什麼主動幫助武則天重返後宮? | 陽光歷史

 

A-A+

揭秘:王皇后為什麼主動幫助武則天重返後宮?

2016年04月19日 宮廷野史 暫無評論 閱讀 367 次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落髮為尼,進入感業寺,但是她與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可是,一個在宮內,一個在宮外,他們難道就要永遠這樣守望愛情嗎?如果不是,最終又是誰讓他們結束守望,讓武則天重返後宮的呢?

  上集我們講到武則天在唐太宗死後進入感業寺為尼,但是以她的性格,必然不甘心伴著青燈古佛了此一生。事實上,早在唐太宗死前,她已經未雨綢繆,和李治建立了感情;在感業寺期間,她又和李治繼續暗度陳倉;直到永徽元年(650年)忌日行香,二人相對潸然,不顧眾人的目光,把感情公之於眾了。但是,感情歸感情,她要想借助這段感情使自己重返後宮,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因為這裡涉及一個很大的倫理問題,無論如何,她很難抹殺自己作為太宗才人的身份。但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手援助,非常順暢地把問題解決了。這個人是誰呢?她就是李治的皇后——王皇后。這就讓人奇怪了,王皇后腦子進水了?把皇帝的「情人」引到自己身邊來,這不是給自己身邊放一顆炸彈嗎?王皇后為什麼會這麼做,她讓武則天重返宮廷的目的是什麼呢?武則天重返後宮,又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呢?

  說來可笑,王皇后引武則天入宮是為了爭寵。她和誰爭寵呢?王皇后和別人爭寵又和武則天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看看王皇后的處境就明白了。王皇后出身於當時的高門大族——太原王氏。我們說過,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世家大族中,有「五姓七望」最為尊貴。哪「五姓」呢?崔、盧、李、鄭、王。在五姓之中,崔姓和李姓都分別有兩支最顯貴,合起來就成為所謂「七望」,他們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這七望在當時是貴族中的貴族,社會地位顯赫,王皇后就出身在這樣的一個貴族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特定的評價成功的標準,比如明清時期,成功的典型是中狀元,招駙馬。所謂中狀元就是一個男子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所謂招駙馬就是在婚姻上取得了成功,按咱們今天的說法,這叫做事業愛情雙豐收。但在唐朝,說到成功,最典型的情節是中進士,娶五姓女。

  我們知道,科舉制在中國實行了一千多年,濫觴於隋代,結束於清末。唐朝是科舉制剛剛起步的階段,進士名額有限,很難考。當時有個說法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明經和進士都是科舉考試的科目。明經主要考人們對經典的記憶,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試卷上「樂」字空下,讓考試者填寫。我們知道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很多神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背下大量經典,這種死記硬背的科目,如果到三十歲才考中,人們覺得你已經很老了。那進士考什麼呢?進士考寫文章,還有作詩什麼的。寫文章需要天分還需要社會閱歷,所以你五十歲考中進士,別人覺得你是少年得志。這就是「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道理。在當時社會上,人們對進士的評價相當高,管他們叫「白衣公卿」,就是說你別看現在他還是一介布衣,可是日後必然能夠平步青雲。所以京城裡考試時節,常有店家對進京趕考的書生格外照顧,好吃好喝,沒錢也可以賒著,說不定趕明兒就中進士做高官了呢。在唐朝,中了進士只是意味著在事業上成功,但是如果要真正得到上流社會的認可,還要在婚姻上取得成功。這婚姻成功的標準就是娶五姓女,相當於咱們後來說的招駙馬。唐朝你若是能娶到五姓人家的女兒,那比招駙馬還榮耀呢。

  唐朝有個宰相叫薛元超,就是上一集說的薛婕妤的侄子。這薛元超官至中書令,就是宰相了,但是,晚年時他說,我這一輩子是富貴已極,沒什麼可追求的了,但是我有三件事特別遺憾,哪三件事呢?第一,沒能由進士出身;第二,沒能娶五姓女;第三,沒能修國史。薛元超娶的妻子是誰啊?他娶的可是唐高祖李淵的孫女,唐太宗李世民的侄女和靜縣主,娶了這麼一個皇親、金枝玉葉,他還覺得不滿意,覺得比不上娶五姓女。這下大家可以看出來了,這五姓人家在當時社會那是何等榮耀的身份啊。

  因為門第高貴,所以全國上下誰都想和他們攀親,連皇室也不例外。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長公主就嫁給了王皇后的從祖父(就是祖父的兄弟)。從母系方面講,王皇后的母親出身於河東柳氏,也是一個大族。她的舅舅柳奭當時還擔任中書令。王皇后除了出身高貴外,人也長得十分美貌。所以她的從祖母才把她介紹給唐太宗,選為晉王李治的妃子。李治做晉王是在十六歲之前,王皇后結婚時也應該不超過十六歲。唐太宗生前對她一直非常滿意,臨死的時候還說這是我的佳兒佳婦。

  直到李治當皇帝,唐朝王皇后的生活都還算是一帆風順的。十四五歲,當晉王妃;後來隨著晉王成為太子,又榮升為太子妃;太子即位,她再升格成皇后。可以說是平坦之極、幸運之極。然而上天賜予她一個高貴的出身和美麗的容顏,卻沒有給她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李治的愛。她始終沒有得到李治的心。結婚多年,沒有給李治生下一兒半女,這成為她一生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皇帝為什麼不喜歡她呢?我想,感情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有時候和出身、相貌並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繫,它和個人性格和魅力有關。按我們現在的話說,感情講究的是緣分,唐高宗李治和王皇后沒有緣分。另外,唐高宗李治的性格和王氏的性格不合。《舊唐書·王皇后傳》裡講,王皇后「性簡重,不曲事上下」。她總是非常矜持,端莊沉穩,不會去刻意討好任何人。這是大家閨秀的性格和風範。可是,李治是一個多情敏感的人,是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文學青年。可以設想,他當了皇帝,處理了一天政事,回到後宮一看,皇后在那兒端著架子待著,拉著臉子,讓人看上去就挺鬱悶的,皇帝也需要溫柔可人的夢之鄉,人家工作壓力多大啊。上班一天了,回後宮看見妻子,連個笑臉都沒有,這讓人多壓抑啊。唐高宗不由自主地不喜歡這個皇后了。

  那麼他喜歡誰呢?他這個時候特別寵愛蕭淑妃。蕭淑妃是李治當太子時娶進宮裡的,當時封為蕭良娣。良娣是太子妻妾的一個等級,相當於皇帝的妃子。蕭良娣當年寵冠後宮,接連給李治生下了一兒二女,在李治所有妻妾之中她的生育數量是最多的。她的家族背景也很好,出身於南方貴族蘭陵蕭氏。這一家族在隋唐時期非常興盛,隋煬帝的蕭皇后就出身於蘭陵蕭氏。蕭淑妃出身很好,又長期得寵,因此和王皇后的矛盾由來已久。

  李治當皇帝後,因為冊封王子的問題,王皇后和蕭淑妃之間的矛盾從一般版變成升級版了。李治當時有四個兒子,前三個都是後宮沒有名號的宮人所生的,只有老四李素節是蕭淑妃所生,當時已經五歲了。永徽初年,李素節被封為雍王。王皇后聽到這個封號,氣就不打一處來。這雍王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原來啊,雍指長安,雍王的管轄範圍就在當時的首都長安及其周邊地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按照慣例,雍王一般不會輕易地封給妃嬪生的兒子,要封給皇后生的兒子。我們都知道,皇后生的大兒子,那是嫡長子,要做太子,將來是要當皇帝的;如果皇后還有二兒子、三兒子乃至第N個兒子,那在這些兒子之中,就可以找一個封為雍王。現在王皇后自己沒有兒子,而蕭淑妃的兒子被封為雍王,王皇后從中嗅出了不一般的氣息,她覺得皇帝抬高這個兒子的封爵,可能意味著也要進一步提升蕭淑妃的地位。因此她心裡非常不安,面對這種境況,她該怎麼辦呢?

  就在此時,宮中開始流傳一個小道消息,說李治在外面和一個尼姑有染。皇帝去感業寺行香是國家行為,當時有很多人跟隨,這些人都看到李治和武則天激情對泣的場面,唐朝人跟現在人一樣,也熱衷八卦,愛散佈小道消息。再說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所以回來之後馬上在宮裡就傳開了,而且越說越熱鬧。說咱們皇帝啊,跟先帝的才人看來是有私情,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描繪得繪聲繪色。最後當然也傳到了王皇后的耳朵裡。王皇后開始的時候勃然大怒,心想,皇帝太不像話了,在宮裡頭,他不愛大老婆愛小老婆,現在還到宮外面偷雞摸狗,這是什麼皇帝啊?可是轉念之間,她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嗯,這是個機會。如果把這個尼姑引進宮來,讓她纏住李治,不就可以轉移皇帝對蕭淑妃的感情了嗎?於是,她悄悄派人讓武則天把頭髮留起來,告訴她興許以後還有進宮的可能。武則天冰雪聰明啊,一聽大喜過望,當然遵旨照辦。

  也許大家會問,王皇后怎麼這麼傻呢?她不怕武則天進宮之後,變成第二個蕭淑妃嗎?我覺得王皇后這樣做有兩個理由。第一,病急亂投醫。不是有一條成語叫做飲鴆止渴嘛,人要是渴極了,毒藥都敢喝,因為那個時候渴是壓倒一切的,是第一位的了。至於喝了毒酒之後會不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那都顧不上了。對王皇后來說,蕭淑妃當時的威脅最大,她要先解決燃眉之急。第二,迷信倫理的約束力。王皇后出身世家大族,從小是被禮教熏陶著長大的,對道德倫理信條堅信不疑。她認為蕭淑妃和她門第相當,又是正常納入的妃子,存在取代她地位的可能。而武則天出身不高,又曾經侍奉先皇,那叫有歷史污點,因此李治雖然可能一時被她迷惑,但是礙於禮法,不可能給她任何名分。退一步說,她即使得寵,對自己的威脅也不會有蕭淑妃那麼大。第三,人情的考慮。她如果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來,是把她從水深火熱的境地之中拯救出來,那就是再造之恩。按照人之常情,武則天應該對她感激涕零。不像蕭淑妃,一開始就是她的死對頭。基於這樣三種理由,王皇后越想越覺得這招棋不錯。

  時間過得飛快,一年過去,武則天烏黑的頭髮已經過頸。永徽二年七月,李治為唐太宗服喪之期已滿。一天,王皇后就非常從容地找到李治,說,皇上,我已經知道了您的秘密。您和先帝的才人既然那麼情投意合,不如把她接回宮裡。否則你們兩個一個在裡頭,一個在外頭,飽嘗相思之苦,幹什麼事都得偷偷摸摸的,這既不方便也不好看啊。流言飛語已經遍佈宮中,皇帝的形象也會因之受損啊。李治本來早有此意,但是皇后畢竟是六宮之主,招納新歡肯定要經過她這道關。王皇后素來端莊嚴正,這樣違背倫常的事情怎麼好意思跟她提呢?李治一直在心裡思量,但說不出口。現在王皇后主動提出接納武則天,對於李治而言,真是喜出望外,說皇后你真是賢惠啊。兩人本來各懷心事,結果卻陰差陽錯,一拍即合,武則天沒費什麼周折就重新回到後宮,這是她命運轉機的第一步。

  這次進宮武則天是什麼名分呢?沒有名分。從最底層做起,當一個普通的宮人。此時的她,已經二十八歲了,是芳齡二十八,不是芳齡二八,已經是個大齡女青年了,距離初次進宮,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四年。當年「見天子庸知非福」的豪言壯語言猶在耳,但是她得到什麼了?空空如也。甚至還不如當初了。當初好歹還是一個五品的才人,現在什麼品級都沒有了,得從最基層幹起。真是紅顏漸老,一事無成。面對命運的捉弄,便是武則天這樣的巾幗英雄,也不免在無人的暗夜裡發出一聲歎息。那麼,武則天這十幾年是不是真的就白過了?從她一生發展的長遠角度看,不能這樣說。當初她進宮時,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青澀少女,說話做事不知輕重,想要爭寵都不知道從哪個方向下手,現在經過十四年的生活歷練,她已經成熟了。她知道皇帝的所思所想所好,對於後宮的人情世故,也已瞭然於心。生活已經給了她足夠的經驗,這個時候她再出招,就不會像當初馴獅子驄那麼冒失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