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平庸的漢桓帝為何要處罰痛罵自己的臣子?
就算是不被眾人理解,劉陶依然堅持自己的行事標準,堅持自己的為政主張,以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即「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劉陶年輕是在洛陽太學讀書,本來,年青人專心求學,等待時機,正常出仕就好。可劉陶是個眼睛裡揉不了沙子的人,看到當時大將軍梁冀倚仗自己有太后撐腰,在朝中獨斷專行,而漢桓帝稱帝多年,卻竟然無子,天下多個地方連年災荒,出現了許多不正常的現象,劉陶忍受不了,於是慷慨上書,抨擊國政。
毛澤東青年時期曾經寫過一首詞《沁園春·長沙》,其中有個名句,叫做:「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詞句很是慷慨,可是指點的時候是痛快,可卻會遭到被指點的糞土們的瘋狂反撲。毛澤東自己也不是到後來才意識到:槍桿子裡出政權。空有書生意氣是遠遠不夠的。而劉陶的上書,不但是批評了了那些糞土級別的萬戶侯,更是把鋒芒直接指向了萬萬人之上的皇帝。
在奏折中,劉陶首先高度讚揚漢高祖劉邦,能夠從布衣起事,成就大業,在稱帝之後依然勤政愛民。然後痛批漢桓帝,「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軌,而忽高祖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國柄,使群丑刑隸,芟刈小民,雕敞諸夏,虐流遠近,故天降眾異,以戒陛下」。漢桓帝不但不能繼承先輩帝王的豐功偉業,而且連最基本的勤政都做得很差,並且把至高無上的王權,交託給外戚勢力(梁冀),導致奸佞當道,百姓流離。正因為漢桓帝失德,上天才降下災異,警告皇帝,警告世人。可是劉陶說,你漢桓帝不但不知道醒悟,反而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樂,導致天下混亂,官員殘暴不仁,百姓冤死者眾多。然後,劉陶非常懇切的希望漢桓帝能夠吸取暴秦滅亡的教訓,明白漢哀帝、漢平帝寵幸外戚導致國家混亂的惡果,重用賢臣李膺等人,「摧破奸黨,掃清萬里」。
可是,奏折呈上之後,毫無回應。漢桓帝既沒有同意劉陶的主張,也沒有把劉陶抓起來治罪,而是束之高閣,懸而不問。漢桓帝為政多年,雖然平庸,卻還知道善惡。劉陶在奏折中抨擊漢桓帝重用梁冀,本是事實。可是劉陶光從大義角度考慮,卻沒有從漢桓帝自身的角度考慮。在漢桓帝看來,自己的皇位之所以還算鞏固,那就是有大將軍梁冀等人力挺。包括後來的漢靈帝寵信十常侍等宦官勢力,一樣是皇帝們考慮到借助外戚、宦官的勢力,可以打擊異己,更好的鞏固自身的地位。
劉陶光從國家,從大義角度看待問題,提出建議,也就難怪漢桓帝會不受理了。沒有治劉陶的罪,已經是漢桓帝愛惜人才,體諒劉陶報國之心了。一個人,如果希望對方能夠接受自己的建議,首先就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在對方和己方之間追求最大的雙贏。如果劉陶能夠在漢桓帝鞏固皇權和漢朝百姓的富足安康之間找到一條更為有利的雙贏之路,漢桓帝未必不會聽從。
後來,有人上書朝廷,說現在老百姓貧困的根本原因,是錢的面值太小,提倡鑄造大錢。漢桓帝把這件事情下到朝廷公卿討論,劉陶上書,阻止鑄造大錢。劉陶認為,天下百姓的貧困,關鍵不在於錢的面值,而在於朝廷沒有推行善政。只要朝廷推行善政,聽從百姓的呼聲,自然就可以百姓富足。漢桓帝一看有理,也就聽從了劉陶的建議。不過,劉陶的建議看起來光鮮,其實空有口號,很難落實,於是漢朝的經濟依然混亂,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