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中改革者自身有哪些失誤?
古今變法,都一定會觸及既得利益。因此一定會遭到依靠舊制度不合理之處尋租的既得利益者反對。如果改革者的策略不對,也有可能遭到不是依靠尋租、而是依靠公平競爭獲得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尋租和非尋租既得利益者的聯合反對,很有可能導致改革的失敗。歷史不可能重演,但是歷史的教訓必須記取。我國今天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有必要回顧一下當年戊戌變法失敗的教訓,以為今鑒。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已經有很多人分析過。通常的說法都是歸於慈禧為首的保守勢力的反對,袁世凱的告密等。但對於改革者自身的失誤分析比較少。像戊戌變法這樣在民族危亡時刻展開的全面改革,有反對者是很正常的。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改革者是否能夠因勢利導。現在讓我們分析一下改革者自身有哪些失誤。
其一,變法沒有頂層設計,事情想得太簡單、太急於求成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一生僅僅面見過一次光緒帝。光緒帝向其抱怨反對勢力強大,自己沒權等。康有為對光緒帝強調三點。一是堅定變法決心,必須變法,全變,大變,不能枝節之變。二是變法的美妙前景,「泰西(注1)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後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以皇上之聖,圖自強,在於反掌間耳」。三是針對皇上無權的情況,「就皇上現在之權,行可變之事,雖不能盡變,而扼要以圖,亦足以救中國。」對於中國社會的小農經濟結構、缺乏商法、民法的傳統(注2),對於如何建立改革的統一戰線和依靠力量,如何用增量帶動存量改革,改革的分步展開都沒有冷靜的思考和系統的設計,沒有建設性的意見。改革是改錯,一般不到生死攸關的絕望關頭,政治勢力沒有斷然改革的勇氣,但面臨絕境的改革卻為改革布下了地雷陣和萬丈懸崖的陷阱。改革的絕境環境,使得改革的主導者不能犯大錯。一旦稍有失誤,反對者就將以失誤作為攻訐的口實,觀望者卻以之為退縮的砝碼,改革者也難確保自己的信心。這時刻,不僅需要康有為鼓勵光緒帝壯士斷腕。更需要以其為首的維新派妥善安排全局、步步理性的謀篇佈局、通盤規劃;還要有吸納各股勢力、化干戈為玉帛、杜絕兄弟鬩牆的內部損耗的胸襟與氣魄。但是客觀地說,這些必要的功課維新派並沒有做。自公歷1898年6月11日發佈《定國是詔書》,百日維新期間共計發佈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當時大部分地方對於光緒帝的政令都沒有忠實執行。但是就連忠實執行皇帝政令的湖南省都跟不上變法的步伐。
光緒帝
其二,不懂得建立改革的統一戰線。以光緒和慈禧的關係處理為例,當時的權力結構是帝—後結構,光緒雖然是合法的皇帝,但他不僅僅是沒有實權,關鍵是沒有政治鬥爭經驗;慈禧雖然已經歸政,但她是個政治女強人,一旦不玩政治就非常難受,朝中大臣多是她的親信,實權實際上是掌握在慈禧手中。不管維新派是否願意,這就是現實。光緒如果能夠承認現實,處理好與慈禧的關係,利用慈禧的政治經驗和在大臣中的威望,實際上可以增加變法的勝算。在1897年11月德國佔領膠州灣後,光緒痛哭流涕,慈禧曾安慰皇帝說:「苟可致富強者,爾自為之,吾不內制也」。在爭取慈禧支持變法之前,按理應該母子倆互相敞開談一下,取得彼此的諒解和支持,也適當地寬慰慈禧歸政後感覺被冷落的心理(注3)。但光緒很不策略地請慶親王奕劻轉述住在頤和園的慈禧,「如太后不同意變法,我願退讓此位,不敢做亡國之君」。當時國家危機重重,光緒這樣說實際上是在以撂挑子為要挾,激化矛盾。慈禧惡狠狠地說:「由他去辦,事辦不出模樣,再說。」這實際上是把慈禧推到了變法的對立面。以致變法開始第5天,慈禧就命寵臣榮祿署理直隸總督,掌握京津一帶兵權;規定今後新任二品以上大臣,必須向皇太后上折謝恩;將帝黨核心人物、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削職為民。事實上慈禧要的是權,並不是反對變法圖強。在親手扼殺了戊戌變法後的兩年,1901年1月29日,慈禧在西安頒布新政上諭,清末新政在慈禧親自推動下啟動。但可惜的是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制改革的窗口期已經過去,民主共和的大幕已經拉開,這是後話(注4)。
其三,康梁與光緒主導的維新事業除繼承洋務實業改革外,更強調體制的變化,這是對的。但維新事業的體制變革,重在除舊而非創新,重在存量而不是增量,或因為時間的關係未能充分展開。但維新大刀闊斧式的除舊改革,一下子觸犯了社會各階層太多的既得利益。如裁官、裁軍;滿人自謀出路;廢八股,改策論等。「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閒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餘處,連帶關係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夢蕉亭雜記》)。再拿科舉考試廢八股來說,自明代以來就一直有此論。但不見得在變法伊始就做。康梁將其作為重要改革措施,曾激發上下憤怒。趕考的士子們應該都是當時社會上有學問、有地位的人,是依靠苦讀書公平競爭出來的非尋租既得利益者,應該是變法所應爭取的主要支持群體之一,但由於這項改革侵犯了他們的既得利益,士子們曾手拿大棒圍在梁啟超家門口,聲稱要打斷梁的狗腿。
其四,沒有紮實建立改革的依靠力量。戊戌變法的維新勢力僅以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為核心,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既沒有基地,也無兵權、財權,「與守舊黨比,不過千與一之比,其數極小」。因此,守舊勢力一反撲,維新勢力頃刻瓦解。而東鄰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時,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抬出天皇為旗幟,與反幕府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廣大農民和市民也積極參加和支持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翻了幕府舊政權。
其五,私心太重。欲借外國之力,達到一己之私。據《康南海自編年譜》,戊戌年 「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後可以大會於各省。」由康有為起草,以掌印御史宋伯魯名義向皇帝上書的奏章說得更加詳細:「英國教士李提摩太來京,往見工部主事康有為,道其來意,……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籐博文,與之商酌辦法,以工部主事康有為為參贊,必能轉禍為福,以保我宗社。」(注5)此等亡國之策,其荒唐程度,已無需多言。康有為之所以如鬼迷心竅般積極推進此事,乃在於幻想借外力擠入核心決策層。之前,他已先後嘗試通過「開制度局」、「開懋勤殿」等手段來架空朝廷既有的軍機處、六部衙門以及地方督撫臬司,但均告失敗。
綜上所述,戊戌變法的失敗,主要還是維新派自身沒有練好內功,私心太重。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願當今的改革者們汲取戊戌變法失敗的教訓,謹慎地規劃改革路線圖,建立改革的依靠力量和統一戰線,堅持發展增量並以增量漸進地帶動存量調整(注6),大家一起努力,為中華改革航船順利度過改革深水區而奮鬥!
注1:舊泛指西方國家,一般指歐美各國。
注2:丁曉良,中國落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793a501019lj7.html
注3:有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天榮祿去頤和園看西太后,西太后在扎花,榮祿就乘機拍馬屁,說老佛爺的花扎得真好啊。這時西太后長歎一聲:「往後哇,我也就只能扎花了!」這話說得很無奈,可見她非常地落寞惆悵。
注4:丁曉良,為什麼說改革有窗口期?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793a501018nk4.html
注5:《請速簡重臣結連與國以安社稷而救危亡折》(康有為代宋伯魯作),《戊戌變法檔案史料》,P170。
注6:丁曉良,中國由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的方式可持續嗎?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793a50101811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