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相、楊么起義:南宋初年宋朝內部的第一次挑戰 | 陽光歷史

 

A-A+

鍾相、楊么起義:南宋初年宋朝內部的第一次挑戰

2017年11月27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86 次

  南宋初年,金軍不斷南侵,鐵蹄所過,一片破敗景象。南宋統治者並不體恤人民的疼苦,苛捐雜稅層出不窮,廣大人民啼饑號寒,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種狀況,在荊湖地區尤為突出。「自江西至湖南,無問郡縣與村落,極目灰燼,所至殘破,十室九空。詢其所以,皆緣金人未到,而潰敗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逐襲之師繼至。官兵盜賊,劫掠一同,城市鄉村,搜尋殆遍。盜賊既退,瘡痍未蘇,官吏不務安集,而更加刻剝,兵將所過縱暴,而唯事誅求。嗷嗷之聲,比比皆是,民心散畔,不絕如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一)洞庭湖地區的鍾相、楊麼農民起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的。

  鍾相,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以「等貴賤,均貧富」為政治綱領,以傳教行醫作掩護,進行起義的宣傳組織活動。

  靖康二年(1127年)初,北宋快要滅亡時,鍾相曾派他的兒子鍾昂率300人參加勤王民兵行列,後被遣送回籍。這些人身受剝削壓迫,又親眼看到南宋政權的腐朽,遂在鍾相的領導下準備起義。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攻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北宋潰兵形同土匪,由孔彥舟率領竄到澧州(今湖南禮縣東)一帶,鼎州人心惶惶,鍾相遂率眾起義。鼎、澧、荊南(今湖北西部)等地人民紛紛響應,力量迅速發展,號稱40萬人,佔有武陵周圍7州19縣。

  鍾相在起義後不久的一次戰鬥被俘,壯烈犧牲,楊麼成為起義軍首領。楊麼,湖南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原名楊太,因他在起義軍將領中年紀最輕,人們便親切地稱他為楊麼(當地稱年紀最小的為麼)。楊麼根據洞庭湖地區的特點,採取了「陸耕水戰」的鬥爭方針。陸耕,就是在沒有戰鬥的時候,在陸上耕種,為起義軍提供物質保障;水戰,就是當敵人來進攻時,就在洞庭湖上以水戰打擊敵人。為了貫徹這個鬥爭方針,楊麼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軍,擁有包括車船、海蝤在內的戰船1000多艘。起義軍憑借這支水軍粉碎了敵人的多次 「圍剿」。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春,鼎澧鎮撫使兼知鼎州程昌寓,派杜湛率步兵從陸路攻打沚江口起義軍的夏誠大寨,令覃敵率8車車船 2艘、海蝤船20艘從水上配合。夏誠早有準備,將部隊埋伏在寨內,大開寨門,以誘敵軍。杜湛、覃敵疑有伏兵,不敢貿然進入,夏誠也不出擊。兩軍相持數日,宋軍疲憊不堪,程昌寓不得不下令退兵。此時,恰值沚江水落,江口灘淺,覃敵的大型車船無法機動,受到起義軍小戰船的圍攻,結果連同製造這2艘船的著名工匠高宣一起被起義軍俘獲。起義軍步兵也同時從寨內出擊,大敗宋軍。此後,起義軍在高宣的幫助下,大造車船,迅速增強了水軍的實力。

  南宋統治者不甘心自己的失敗,於第二年六月,派御前大軍都統制王躞領本部3萬人馬,並節制御前水軍正、副統制崔增、吳全所部水軍1萬人,再次「圍剿」楊麼起義軍。八月,王瓔率軍到達洞庭湖地區。伺機進犯。到了十一月,天氣漸冷,江湖水淺。王瓔認為這是進攻的有利時機,遂分兵兩路,發起進攻。一路由程昌寓、王瓔率領步兵依次奪占楊麼軍的營寨,企圖將起義軍趕至下遊;另一路由崔增、吳全率領水軍在岳州艑山(今岳陽以南的湖中)、湘江口、洞庭湖口和牌口等處待機,一旦程、王將起義軍趕至下遊,便立即進行夾擊,一舉將其殲滅。

  楊麼偵知宋軍作戰企圖,早已將營寨內的家眷及家畜農具轉移,使宋軍連連撲空。另以部分兵力在上遊活動,牽制敵人。同時派出水軍從酉港(今湖南漢壽東北約70里)順流而下,誘殲南宋水軍。起義軍以8車車船數艘加以偽裝(偃旗息鼓,不露刀槍,全體將士蔭蔽在艙內),飄流而下。南宋水軍見此情景,以為起義軍在上遊已被殲滅,只剩空船飄流下來,便不加戒備地向起義軍車船駛來。這時,起義軍車船突然刀槍林立,戰旗飄揚,在隆隆戰鼓聲中,突然向宋船發起進攻,其他埋伏的起義軍戰船,也從四面八方趕來參戰。宋水軍毫無準備,倉促應戰。經過一整天激戰,宋水軍1萬餘人,悉數就殲,數百艘戰船全被消滅。這就是戰史上著名的「陽武口水戰」。

  王、程獲悉崔增、吳全水軍被殲,急令部隊向鼎州撤退,由覃敵率水軍殿後掩護。當晚,覃敵水軍在返航途中,又遭到起義軍水軍的阻擊。覃敵抵擋不住,便施放灰炮,並在宋軍其他戰船的策應下,得以逃脫,但其座艦受了重創。

  楊麼起義軍粉碎了南宋的這次圍攻以後,力量更加強大,士氣更加高漲。金朝統治者看到這種情況,便想聯合楊麼起義軍攻打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冬,金朝在中原地區扶植的傀儡政權偽齊,奉命派人到起義軍遊說,並行以重賄,許以高官,遭到嚴詞拒絕。不久,偽齊又派人攜帶官告和物品來,再三相約諸寨首領「剋日會合」,(《金佗續編》卷二十五《楊麼事跡》)允許楊麼建國封王。起義軍把派來的35人用酒灌醉,拋入湖中。

  楊麼起義軍的發展壯大,引起了南宋統治者的嚴重不安。南宋朝廷認為,金、偽齊和楊麼為三大患,而楊麼又「為腹心害,不先去之,無以立國」。為了撲滅農民起義,趙構竟公然於紹興五年(1135 年)二月,下令將在淮西前線抗金的岳飛調到湖南,並派宰相張俊督戰,全力進攻楊麼起義軍。五月,岳飛到達洞庭湖地區。他對楊麼起義軍採取了軍事進攻、經濟封鎖和政治誘降三管齊下的措施。針對楊麼陸耕水戰的特點,密使叛徒楊欽開閘放水,降低洞庭湖水位,使起義軍大型車船機動困難。又在湖面放置大量雜草樹枝,用以纏住車船的車輪,使之無法轉動。還在湖中港汊放下許多木排,阻礙起義軍戰船轉移。一切準備停當之後,宋軍於六月十一日夜向起義軍發起總攻。岳飛挑選一批士兵罵陣,楊麼不知是計,親自指揮水軍出擊。車船剛開動不久,車輪就被雜草纏住,不能轉動。撤往港汊,又被木排擋住。欲進不能,欲退無路,只得決一死戰。戰鬥開始時,起義軍英勇奮戰,予宋軍以重大殺傷。後來,宋軍改乘木筏,以牛皮遮擋矢石,又用巨木撞擊起義軍車船,將其一一撞沉。楊麼見大勢已去,投湖自盡未死,後又被宋軍捕獲,慷慨就義。

  洞庭湖地區的農民起義,前後堅持6年之久,粉碎了敵人7次進攻,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宋軍的殘酷鎮壓和叛徒的出賣而失敗。但起義軍的行動,卻給南宋政府以沉重的打擊。在水軍的建設和作戰方面,楊麼起義軍也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例如在戰船建造方面,始終把速度和機動性擺在突出的位置,無論是車船,還是海蝤,都具有快速攻擊能力;在建造車船時,又注意到了大、中、小相結合,以適應在各種水文地理條件下的作戰。在作戰指揮方面,起義軍擅長於調動和迷惑敵人,發揮水軍優勢,予敵以突然襲擊。如上所述,在同王躞軍作戰時,起義軍避開宋軍主力的進攻,僅以部分兵力進行遊擊,以牽制和襲擾敵人,使之疲於奔命。同時,集中兵力誘殲下遊的御前水軍,得手後再轉移兵力,進攻上遊的宋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