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大古都是哪四個? | 陽光歷史

 

A-A+

中國的四大古都是哪四個?

2017年10月26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253 次

  中國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說,即西安、北京、洛陽、南京。

  西安、南京、洛陽和北京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西安古稱長安,位於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南京古稱金陵,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鍾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跡眾多。洛陽古稱洛邑,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北京古稱燕都,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

  古都並稱演變

  19世紀20年代 四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陽。

  19世紀30年代 七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

  2004年11月 八大古都:西安、南京、洛陽、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東南西北四京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長安、豐鎬、豐京、鎬京、京兆)

  * 東京(今洛陽,古又稱洛邑)

  *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應天)

  *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稱為燕京、北平)

  近代以來,少數民族政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內同漢民族政權一樣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東西南北中國首都並不具有歷史學意義,而是一種民間的變稱。

  如遼、金、元西京(今大同,歷史上又稱平城、代京、雲中)

  西安

  雁塔北廣場、芙蓉晚照、未央區、滻灞斜拉橋西安古稱長安,位於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有華岳、西據太白,南依秦嶺,北臨渭水。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國、秦朝、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為都時間長達千年以上,特別是強盛的周、秦、漢、隋、唐以此為都,更增加了其濃厚的文化氛圍,號稱「十三朝古都」。「秦中自古帝王州」,這是唐代詩聖杜甫在其《秋興》詩中的名句。

  秦中,即關中,是指以西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區。它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故稱關中。關中地區南部為我國南北氣候地域的分界線——秦嶺,北部為高低起伏的丘陵,滔滔渭水貫 穿其間,滋潤著兩岸膏腴的土地。包括長安在內的西起寶雞,東至 潼關的渭河流域,號稱「八百里秦川」。這一地區土地肥美,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自古以來享有「陸海」、「天府」的美譽。西安地區河流縱橫交錯,有「八水繞長安」之說。「八水」即指涇、渭、 滻、灞、灃、滈、澇、潏等八條河流。關中地區自古號稱「四塞之國」,境內有關山帶河之險,沃野千里之富,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封閉性。同時,由關中東出函谷,可聯絡中原;西逾千隴,可溝通河西;南越秦嶺,可抵巴蜀、江漢;北上黃土高原,可進入陰山南北,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外向性。因此,西安在軍事戰略上的重要性極大。

  近代以來,少數民族政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內同漢民族政權一樣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東西南北中國首都並不具有歷史學意義,而是一種民間的變稱。

  如遼、金、元西京(今大同,歷史上又稱平城、代京、雲中)

  西安

  雁塔北廣場、芙蓉晚照、未央區、滻灞斜拉橋西安古稱長安,位於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有華岳、西據太白,南依秦嶺,北臨渭水。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國、秦朝、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為都時間長達千年以上,特別是強盛的周、秦、漢、隋、唐以此為都,更增加了其濃厚的文化氛圍,號稱「十三朝古都」。「秦中自古帝王州」,這是唐代詩聖杜甫在其《秋興》詩中的名句。

  秦中,即關中,是指以西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區。它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故稱關中。關中地區南部為我國南北氣候地域的分界線——秦嶺,北部為高低起伏的丘陵,滔滔渭水貫 穿其間,滋潤著兩岸膏腴的土地。包括長安在內的西起寶雞,東至 潼關的渭河流域,號稱「八百里秦川」。這一地區土地肥美,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自古以來享有「陸海」、「天府」的美譽。西安地區河流縱橫交錯,有「八水繞長安」之說。「八水」即指涇、渭、 滻、灞、灃、滈、澇、潏等八條河流。關中地區自古號稱「四塞之國」,境內有關山帶河之險,沃野千里之富,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封閉性。同時,由關中東出函谷,可聯絡中原;西逾千隴,可溝通河西;南越秦嶺,可抵巴蜀、江漢;北上黃土高原,可進入陰山南北,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外向性。因此,西安在軍事戰略上的重要性極大。

  西安是東方世界的文明中心,浩浩千年古都,位居我國古代眾多古都之首。西安與義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埃及的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

  南京

  南京奧體中心、總統府、中山陵和雞鳴寺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鍾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跡眾多。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遊歷南京後,寫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評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南京位於我國東南部的長江下遊, 東接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南靠寧鎮丘陵,西倚皖贛山區,北連江淮平原,素有「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稱。南京四周低山盤曲,山環水繞,自然風貌獨特。境內綿亙著寧鎮山脈西段,城東鍾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據,故有「鍾山龍蟠,石城虎踞」之說。萬里長江自西向南滾滾而來,折向東去;秦淮、金川兩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兩湖氣勢雄渾、景色秀美。

  秦淮,自晉以來即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杜牧的一首《泊秦淮》如今已是膾炙人口:「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歷史上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所以一般南京稱「六朝古都」);南唐、明(洪武年)、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南京被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 而又恰居長江下遊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北京

  紫禁城、北京CBD、國家大劇院和北海公園北京,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貫穿五大河,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餘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俯中原,誠天府之國」。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春秋戰國時期分別是西周王朝北方諸侯薊國與燕國的統治中心。歷史北京曾為遼的陪都(當時稱南京,又叫燕京)、金國的首都。公元1267年,蒙古族忽必烈定都北京,北京成為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蒙古帝國汗國之一的元汗國的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洛陽

  隋唐城麗京門景區洛陽黃河中遊南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古稱豫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洛陽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興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後有13個大小朝代在此建都,一般稱之「九朝古都」。自古以來,這裡墨客騷人雲集,因此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譽。

  洛陽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興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後有13個大小朝代在此建都,一般稱之「九朝古都」。自古以來,這裡墨客騷人雲集,因此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譽。

  洛陽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開山於此。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陳壽完成了著名的《三國誌》,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被稱為「九朝古都」、「十三朝古都」。其中,「九朝古都」的「九」指公認的九個朝代,也有人認為是多的意思,「十三朝古都」中的13指的是建都的朝代數量。特別註釋洛陽的歷史上的情況比較複雜,容易引起誤解。1商、周、漢、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歷史,這些朝代的都城從歷史縱向上看可能不只一個,洛陽是其中的一個。例如商就先後多次遷都,所以安陽、鄭州、洛陽都曾經是商的都城。其中安陽最為著名。

      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今曲阜附近)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中國部分朝代的首都不只一個。出於戰略上和經濟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會設立陪都,例如唐,舉世公認其首都為長安,洛陽之所以稱為其都,是因為唐代統治者定洛陽為其行宮和巡幸之地,故有「東都洛陽」之稱。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洛陽成為正式都城.3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而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司馬光(宋史學家)


標籤:



給我留言